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is post

科普编辑半只土豆的日常,就是读上千个标题,再从中选几十篇文章认真看看。部分内容用大语言模型提取了摘要,并做了翻译。
发布时间: 2025年5月16日11时

CERN Creates Gold from Lead and There’s No Magic, Just Physics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用铅炼出金:无关魔法,纯属物理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学家取得了一项突破性成果——通过移除铅原子中的质子,成功将铅转化为金。这一过程并非魔法,而是基于粒子物理学的原理。研究人员利用高能粒子轰击铅原子,通过改变其原子结构(将质子数从 82 减少到 79),实现了元素性质的转变。

在严格控制的实验环境中,科学家用粒子束轰击铅靶材,通过剥离质子的方式改变元素种类。虽然这种方法在理论上可行,但其转化效率极低,无法用于大规模黄金生产。

该成果不仅深化了人类对核反应的理解,更展现了在原子层面操控元素的潜力。这项研究对科学界和工业界都具有深远意义,它证明通过物理手段,人类能够实现曾被视作天方夜谭的物质转化。

ZME Science
- 2025-5-16 0:30

The science of why you should use your dishwasher

科学告诉你为何应该使用洗碗机

使用洗碗机相比手洗碗碟是更环保的选择。研究表明,洗碗机不仅能节约水和能源,还能有效杀菌。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一项研究显示,与传统手洗方式相比,洗碗机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减少一半以上,耗水量也显著降低。洗碗机的高效性源于其循环用水的设计,且无需预冲洗环节——这一步骤往往会浪费额外资源。

为充分发挥洗碗机的优势,建议直接将食物残渣刮入垃圾桶而非冲洗,关闭加热烘干功能,并仅在洗碗机完全装满时运行。相比之下,在流动水下徒手冲洗是最低效的方式,会消耗更多能源和水。

对于没有洗碗机的人群,采用双槽清洗法比徒手洗碗更高效。该方法需先将餐具浸泡在肥皂水中(无需持续放水),随后在另一个水槽中漂净。

此外,研究证实洗碗机的杀菌效果优于手洗。1947 年的一项研究指出,机洗餐具的细菌数量显著少于手洗餐具,尤其是用毛巾擦干的情况下。洗碗机通过更高水温实现这一效果——其消毒效率远超手洗常用的水温。

Popular Science
- 2025-5-16 0:29

Dog nose shapes could help explain human birth defects

狗鼻形状研究或为人类先天缺陷提供线索

某些犬类独特的鼻部形态——尤其是分叉鼻(bifid nose)——可能为人类唇腭裂等出生缺陷研究提供重要线索。科学家在 PDGFRA 基因中发现关键规律,该基因对胚胎发育过程中面部组织的正确融合至关重要。研究显示,这一基因既与部分犬种的特殊鼻型相关,也影响着人类口面部裂畸形的发生。

美国每 1,600 名新生儿中约有 1 例患有唇腭裂,这使得相关遗传因素研究尤为重要。PDGFRA 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人类与犬类出现相似的面部异常。历史记载显示,欧洲曾存在具有分叉鼻特征的指示犬品种,暗示这种性状可能强化嗅觉功能。

犬类的选择性繁殖使某些罕见遗传特征得以凸显,而这些特征在基因多样性更丰富的人类群体中较难追踪。对这些遗传特性的研究有望在人类颅面缺陷的识别与预防领域取得突破。当前研究正通过扩大不同犬种的基因检测范围,揭示这些突变相关的潜在风险,同时推动跨国合作以追踪影响两个物种面部发育的基因变异。这种跨学科研究将深化我们对出生缺陷遗传机制的理解。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5-16 0:29

Why Tolkien thought “sub-creation” was the secret to great fantasy and science fiction

为何托尔金(J.R.R. Tolkien)认为"次创造(sub-creation)"是成就伟大奇幻与科幻作品的秘诀

奇幻文学常遭轻视,并非因其天马行空的魅力,而是被视作相较于"严肃"文学的幼稚产物。该流派奠基人 J·R·R·托尔金(J.R.R. Tolkien)在 1947 年论文《论童话故事》中力证奇幻文学的叙事价值。他指出,奇幻绝非仅关乎精灵传说,而是通向"非凡事物被郑重对待"的异界入口。

托尔金提出"次级创造"理论,即在现实世界中构建第二世界。这种创造过程让读者能沉浸式填补文字之外的感官体验。在其代表作《魔戒》中,读者不仅能窥见精雕细琢的中土世界,更得以与角色共同呼吸生存。

通过分析《贝奥武夫》,托尔金进一步阐释次级创造的意义。他聚焦诗中英雄对抗黑暗的孤勇,以及青春与衰老、胜利与陨落等生命悖论。奇幻文学中的邪恶势力实为人类恐惧的镜像,促使我们更深入地审视生存困境。

托尔金将"逃避现实"视为奇幻文学的核心价值。他将这种逃避比作囚徒对自由的渴望,颠覆了传统认知。最终,奇幻文学通过塑造照映现实困境的英雄与反派,超越了娱乐消遣——它是对人类想象力与韧性的崇高礼赞。

Big Think
- 2025-5-16 0:29

A century ago, suspended monorails were serious mass-transit contenders

一个世纪前,悬挂式单轨列车曾是大众交通领域的重要竞争者

悬吊式单轨铁路曾被视为城市公共交通的有力竞争者,如今却在现代交通方案中逐渐式微。一个世纪前,这种悬挂于高架轨道下方、可自由摆动的空中铁路,曾被设想为穿梭城市景观的实用方案。但据《大众科学》(Popular Science)1925年报道,其吸引力并未转化为广泛普及。到20世纪,地面与地下交通系统被证明更稳定且易于整合,仅剩德国1901年投运的乌珀塔尔悬轨(Wuppertal Schwebebahn)留存至今,成为这项曾颇具前景技术的最后遗迹。

天气敏感性和转轨困难等技术缺陷制约了悬吊单轨的实用性。尽管早期出现过创新构想——如弗朗西斯·劳尔(Francis Laur)为巴黎设计的螺旋桨驱动方案——但对财务可行性的质疑阻碍了发展。乔治·本尼(George Bennie)1929年的"轨道飞机"(railplane)同样止步于试验线。

如今,日本千叶都市单轨(Chiba Urban Monorail)保持着最长悬轨系统的纪录,而德国"胶囊出租车"(Cabintaxi)等概念仍停留在蓝图阶段。但随着城市化加速——预计2050年全球将新增25亿城市人口——空中交通方案重获关注。芝加哥和洛杉矶等城市提出的空中缆车计划,预示着这类高效且景观优美的通勤方式可能复兴。虽然螺旋桨动力铁路的时代已终结,但悬吊交通的构想仍在进化,试图融合实用性与休闲体验。

Popular Science
- 2025-5-16 0:29

Was T. rex as smart as modern primates? Another study weighs in on the debate

霸王龙(T. rex)的智商堪比现代灵长类动物吗?最新研究再度引发争议

暴龙(Tyrannosaurus rex)的智力一直是令人着迷的研究课题,近期有观点认为神经元数量可反映其认知能力。2023 年一项研究指出,像暴龙这样的大型兽脚类恐龙可能拥有与灵长类相当的神经元总量,暗示其具备工具使用和社会性行为等高级能力。但这一主张在科学界引发了争议。

质疑者指出,爬行动物大脑并未完全填充颅腔空间,这可能导致神经元数量被高估。某研究团队通过高分辨率 CT 扫描重新评估数据后认为,暴龙的认知水平更接近现代爬行动物而非灵长类。他们强调,理解智力需重点关注脑部结构与神经连接模式,而非单纯依赖神经元数量。

体重因素同样关键。暴龙体重约 14,000 磅(约 6.35 吨),其大量神经元可能主要用于维持基础生理机能,限制了高级认知发展的空间。最新研究还发现,恐龙可能通过行为调节与生理机制的混合方式维持体温,这使得它们与现代动物的直接对比更为复杂。

尽管暴龙展现出敏锐的感官能力和高超捕猎技巧,但其认知水平大概率未达到灵长类标准。当前研究正通过整合多维度证据,试图更精确地还原这些远古生物在其生态系统中的生存智慧。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5-16 0:29

Surprisingly Advanced Ancient Spear Tip Was Not Made by Modern Humans

令人惊讶的是,这枚先进的远古矛头并非由现代人类制造

一件远古矛头的发现,其工艺水准远超预期,表明它并非现代人类所制。这一发现挑战了关于早期人种技术能力的传统认知,促使学界重新评估他们的技能水平与工具制造的时间线。

该矛头展现出精密的制造工艺和特殊材质,暗示古人掌握的工程技术比此前认为的更为深刻。此类文物迫使研究者重新审视远古祖先的认知能力,以及这些工具诞生的文化背景。

通过对矛头的细致分析,科学家希望揭示更多史前创新技术,照亮塑造人类发展的进化里程碑。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过去的理解,更凸显了远古人类生活的复杂性——他们在现代文明出现之前,就已具备制造先进工具的非凡能力。

ScienceAlert
- 2025-5-16 0:29

Hoatzin: The strange 'stinkbird' born with clawed wings that appears to be an evolutionary 'orphan'

麝雉:这种奇特的“臭鸟”天生带爪翅膀,似乎是进化树上的“孤儿”

(注:根据新华社译名标准,"Hoatzin"译为"麝雉";保留"stinkbird"的直译加引号处理;"clawed wings"译为"带爪翅膀";"evolutionary 'orphan'"译为"进化树上的'孤儿'"以保持生物学隐喻;术语和专有名词处理符合要求)
麝雉(hoatzin),俗称“臭鸟”,是一种外貌独特的鸟类,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醒目的蓝色面孔和红色眼睛。这种鸟类因其刺鼻的气味而“臭名昭著”,这其实是它的天然防御机制,能够有效吓退潜在捕食者。

但麝雉的特殊之处远不止于此。它的雏鸟在孵化时,翅膀上长有功能性爪子,能够抓握树枝——这一原始特征让人联想到它的远古祖先。这种带爪的适应性在当今鸟类中极为罕见,使得麝雉被称为进化中的“孤儿”。

麝雉独特的适应性特征和古怪行为,展现了鸟类进化的复杂性,也因此成为鸟类学家和自然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研究对象。

LiveScience.com
- 2025-5-16 0:29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pes and monkeys?

猿类和猴类有什么区别?

猿类和猴类虽然同属灵长目,却存在显著差异。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体型和解剖特征:猿类体型更大且没有尾巴,而大多数猴类体型较小且长有尾巴。

在行为方面,猿类展现出更高的智力水平和更复杂的社会结构。以黑猩猩(chimpanzees)和大猩猩(gorillas)为例,它们会使用工具并表现出解决问题的技能,这些行为在猴类中较为罕见。此外,它们的交流方式也不同——猿类会使用多种发声和肢体语言,而猴类更多依赖叫声交流。

从进化角度看,猿类和猴类在数百万年前从共同祖先分化而来。猿类属于人猿总科(Hominoidea),猴类则分为新世界猴和旧世界猴两大分支。这种分化体现了它们对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适应。

总之,猿类和猴类在生理特征、行为模式和进化历程上的差异,彰显了灵长目动物的多样性。理解这些区别不仅能丰富我们对灵长类的认知,更能帮助我们认识其进化历程和社会行为的复杂性。

LiveScience.com
- 2025-5-16 0:29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device lets users play games with only their minds

脑机接口设备让用户仅凭意念就能玩游戏

仅凭意念玩电子游戏正逐渐成为现实,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最新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志愿者们头戴简易电极帽,通过读取脑电信号就能操控数字赛车完成赛道漂移,还能保持屏幕上的平衡杆稳定。这项脑机接口(BCI)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解决了长期阻碍其走出临床环境的核心难题:冗长的校准流程。

该校工程师团队开发出创新"解码器",只需学习一位专家的脑电数据,就能通过双算法适配新用户。"通用重校准"算法自动调整信号,"个性化辅助校准"则允许使用者微调参数。这项技术将专业训练需求降低90%,显著提升了不同患者间的切换效率。

在18名健康受试者试验中,两种算法均展现出无需复杂设置即可完成任务的能力。研究采用的电极帽通过脑电图(EEG)技术捕捉头皮电压变化,跳过了传统耗时的信号优化环节。这不仅优化了用户体验,更让临床人员能专注于操作指导而非技术调试,有效降低使用者疲劳感。

公开演示中,脑机接口快速操控康复设备的场景展现了其广泛适用性。下一步试验将重点评估脊髓损伤和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群体的使用效果。研究人员正持续优化轮椅等意念驱动设备,目标是实现无需专业辅助的自主操作。

随着技术进步,康复中心即将引入这套系统,让患者在游戏化治疗中获得乐趣而非负担。尽管肌肉信号干扰和行业标准等挑战尚存,但脑机接口前景广阔——从游戏玩家到伤患康复群体都将受益。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5-16 0:29

Monk parakeets develop a unique voice to navigate social life

僧鹦鹉会通过发展独特叫声来应对群体社交

原产自南美的和尚鹦鹉(Monk parakeet)在城市环境中繁衍旺盛,其标志性特征是充满活力的发声方式。这些鸟类通过丰富的声音组合——包括哨音、粗嘎叫声和尖鸣——在大型群居巢穴中进行交流。研究表明,它们的发声模式并非随机产生,而是根据社交互动进行适应性调整。

马克斯·普朗克动物行为研究所的西梅昂·斯梅勒(Simeon Smeele)主导的一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对巴塞罗那数百只和尚鹦鹉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观测。研究发现:处于更大社群的个体展现出更丰富的鸣叫类型,说明复杂交流在其互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雌性比雄性发出更多样化的叫声,突显了其重要的社会角色。

该物种中关系亲密的同伴反而叫声相似度更低,这表明它们存在保持个体独特性的策略。这种独特的"声音签名"可能有助于维系社会等级结构,并协调筑巢等群体活动。与其他相互模仿叫声的物种不同,和尚鹦鹉恰恰依靠独特的发声特征来维系群体。

未来研究将试图破译这些叫声的含义——由于鸟群中声音的叠加效应,这项任务颇具挑战。这项发表在《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期刊的研究,通过揭示社会动态如何影响交流方式,为理解人类语言进化提供了参照。随着和尚鹦鹉在城市公园中持续繁衍,其发声多样性正映射出社交互动与沟通艺术之间的精妙关联。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5-16 0:29

The young chemist who transformed an ancient plant into an effective therapy

这位将古老植物转化为有效疗法的年轻化学家

20 世纪初,麻风病仍是一种令人闻之色变、治疗手段匮乏的疾病。夏威夷大学的革命性化学家爱丽丝·鲍尔(Alice Ball)成功将大风子油转化为有效疗法。1892 年出生于西雅图的鲍尔在重视教育的家庭环境中培养了求知精神,她于 1914 年前在华盛顿大学获得两个药学化学学位,表现尤为出色。

鲍尔对卡瓦胡椒植物的研究引起了哈里·T·霍曼博士(Dr. Harry T. Hollmann)的注意,他邀请其协助改进麻风疗法。当时采用的印度大风子(Hydnocarpus wightianus)树油常引发刺激且难以吸收。鲍尔创新性地将油中脂肪酸转化为乙酯,形成可溶性更强的注射剂型,该方法后被命名为"鲍尔疗法",显著改善了夏威夷卡里希医院的临床疗效。

1916 年,24 岁的鲍尔因实验室事故不幸离世。其成果最初被导师亚瑟·L·迪安(Arthur L. Dean)独占署名,经霍曼博士力争才得以正名。2007 年她被追授杰出贡献勋章,夏威夷大学设立纪念牌匾,2020 年更有一颗名为"爱丽丝"的卫星为她升空。

尽管抗生素最终取代了该疗法,鲍尔的成果仍是天然产物化学的重要里程碑,既彰显了传统疗法与现代医学结合的价值,也提醒人们关注边缘化科学家的贡献。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5-16 0:29

World's largest atom smasher turned lead into gold — and then destroyed it in an instant

全球最大的原子对撞机将铅转化为金——又在瞬间将其摧毁

全球最大粒子对撞机——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取得了一项非凡成就:通过以近光速对撞铅原子,每秒可产生约 89,000 个金原子核。这一惊人过程需要将铅离子加速至接近光速并使其对撞,在高能冲击的余波中短暂生成金原子核。

然而这种黄金的诞生转瞬即逝。产生的金原子核极不稳定,其衰变速度几乎与形成速度相当。该现象生动展现了粒子物理惊人的能量与复杂性——在这里,物质能以颠覆元素结构认知的方式发生转化。

本质上,虽然 LHC 证明了铅转金的可能性,但也凸显了粒子对撞领域中这类事件的瞬时性。金原子核的快速生成与瞬间湮灭,为我们观察宇宙最基础层面的根本规律打开了一扇奇妙窗口。

LiveScience.com
- 2025-5-16 0:29

View the Parthenon as it stood in 432 BCE

看看帕特农神庙在公元前 432 年时的模样

帕特农神庙作为古代建筑的宏伟杰作,现已通过数字技术还原出其在公元前 432 年的原始辉煌。该项目由牛津大学考古学家胡安·德拉腊(Juan de Lara)领导,结合历史数据与先进 3D 建模技术,生动再现了这座供奉智慧与战争女神雅典娜的神庙。

这座长 228 英尺、宽 101 英尺的神庙建于公元前 447 至 438 年间,是古希腊重要的朝圣地。其核心是由菲迪亚斯(Phidias)用黄金象牙打造的近 40 英尺高雅典娜神像,设计初衷便是震慑瞻仰者。神庙的大理石结构经过特殊处理以增强反光效果,精心设计的窗户与天窗更凸显了神像的庄严。

考古研究表明,帕特农神庙内部通常光线昏暗,缭绕着熏香以营造肃穆氛围。值得注意的是,在泛雅典娜节期间,阳光会透过天窗直射神像,使其黄金长袍折射出璀璨光芒——这一精心设计的视觉奇观,旨在唤起信徒的敬畏之情。

德拉腊的项目不仅重建了帕特农神庙,更为历史场景复原树立了新标杆。该成果可融入博物馆展览与 VR 体验,让新时代观众领略古代建筑奇观。

Popular Science
- 2025-5-16 0:29

Giant Impacts Could Trigger Seismic Vibrations Lasting Millions of Years

巨型撞击或引发持续数百万年的地震振动

巨型撞击可引发持续数百万年的地震波,其影响甚至可能长达 1800 万年。这类由大型天体与地球相撞造成的灾难性事件,对地质稳定性和地球长期地震活动具有深远影响。

当重大撞击发生时,它会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在地壳中形成涟漪效应,引发大范围地震活动。这一过程不仅会立即改变地表形态,还会启动一系列随时间推移持续作用的地质变化。此类撞击产生的地震波会在地球上留下持久印记,影响板块运动并参与地质构造的形成。

理解这些撞击的长期效应,对解读地球地质历史和预测未来地震活动至关重要。科学家通过研究远古撞击的模式和后果,逐渐掌握了地震波的持续特性,以及它们在数百万年间如何塑造地球环境。这些研究揭示了宇宙事件与地球动力学之间的深层关联,展现了地球地质演变的复杂性。

ScienceAlert
- 2025-5-16 0:29

Plants: Facts about our oxygen providers

植物:关于我们的氧气供应者你需要知道的事

植物是地球上生命不可或缺的存在,核心在于它们制造了我们呼吸的氧气。植物鲜活的绿色来自叶绿素——这种对光合作用至关重要的色素。通过该过程,植物不仅能利用阳光生成能量,还会释放氧气作为副产品,这使它们成为生态系统的基石。

有趣的是,植物不会像动物那样感受疼痛。由于缺乏神经系统和大脑,它们无法处理物理刺激。但植物确实拥有精密的应激机制,能通过化学信号对损伤作出反应。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虽然植物可能产生类似肿瘤的异常增生,但这些与动物的癌症有本质区别。植物细胞被细胞壁固定的刚性结构,阻止了动物癌细胞特有的不受控增殖特性。

理解植物的独特特性与功能,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通过珍视和保护这些氧气制造者,我们才能为后代维系一个更健康的地球。

LiveScience.com
- 2025-5-16 0:29

How to get better at snooker… with physics

如何用物理提升斯诺克水平

台球运动融合了精准度、策略与物理学知识,其中单杆满分 147 分堪称这项运动最辉煌的成就之一。达成这一壮举需要选手连续击入 36 颗球且零失误,因此理解母球走位、旋转与动量传递的物理原理至关重要。

标准斯诺克比赛使用 21 颗球:包括 15 颗 1 分值的红球与 6 颗分值各异的彩球。选手必须按规则先击打红球,再交替击打指定彩球。若能在清光所有红球后均衔接分值最高的黑球(7 分),即可获得单杆最高 147 分。

由于斯诺克球台尺寸远超美式台球(长约 3.7 米),且袋口更小更窄,实现 147 分的难度陡增。选手不仅需要精准进球,更要通过母球的精细走位为下一击创造机会——任何微小失误都会导致前功尽弃。

物理学在控球环节尤为关键:当母球正面撞击目标球时,动量会完全转移;而斜向击打时动量将按角度分配,掌握该原理能帮助预判球的运动轨迹。此外,通过施加不同杆法(如高杆、低杆、偏杆),母球在撞击后会产生复杂的旋转效应,从而改变其运动方向与速度。

职业选手通过海量训练将这些物理法则转化为肌肉记忆。对于业余爱好者而言,理解这些底层机制同样能显著提升球技——斯诺克不仅是技巧的较量,更是一场生动的物理实验。

Popular Science
- 2025-5-16 0:29

Curiosity might help you stay sharp as you age

好奇心或许能助你在年岁增长时保持思维敏锐

最新研究表明,好奇心对成功老龄化起着关键作用——它不仅能在老年人身上持续存在,甚至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保持求知欲并主动探索个人兴趣领域,可能降低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相反,好奇心减退可能是认知能力下降的前兆。

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等机构心理学家主导的研究发现:作为稳定人格特质的"特质性好奇心"会随年龄增长减弱,但反映瞬时兴趣的"状态性好奇心"却呈现不同变化轨迹。研究人员通过知识问答测试调查了 1000 余名 20 至 84 岁参与者,分别评估了这两种好奇心类型。

数据显示,状态性好奇心在成年初期开始下降,中年达到谷底,晚年又会回升。这种波动与幸福感等人生指标的变化模式类似——都在中年触底后反弹。中年阶段的生活责任往往限制探索行为,但退休后的自由时光能让人们重拾兴趣。

保持好奇心还与记忆力增强相关。研究发现保持求知欲的老年人更擅长聚焦关键信息并过滤无关内容,这种选择性关注机制对维持认知健康至关重要。因此,通过终身学习和探索来培养好奇心,或许是保持思维敏捷的最佳策略之一。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5-16 0:29

Expert reveals the secret to preventing seagulls from stealing your chips

专家揭秘防止海鸥偷薯条的诀窍

海鸥会偷走你的食物(尤其是炸鱼薯条),让完美的海滩假日变成一场糟心体验。专家推荐几种有效策略来应对这些烦人的鸟儿。

首先要注意周围环境。海鸥是机会主义者,看到容易得手的猎物就会俯冲下来。尽可能用带盖容器或餐巾纸遮盖食物,避开它们好奇的喙。

保持环境清洁也很重要。立即清理食物包装或残渣,这些都会吸引海鸥。如果鸟类将某区域与食物建立关联,就会在你的野餐区久久徘徊。

选址也有讲究。避免直接坐在海鸥聚集的沙滩上,尽量选择远离水域或海鸥栖息地的位置。

当海鸥靠近时,可以尝试发出声响或挥舞手臂驱赶。多数鸟类感到不安就会迅速撤退。

掌握这些简单技巧后,你就能安心享用冰淇淋和炸鱼薯条,不必担心海鸥来夺食了。

Sciencetech | Mail Online
- 2025-5-16 0:29

Chimps’ rhythmic drumming could shed light on music’s evolutionary roots

黑猩猩有节奏的敲击行为或为揭示音乐的进化根源提供线索

黑猩猩展现出有节奏的击打行为,这为揭示音乐的进化起源提供了关键线索。最新研究表明,这些灵长类动物能产生非随机的节奏,暗示音乐的基本元素可能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长期存在。

该研究重点关注黑猩猩通过敲击树木板状根进行交流的方式。每只黑猩猩都展现出独特的击打风格,类似个人签名,使它们能够相互传递信息。这一行为证据表明它们对节奏有着复杂认知,挑战了"音乐性是人类独有特征"的传统观点。

通过分析这些动物的击打模式,科学家试图揭示音乐进化的根源,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类共同祖先如何发展出节奏与交流能力。这项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黑猩猩的理解,更为探索音乐本身的进化开辟了新途径。

Science | The Guardian
- 2025-5-16 0:29

本服务目前还在测试阶段,如有错误或收到测试信息还请谅解。部分内容使用大语言模型进行翻译和摘要处理,本次消耗 69136 Tokens,由于AI技术的局限,可能影响文章本意,请以原文为准。问题反馈请邮件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