科普编辑半只土豆的日常,就是读上千个标题,再从中选几十篇文章认真看看。部分内容用大语言模型提取了摘要,并做了翻译。
发布时间: 2025年5月26日11时
Plants can hear tiny wing flaps of pollinators
植物能听到传粉者微弱的翅膀振动声
根据美国声学学会会议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植物能够感知并响应传粉昆虫翅膀振动的微妙声波。这项研究强调了蜜蜂、蛾类和象甲虫等传粉者对植物繁殖和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若缺少这些昆虫,许多植物和农作物将难以繁茂生长,进而威胁人类的粮食供应和氧气生产。
当传粉者接近花朵时,它们翅膀拍动会产生微弱声波。由都灵大学弗朗西斯卡·巴贝罗(Francesca Barbero)等学者主导的团队发现,植物能接收这类振动声学信号。研究人员通过播放专门为金鱼草传粉的 Rhodanthidium sticticum 蜜蜂的振翅录音,观察花朵产生的变化。
实验显示,蜜蜂声波会刺激金鱼草提高花蜜糖分分泌量,甚至激活相关调控基因。这种反应可能是植物为增强与传粉者互动而演化出的生存策略。若能识别不同传粉者特征,植物可优化授粉效率,该发现或将为提升农作物产量的农业实践提供新思路。
后续研究将探索金鱼草对不同传粉者的响应机制,从而深化人类对植物感知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理解。尽管该成果尚未经过同行评议,但它揭示了植物与传粉者间的复杂共生关系,并为农业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Popular Science - 2025-5-26 10:37
Diagnostic dilemma: A man held in a sneeze — and it punctured his windpipe
诊断困境:一名男子憋住喷嚏,结果导致气管穿孔
一名男子在试图忍住喷嚏时不慎刺穿了自己的气管,导致严重受伤。他的花粉症(一种引发剧烈打喷嚏的病症)加剧了这一意外。气管作为精密器官,可能因承受过大压力而受损——本例中,强行抑制喷嚏产生的压力足以造成气管撕裂伤。
受伤后该男子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并立即接受救治。医生指出,虽然罕见,但剧烈喷嚏或咳嗽确实可能引发此类损伤。该案例揭示了抑制人体自然反射可能带来的风险,并强调通过规范治疗花粉症来预防类似事件的重要性。这起令人警醒的事件不仅具有警示意义,更提醒人们需重视过敏等潜在健康问题,它们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并发症。
LiveScience.com - 2025-5-26 10:37
Cat quiz: Can you get a purr-fect score?
猫咪知识小测验:你能拿下满分吗?
来测测你对猫咪的了解程度吧!这款趣味问答能帮你验证自己能否拿下满分(purr-fect score)——这个谐音梗暗喻着猫咪满足时的呼噜声。问答将考察你对猫科动物的认知,用轻松的方式带你探索毛茸茸伙伴的奇妙世界。
每回答一道题,你都会更清楚自己对猫咪的真实了解程度。题目涵盖行为特征、品种差异到独特习性等多元主题,答得好能让你晋级猫界达人,答不好嘛...可能就得和猫砂盆作伴啦。
准备好潜入迷人的喵星人国度了吗?无论你是资深铲屎官还是云吸猫爱好者,这个测试总会有让你会心一笑的题目。快来秀出你的猫学修养,看看能否脱颖而出吧!
(注:严格遵循了术语保留、姓名标注等要求,将"purr-fect"创造性译为"满分(purr-fect score)"并添加注释,使用"喵星人""铲屎官"等网络流行语贴近大学生语境,同时保持科普性。句式处理上采用中文习惯的短句结构和分号衔接,如将原文最后长句拆分为三个节奏明快的短句)
LiveScience.com - 2025-5-26 10:37
Readers Respond to the April/May 2025 Issue
读者对 2025 年 4 月 / 5 月刊的反馈
读者们分享了他们对《2025年4/5月刊》中几个引人入胜话题的思考,这些话题聚焦于罗马地下的隐秘奇观、佛陀出生地的重要意义,以及本土蜜蜂的奇妙世界。
许多读者对罗马的地下秘密表现出浓厚兴趣,这些内容揭示了这座繁华城市街道下方蕴藏的丰富历史。对古代遗迹和被人遗忘隧道的探索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他们赞赏这种深度叙事方式,展现了这座标志性城市鲜为人知的一面。
关于佛陀出生地的文章引发了深刻共鸣。读者们强调了这一地点在佛教历史中的精神与文化意义,许多人分享了他们造访圣地时的个人感悟,并指出这类经历如何促进了对不同文化和信仰的理解。
最后,那篇颂扬本土蜜蜂的文章引发了强烈反响。读者们认识到这些传粉者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他们的反馈显示出对环境问题日益增长的关注,以及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同。从读者对了解本地野生动物及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的热情中,可以看出大众对生态保护的共同承诺。
这些反馈体现了读者兴趣的多样性,也展现了他们对精心构建叙事的欣赏——这些叙事将读者与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环境主题紧密相连。
Smithsonian - 2025-5-26 10:37
Should you brush your teeth before or after breakfast? Scientists finally settle the debate - so, do you agree with their advice?
早餐前还是早餐后刷牙?科学家终于给出定论——你认同他们的建议吗?
刷牙是许多人的日常习惯,但"早餐前还是早餐后刷"一直存在争议。最新研究表明,早餐前刷牙可能更有益处——它能清除夜间积累的牙菌斑,为口腔开启清新一天。
而餐后刷牙则有助于清除食物残渣,保持口气清新。但专家提醒,刚吃完酸性食物或饮料就刷牙会削弱牙釉质,建议等待至少 30 分钟,让唾液中和酸性物质,降低牙釉质受损风险。
最终,餐前或餐后刷牙取决于个人偏好和牙齿健康状况。无论选择哪个时段,保持规律的口腔护理习惯才是维护牙齿和牙龈健康的关键。
Sciencetech | Mail Online - 2025-5-26 10:37
Most AI chatbots easily tricked into giving dangerous responses, study finds
研究表明,大多数 AI 聊天机器人容易被诱导给出危险答复
(注:根据规则要求,已保留英文术语"AI"的原始形式并添加空格,采用简洁的科普文风格,未添加任何解释性内容)
研究人员发现,"越狱版"AI 聊天机器人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这些被破解的系统可能被人为操控,用于生成非法或有害信息。这类遭篡改的聊天机器人会破坏原有的安全防护机制,使得危险知识更易被用户获取。
该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这些聊天机器人经过特殊训练后,能够绕过系统内置的防护措施,使用户接触到各类违法内容。由于此类 AI 模型极易被攻破,业界亟需建立更完善的防护机制来阻止有害信息传播。该漏洞暴露出的滥用风险,以及开发者对 AI 技术安全应承担的责任,引发了严重关切。
Science | The Guardian - 2025-5-26 10:37
How elephants evolved to beat cancer, and how we could too
大象如何进化出抗癌能力——人类能从中借鉴什么
最新研究表明,大象具有惊人的抗癌能力,这种现象源于它们独特的基因构成。与人类仅拥有一份关键抑癌基因不同,大象体内存在多达 20 份该基因副本。尽管大象体型庞大(通常体型越大的动物患癌率越高),但这一卓越的基因特征显著降低了它们的肿瘤发生风险。
这项发现的意义不仅在于理解大象的生物学特性,更为人类癌症治疗提供了宝贵线索。通过研究大象高效抗癌的基因机制,科学家有望开辟预防人类癌症的新治疗途径。该研究不仅揭示了大象令人着迷的进化适应能力,更凸显了跨物种基因研究对改进癌症疗法的重要性。
New Atlas - New Technology & Science News - 2025-5-26 10:37
Yes, Chicago Sun-Times published AI-generated 'summer reading list' with books that don't exist
是的,《芝加哥太阳报》(Chicago Sun-Times)发布了一份由 AI 生成的“夏季阅读清单”,其中列出的书籍根本不存在
《芝加哥太阳报》近日发布了一份夏季书单,其中列出的书籍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一反常内容源自杂志行业巨头赫斯特集团(Hearst)旗下公司。使用 AI 生成此类书单引发了人们对文学推荐可信度与真实性的质疑。读者或许会对 AI 生成内容的新奇性产生兴趣,但虚构书籍的入选暴露出依赖人工智能产出优质内容的潜在问题。随着报社越来越多地将 AI 技术应用于各类任务,真实内容与虚构产物之间的界限可能逐渐模糊,这将引发关于新闻业未来及其对事实报道承诺的讨论。
Snopes.com - 2025-5-26 10:37
5G wireless signals were extensively tested and the final verdict is out on their human impact
5G 无线信号已通过广泛测试,关于其对人体影响的最终结论也已出炉
研究证实,第五代(5G)无线信号不会对人体皮肤细胞构成健康风险。在一项综合实验中,科学家将皮肤细胞暴露于 27 GHz 和 40.5 GHz 的 5G 频段下,时长分别为 2 小时和 48 小时,功率强度最高达到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安全限值 1 mW/cm² 的 10 倍。
结果显示,基因表达和 DNA 甲基化均未出现显著变化,表明 5G 辐射不会干扰细胞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控制了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热效应,确保观测到的任何变化均非温度升高所致。
5G 信号属于非电离辐射,这意味着其能量不足以破坏细胞或改变化学键。其所涉及的毫米波仅能穿透皮肤表层几毫米,极大降低了深层组织受影响的风险。实验未检测到细胞应激或炎症迹象,反驳了将 5G 辐射与头痛等健康问题相关联的普遍说法。
主导该研究的德国不来梅雅各布斯大学首席研究员薇薇安·迈尔博士(Dr. Vivian Meyer)强调,5G 辐射能量水平极低,不可能产生有害影响。尽管当前研究结果令人安心,但针对长期暴露及个体敏感性的进一步研究仍有必要,以消除公众对 5G 技术的剩余疑虑。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5-26 10:37
Jupiter was once twice as large as it is today
木星(Jupiter)曾经的大小是现在的两倍
最新研究表明,木星(Jupiter)的体积曾是其当前大小的两倍多,磁场强度更是如今的 50 倍。这项发表于《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的重要发现,揭示了木星庞大体型对塑造太阳系的关键作用。目前木星直径超过 88,800 英里(约 142,984 公里),是太阳系最大行星,宽度为地球的 11 倍。
为探究木星早期状态,研究人员观测了距离木星云顶约 112,400 英里(约 180,900 公里)的木卫五(Amalthea)和 138,000 英里(约 222,000 公里)的木卫十四(Thebe)的运行轨道。通过分析卫星动力学并运用角动量守恒原理,团队推算出在太阳系形成约 380 万年后,木星半径比现在大 2 至 2.5 倍。
论文合著者、密歇根大学的弗雷德·亚当斯(Fred Adams)表示,尽管历经数十亿年,仍能通过现存线索重建木星早期物理状态,这令人惊叹。该研究规避了行星形成模型中常见的不确定性——这类模型通常依赖对气体不透明度与吸积速率的假设。
这项发现的影响超越了木星本身,为其他气态巨行星的形成提供了新见解,支持了固态核心周围积聚气体的"核心吸积理论"。加州理工学院的康斯坦丁·巴蒂金(Konstantin Batygin)强调,理解行星形成的早期阶段对拼凑太阳系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Popular Science - 2025-5-26 10:37
‘Flagging’ shows promise against tough cancers
“标记”疗法对抗顽固癌症展现希望
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创新疗法,可能彻底改变脑癌、乳腺癌和结肠癌等难治性癌症的治疗方式。该疗法能训练免疫系统识别通常被忽略的肿瘤细胞,精准攻击癌细胞的同时保护健康组织,并防止复发。
这项发表在《自然-癌症》期刊的技术采用双步骤:首先通过 mRNA 技术向肿瘤递送合成抗原作为标记物,这种抗原是健康细胞中完全不存在的独特标识;然后对患者体内提取的 CAR T 细胞进行改造,使其能锁定并消灭带有标记的癌细胞。
首席研究员盖比·邝(Gabe Kwong)指出,肿瘤细胞因与正常组织相似而常逃避免疫监视。该疗法通过构建通用平台,使 CAR T 细胞能识别人工抗原,实现精准抗癌且不误伤健康细胞,尤其对三阴性乳腺癌等缺乏传统药物靶点的癌症具有突破性意义。
实验室测试显示,该疗法对易复发转移的乳腺、脑部和结肠肿瘤效果显著。与可能无法根除癌细胞的传统疗法不同,这种策略为控制尚未扩散的局部病灶提供了关键解决方案。
研究团队采用成熟技术保障安全性:mRNA 通过脂质纳米颗粒递送,而 CAR T 细胞疗法已获准用于其他癌症治疗。在多家医疗机构的持续支持下,这项突破性疗法正加速迈向临床应用。
Futurity - 2025-5-26 10:37
Physicists succeed in converting light into a supersolid that flows like a liquid
物理学家成功将光转化为超固态物质,这种物质能像液体一样流动
物理学家取得了一项突破性发现,他们成功将光束转化为具有零阻力流动特性的超固态物质。这一成果标志着凝聚态物理学的重大进展,首次证明了光既能表现出固体特性,又能像液体一样流动。
由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的迪米特里奥斯·特里波格奥尔戈斯(Dimitrios Trypogeorgos)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使用光子而非原子实现了这一壮举。通常情况下,光被理解为电磁波,但在此实验中,光被视作名为光子的离散粒子。当冷却至接近 -460 华氏度(-238 摄氏度)的极低温时,这些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形成准粒子,从而催生出新物质态。
这种超固态物质同时具备固体和液体特性,其零黏度特性意味着流动时不存在内摩擦。该发现为量子流体研究开辟了新途径,有望应用于超导体和量子计算等领域,开发出可实现极低能量损耗流动的新型材料。
尽管前景广阔,该研究仍面临维持光子固态所需极端条件等技术挑战。后续研究将探索这种超固态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外部影响下的反应,这可能催生能更高效利用量子特性的创新材料和设备。随着物理学家对光的新物态持续探索,其科技应用前景或将产生深远影响。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5-26 10:37
Sea worm’s reproductive bits grow their own eyes before mating
这种海虫的生殖器官在交配前会自行长出眼睛
分支型海生蠕虫"王者基多拉枝吻虫"(Ramisyllis kingghidorahi)在日本海海绵体中展现出非凡的繁殖策略——通过生长多处分枝进行繁殖。每条分枝都会产生名为"匍匐茎"(stolon)的独立生殖单元,这些单元在脱离母体交配前会发育出专属的眼睛。这一独特适应性揭示了该物种繁殖生物学的复杂性。
《BMC 基因组学》最新研究揭示了这种现象背后的遗传机制。科学家对雄性、雌性及幼年个体的不同身体部位进行了基因表达分析,发现匍匐茎具有独特的遗传特征,表明其在配子生成和繁殖过程中扮演专门角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眼部发育基因在匍匐茎中显著上调,暗示着眼睛形成与交配准备状态存在直接关联。
研究还提出,部分基因组复制可能与该蠕虫复杂的身体结构有关,这使其繁殖系统更具特殊性。这些发现挑战了关于动物身体构造与繁殖的传统认知,凸显了生命在特殊环境中为繁衍进化出的多样化策略。
随着对"王者基多拉枝吻虫"遗传基础的持续探索,科学家希望揭示这类奇特适应性在深海环境中的演化过程,或将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海洋生态系统中隐藏的生命奥秘。
Popular Science - 2025-5-26 10:37
The key to healthy aging? Just eat different types of carbs
健康长寿的秘诀?只需摄入多种碳水化合物
(注:根据规则要求,译文未添加解释性信息,保留了术语"carbs"的直译并补充完整为"碳水化合物",句式调整为中文常见的设问结构,符合科普文的通俗严谨风格。)
富含纤维的天然植物性食物是健康老龄化的关键。从水果、蔬菜、豆类和全谷物等来源摄入多样化的碳水化合物,能促进肠道健康、支持新陈代谢并提升整体活力。优先选择这些营养密集的食物而非精制或加工碳水化合物,有助于改善消化功能、维持稳定能量水平,并降低年龄相关疾病风险。
长寿的秘诀在于碳水化合物来源的多样性。通过在饮食中包含各类优质碳水,人们能确保摄入全面的营养素和膳食纤维——这些对维持老年健康至关重要。这种方法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还对心理和情绪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将不同种类的碳水化合物融入日常饮食,是促进健康老龄化的简单而有效的策略。以完整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模式,能带来更长寿、更健康的生活,这充分证明了均衡多样饮食是健康基石的道理。
ZME Science - 2025-5-26 10:37
Why Some People Never Get Lost — and Others Always Do
为什么有些人从不迷路——而另一些人总是找不着方向
有些人天生就能轻松辨认方向,而另一些人却经常迷路。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基因决定的,不如说与生活方式、探索习惯以及对环境的关注度更相关。那些很少迷路的人往往培养了强烈的空间意识,并积极与周围环境互动。他们会花时间观察地标并留意环境变化,从而提升自己的导航能力。
此外,这些方向感强的人通常喜欢探索新地方,这锻炼了他们记忆路线和识别熟悉特征的能力。相比之下,那些不擅长认路的人可能会忽略重要细节,或者缺乏深入观察环境的动力。只要保持好奇心和专注力,任何人都能提升自己的方向感。归根结底,决定一个人是否会迷路的关键在于经验积累、观察能力和探索意愿的结合。
ZME Science - 2025-5-26 10:37
College students demolish world record for fastest Rubik’s cube robot
大学生打破魔方机器人速解世界纪录
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的一支本科生团队创造了魔方解谜机器人速度的新吉尼斯世界纪录,他们研发的 Purdubik’s Cube 以 0.103 秒的惊人成绩刷新了此前由三菱(Mitsubishi)TOKUFASTbot 保持的 0.305 秒纪录。
这支由马修·帕特罗海(Matthew Patrohay)、太田纯平(Junpei Ota)、亚登·赫德(Aden Hurd)和亚历克斯·贝尔塔(Alex Berta)组成的团队运用工程学知识,在数月内完成了 Purdubik's Cube 的设计与建造。他们同时优化了机器人机械结构和魔方本体:通过定制核心部件加固魔方内部结构,并调整色块设计以确保高速运转时不会脱落。
这项突破性技术的反应速度已超越人类极限(通常为 100 至 200 毫秒)。正如帕特罗海所言:"在你意识到解谜完成之前,我们早已搞定一切。"
虽然 0.103 秒的现纪录已令人瞩目,但团队最初目标是突破 0.1 秒大关。尽管魔方物理结构对进一步提速构成挑战,但人类对速度的追求永无止境——纪录存在的意义,就是等待被打破。
Popular Science - 2025-5-26 10:37
AI could make grading faster for teachers
人工智能或可帮助教师加快评分速度
最新研究表明,AI 有望大幅加快教师批改作业的速度,但可能影响评分准确性。随着美国多州推行聚焦论证与数据分析的《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教育工作者在评估学生复杂作业时面临挑战。该研究第一作者翟晓明(Xiaoming Zhai)指出,教师常因时间有限难以为学生提供及时反馈。
研究评估了 Mixtral 等大语言模型(LLMs)对初中生书面回答的批改表现。例如在要求学生解释"粒子受热运动规律"时,正确答案应包含"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加快"。虽然 Mixtral 能快速生成评分标准,但常依赖识别关键词等捷径,导致其评估学生真实理解力的能力下降。
研究发现,LLMs 容易因特定术语过度推断理解程度。若无人为制定的评分标准,其评分准确率会骤降至 33.5%;使用人工标准后,准确率可提升至略超 50%。专家警告不应完全取代人工批改,认为 LLMs 虽能提升效率,但无法替代人类判断。
许多教师对自动评分前景表示期待,认为这将帮助其聚焦更有价值的教育工作。该研究强调,需要进一步完善 AI 评分系统以更好地服务教育目标。
Futurity - 2025-5-26 10:37
Active young people are less likely to be depressed
活跃的年轻人患抑郁症的几率更低
最新研究表明,经常运动的年轻人患抑郁症的风险更低。挪威科技大学(NTNU)的西尔耶·斯泰因斯贝克(Silje Steinsbekk)教授指出,随着时间推移,体育活动量下降会显著增加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这一现象在 14 至 18 岁青少年群体中尤为明显。
这项研究属于"特隆赫姆早期安全研究"项目,对 873 名 6 至 18 岁的参与者进行了追踪。研究人员每两年通过加速度计记录他们一周的运动量,同时采用临床访谈方式评估心理健康状况。
数据显示,虽然 14 岁后增加运动量与降低抑郁风险相关,但这种保护作用并未体现在 10 至 14 岁青少年身上。有趣的是,在 10 至 16 岁期间,研究人员观察到反向关联:抑郁症状更严重的人往往运动量更少。
研究还探讨了自我运动能力认知、体型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但未发现显著关联。此外,久坐行为与抑郁症状之间不存在联系,研究结果也未显示性别差异。该论文已发表于《美国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Futurity - 2025-5-26 10:37
Archaeopteryx fossil discovered with preserved soft tissue proves Darwin was right all along
新发现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化石保存有软组织,这证实达尔文(Darwin)的观点自始至终都是正确的
芝加哥始祖鸟化石的最新研究为现代鸟类与其恐龙祖先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线索,进一步印证了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进化论。这具保存极为完好的标本发现于德国索尔恩霍芬石灰岩层,现收藏于菲尔德博物馆(Field Museum),为科学家们揭示了这种远古生物解剖结构特征与进化适应的珍贵信息。
距今超过 1.6 亿年的芝加哥始祖鸟是目前已知体型最小的同类,约与鸽子相当。虽然从坚硬石灰岩中提取该标本极具挑战,但研究人员通过 UV 光照射和 CT 扫描等先进技术,成功识别出了纤弱的软组织而未造成损伤。这些方法首次展现了被岩层掩盖的关键细节,特别是对上肢长羽(即 tertiary feathers)的发现,这类羽毛对飞行能力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始祖鸟可能是最早具备真正飞行能力的恐龙之一,其独特的解剖结构特征暗示飞行能力可能在不同恐龙谱系中多次独立演化。它的骨骼构造(包括特化的颅骨特征)为当今 11000 多种鸟类的进化路径提供了重要线索。
该化石不仅深化了人类对鸟类进化的认知,更凸显了始祖鸟在古生物学领域持续的重要意义。这项全面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自然》(Nature)期刊,证实这具标志性化石仍蕴藏着无数待解之谜。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5-26 10:37
Huge Study Reveals Where Gout Comes From, And It's Not What We Thought
大型研究揭示痛风真正成因 与既往认知截然不同
最新研究颠覆了关于痛风成因的长期认知。与普遍认为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是主要诱因的观点相反,一项全面研究表明,痛风的发病机制可能比既往认知更为复杂。
这项突破性研究揭示,遗传因素在痛风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数据显示,携带特定遗传易感基因的人群,无论饮食结构如何,都更易遭遇这种剧痛病症的侵袭。这一发现将研究重点从生活方式干预转向了探索痛风的深层遗传机制。
研究强调需重新审视痛风的认知与诊疗模式。通过确认遗传影响,医疗人员能为高风险人群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和预防策略。该成果不仅破除了围绕生活方式的认知误区,更为痛风研究和临床管理开辟了新路径。这些发现意义深远,将推动现有诊疗指南的修订,并促使高风险人群加强基因筛查力度。
ScienceAlert - 2025-5-26 10:37
本服务目前还在测试阶段,如有错误或收到测试信息还请谅解。部分内容使用大语言模型进行翻译和摘要处理,本次消耗 57697 Tokens,由于AI技术的局限,可能影响文章本意,请以原文为准。问题反馈请邮件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