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is post

科普编辑半只土豆的日常,就是读上千个标题,再从中选几十篇文章认真看看。部分内容用大语言模型提取了摘要,并做了翻译。
发布时间: 2025年6月18日11时

Your Brain Uses Only 5% More Energy Whether You’re Actively Thinking or Not. So, What Causes Mental Fatigue?

无论你是在积极思考还是放空大脑,大脑消耗的能量仅相差 5% 。那么,心理疲劳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研究表明,大脑在进行高强度认知任务时,其能量消耗仅比静息状态增加约 5% 。这种微小的能量差异引发疑问:为何人们在长时间专注思考后会普遍感到精神疲劳?

精神疲惫现象并非单纯由能量耗尽导致。科学家指出多重影响因素,包括神经递质耗竭、压力激素的作用,以及大脑在持续专注后固有的恢复需求。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我们的疲劳体验,表明大脑的恢复能力与能量消耗同样重要。

理解这些复杂机制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与心理健康,尤其对于需要持续用脑的环境。当人们认识到精神疲劳受能量消耗之外的多种因素影响时,就能制定更有效的认知负荷管理策略。

ZME Science
- 2025-6-17 17:03

Clarifying claims Beethoven's 5th symphony destroyed 20% of cancer cells in lab tests

澄清关于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在实验室测试中消灭 20% 癌细胞的声明

网络上关于贝多芬(Beethoven)《第五交响曲》的传言具有误导性,其依据是对一项巴西研究的曲解。该研究探讨了不同音乐风格(包括贝多芬这部名作)对实验室细胞培养物的影响。所谓"交响曲能消灭20%癌细胞"的说法属于误读。

事实上,该研究并未提供明确证据表明音乐对癌细胞具有直接疗效。科学家强调,仍需进一步研究才能更好理解音乐与细胞行为之间的复杂关联。这些误解凸显了谨慎传播和解读科研成果的重要性,以避免错误信息的扩散。

Snopes.com
- 2025-6-17 17:03

Team maps Neanderthal travels across Europe and Eurasia

团队绘制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穿越欧洲与欧亚大陆的迁徙路线图

人类学家揭示了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横跨欧洲与欧亚大陆迁徙的关键线索:他们很可能在距今 12 万至 6 万年前经历了从东欧向中亚和东亚地区的重大迁移。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者绘制出可能的迁徙路线,指出尼安德特人曾沿河谷作为天然通道,在气候温暖的时期以不到 2000 年的时间跨越了约 2000 英里(3250 公里)。

这项发表于《PLOS One》的研究由阿尔加维大学的艾米丽科科(Emily Coco)主导,并与纽约大学人类起源研究中心的拉杜约维塔(Radu Iovita)合作完成。团队采用先进建模技术,综合地形海拔、古河流系统、冰川屏障和温度变化等因素模拟迁徙过程。科科指出,尽管存在山川阻隔,尼安德特人穿越北亚的速度可能比既往认知更快。

研究发现两个关键迁徙窗口:始于 12.5 万年前的海洋同位素阶段 5e(Marine Isotope Stage 5e)和 6 万年前的阶段 3(Marine Isotope Stage 3)。这两个时期的气候条件适宜迁徙。模拟显示尼安德特人可能穿越乌拉尔山脉和西伯利亚南部,在 2000 年内抵达阿尔泰山,其活动区域与丹尼索瓦人(Denisovan)聚居地存在重叠,印证了杂交现象的存在。

约维塔强调,这种迁徙模式与基因证据吻合,但因考古数据匮乏长期难以验证。该研究展现了计算方法在填补人类远古迁徙研究空白方面的潜力。

Futurity
- 2025-6-17 17:03

Osprey drops hammerhead shark onto disc golf field

鱼鹰将锤头鲨扔到飞盘高尔夫球场上

近日,一只鹗(鱼鹰)在南卡罗来纳州默特尔比海滩的飞盘高尔夫球场上空投下一头双髻鲨,引发热议。鹗通常捕食体长不足 12 英寸的鱼类,其弯曲的利爪与带刺的足垫能牢牢抓住滑溜的猎物,这种独特适应性广为人知。但这次,这只猛禽在与乌鸦的激烈交锋中丢失了到嘴的美餐。

当鹗飞越球场第 11 洞时,遭到两只乌鸦的围攻——这是鸟类驱逐潜在掠食者的常见手段。尽管鹗成功摆脱追击,却在飞行途中松开了猎物。目击事件的飞盘高尔夫球手乔纳森·马洛(Jonathan Marlowe)起初以为鸟儿叼着普通鱼类,但当他发现坠落的竟是一头体型可观的双髻鲨时震惊不已。

马洛回忆这不可思议的一幕时坦言难以置信。他指出美国南大西洋沿岸分布着多种双髻鲨,包括窄头双髻鲨和无沟双髻鲨。2013 年该地区还发现过罕见的卡罗莱纳双髻鲨。虽然坠落球场的具体种类尚不确定,但马洛选择将鲨鱼留在原地,期待鹗能回来享用这顿大餐。

Popular Science
- 2025-6-17 17:02

How do clouds get their shapes?

云朵为何会呈现不同形状?

云朵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状——从棉花团般的积云到羽毛状的卷云,这些形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云的形成始于暖空气上升冷却,导致水蒸气凝结成微小水滴或冰晶。当这些微粒聚集成群时,便形成了肉眼可见的云。

科学家根据云的形状和高度将其划分为十种主要类型。例如源自拉丁语"堆积"的积云(cumulus)形似棉絮堆,而意为"层叠"的层云(stratus)则如毯子般铺展。译为"发丝"的卷云(cirrus)纤薄如丝缕。通过组合这些词根可描述更复杂的云型,如卷积云(cirrocumulus),而"高"(alto)等前缀则用于指代中层云。

云层高度会显著影响其形态:低空云通常由水滴构成,而高空云则主要由冰晶组成。这种差异造就了二者截然不同的外观——水云边界清晰,冰云则蓬松半透。

空气运动是塑造云形的关键因素。当暖湿气流上升冷却时,冷凝过程释放的热量会进一步增强浮力,形成上升气流从而塑造出积云。若暖空气遭遇上方极冷气团,积云可能发展为高耸的积雨云(cumulonimbus),这类云常伴随雷暴天气。

高空气流同样影响云体形态,强风能将卷云拉伸成丝状。此外,山脉等地形会扰动气流,形成特殊的荚状云。解读这些云形对气象学家至关重要,它们为天气预报提供了宝贵依据。

Popular Science
- 2025-6-17 17:01

IBM is now detailing what its first quantum compute system will look like

IBM 近日首次详细披露了其首款量子计算机系统的具体形态

IBM 宣布将打造名为 Starling 的革命性量子计算系统,该系统有望重新定义量子技术的性能边界。这一系统能在执行复杂运算的同时实现错误检测与纠正,其运行机制无法通过传统经典计算机模拟。Starling 将搭载 200 个逻辑量子位(logical qubits),预计实现 1 亿次无差错运算,计划于 2029 年投入使用。

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IBM 制定了详细路线图,包括开发配置纠错量子位(error-corrected qubits)的中间处理器,这些模块将作为功能性计算单元。这标志着 IBM 的战略转向——从关注独立硬件量子位转向构建可扩展的集成量子计算系统。

IBM 副总裁杰伊甘贝塔(Jay Gambetta)指出,公司已攻克纠错机制的基础科学难题,意味着研究重心正从理论探索转向工程实践。更新版路线图将明确阶段性成果指标,以推进这项工程化挑战,此举彰显 IBM 对实现量子计算实用化的信心。

Ars Technica » Scientific Method
- 2025-6-17 17:01

Just How Dirty Are Beards? Here's The Science.

胡须到底有多脏?科学告诉你答案

胡须可能藏匿大量细菌和环境污垢,其数量之多令人意外。最新研究表明,尽管蓄须是种时尚,但其卫生状况可能不如人们想象的理想。数据显示,胡须中可能含有多种微生物,包括有害细菌。

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的一项研究发现,胡须携带的细菌数量可能超过狗毛,这一发现引发了卫生担忧。细菌数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修剪习惯、清洗频率以及所处生活环境。虽然并非所有细菌都有害,但部分菌种可能导致皮肤感染或刺激反应。

保持胡须卫生至关重要。使用专用清洁剂定期清洗可显著减少细菌数量。梳理和修剪也有助于保持胡须清洁整齐,避免食物残渣和灰尘堆积。

尽管胡须可能成为细菌的温床,但只要护理得当,人们依然可以自信蓄须。了解胡须卫生背后的科学原理,能帮助人们制定明智的护理方案,让面部毛发既保持时尚又健康。

ScienceAlert
- 2025-6-17 17:01

What's the safest seat on a plane?

飞机上哪个座位最安全?

飞机上某些座位在罕见事故中可能提供更高的生还几率,但没有任何位置能绝对保证安全。研究表明,靠近机尾的乘客存活率通常略高,这可能是由于尾部的结构完整性能在撞击时起到缓冲作用。过道座位同样具有优势,因为在紧急疏散时能更快抵达出口。此外,机翼上方座位因靠近紧急出口,也可能增加逃生机会。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大多数航空事故发生在起降阶段,此时座位位置的影响较小。现代安全规范和航空技术的进步已使致命空难概率极低,航空旅行仍是目前最安全的交通方式之一。尽管统计数据表明某些座位在紧急情况下更具优势,但整体而言飞行的安全系数仍然很高。

LiveScience.com
- 2025-6-17 14:44

Caffeine Has a Weird Effect on Your Brain While You're Asleep

咖啡因会在你睡眠时对大脑产生奇特影响

咖啡因对大脑的影响即使在睡眠期间也令人惊讶,研究表明这种效应在年轻人中尤为明显。虽然大多数人摄入咖啡因是为了提神醒脑,但最新研究显示它会干扰睡眠模式并影响整夜的脑部活动。

咖啡因通过阻断促进睡眠的神经递质——腺苷(adenosine)来制造虚假的清醒感。这种干扰会导致浅睡眠阶段延长,而身体与心理恢复所需的深度睡眠时间减少。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年轻人对这些干扰更为敏感,可能影响白天的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

了解咖啡因与睡眠之间的特殊作用机制,有助于人们——尤其是认知这些影响较少的年轻群体——做出更明智的摄入选择。随着科学家对咖啡因睡眠影响的持续研究,越来越清晰的结论是:控制摄入量和时间对维持健康至关重要。

ScienceAlert
- 2025-6-17 14:44

Millet farming marked a turning point in life during the Bronze Age

约公元前1500年,青铜时代的生活在中欧地区经历了显著变革,特别是在匈牙利东部的Tiszafüred-Majoroshalom墓地。通过对该地区同位素和植物学的深入研究,发现人们的迁徙、饮食习惯以及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研究显示,青铜时代晚期远距离迁徙显著减少,Tiszafüred墓地75%的埋葬者来自20公里以内,显示出当地人口的相对稳定。早期移民多来自邻近高地,而后期则与坟冢文化的影响有关,迁徙者主要来自外西凡尼亚和南喀尔巴阡地区。

饮食方面,氮和碳同位素数据表明,青铜时代中期饮食多样且社会阶层差异明显,但晚期饮食趋于平等,蛋白质摄入差异减少。黍的引入成为饮食结构变化的关键,牙结石分析显示,晚期人群中黍的消费显著增加,这种高产、短生长周期的作物适应了资源有限和流动性的社群需求。

此外,青铜时代的堡垒聚落逐渐消失,社会结构变得更加分散和扁平化,墓葬习俗的简化反映出社会等级的弱化。这一研究挑战了传统观点,认为坟冢文化以畜牧为主,而实际情况则是肉类消费减少、黍类种植普及,Tiszafüred的居民在生活方式上融合了传统与新兴的变革。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6-17 14:43

Why are tropical animals so colorful?

为什么热带动物如此色彩斑斓?

热带动物以其鲜艳的色彩闻名,这些颜色承担着多种重要功能。其鲜明体色的首要原因包括求偶与交流:明亮色彩能吸引配偶,传递健康与活力的信号——这在繁殖季至关重要。此外,许多物种通过体色进行信息传递,例如宣告领地、展示交配意愿或发出危险警告。

促成热带动物绚丽外观的另一关键因素是伪装。鲜活的图案与色调能帮助它们融入茂密环境,更易躲避天敌或伏击猎物。比如某些蛙类耀眼的色彩不仅引人注目,还能在斑斓的叶片间形成视觉伪装。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热带动物用鲜艳体色作为警戒机制。像箭毒蛙这类物种,通过醒目色彩向潜在捕食者宣告自身毒性——这种生存策略让它们在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中蓬勃繁衍。

简而言之,热带动物的绚丽色彩是求偶信号、信息传递、环境伪装和警戒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特质对它们在动态热带环境中的生存至关重要。

LiveScience.com
- 2025-6-17 14:42

Fish feel PAIN just like humans, scientists say - as they call for common slaughter method to be halted immediately

科学家指出,鱼类和人类一样能感知 PAIN ,呼吁立即停止现行的常规屠宰方式

最新研究揭示,鱼类在一种名为空气窒息(air asphyxia)的常规屠宰方式中承受巨大痛苦。该方法通过剥夺鱼类氧气,使其产生与人类相似的痛苦反应。科学界对此发现发出警告,强调渔业持续采用此类做法涉及的伦理问题。

鱼类能感知疼痛的发现,颠覆了长期以来对其痛苦承受能力的认知。研究表明,它们的神经反应与其他动物相似,暗示其意识和感知能力曾被严重低估。随着对鱼类福利认知的深化,动物保护者正呼吁屠宰场立即停止使用空气窒息法。

这一议题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因为越来越多消费者要求对所有动物(包括鱼类)实施人道对待。研究人员敦促政策制定者重新审视鱼类屠宰法规,以确保操作符合现代动物福利认知。随着讨论的深入,采用更人道、更符合伦理的鱼类加工方式已成为明确趋势。

Sciencetech | Mail Online
- 2025-6-17 14:40

What happens when our brain goes blank

大脑一片空白时会发生什么

大脑放空是一种常见现象,指人们突然出现思维空白的状态,发生频率约为 5%-20% 。这种状态可能毫无征兆地出现——比如刚认识某人时被问到一个简单问题。该概念尚无统一定义,雅典娜·德默齐(Athena Demertzi)等研究者提出了多种解释。她将大脑放空描述为"没有任何想法"或"无法表达任何想法"的主观体验。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显示,当受试者试图放空大脑时,特定脑区会被激活——这实际反映的是抑制思维的努力,而非真正的思维真空。在最新实验中,德默齐团队监测静息状态下的脑部活动,发现自述"大脑放空"的受试者,其神经网络会出现同步失活,这种模式与睡眠或麻醉状态相似。这表明大脑放空与低觉醒水平相关:当大脑刺激减少时,出现思维空白的概率就会上升。

这种现象在 ADHD 等临床病例中更为显著,未服药患儿报告大脑放空的频率更高。该现象可能具有功能性意义:正如睡眠时的大脑维护能清除毒素,德默齐认为清醒时的这种认知暂停(表现为大脑放空)对维持最佳脑功能至关重要,它能让思维重启以保持持续运转。

Popular Science
- 2025-6-17 14:40

Hammerhead shark falls from sky in South Carolina, interrupting disc golf game

一条锤头鲨从南卡罗来纳州天空坠落,打断了飞盘高尔夫比赛

在南卡罗来纳州默特尔比奇(Myrtle Beach)发生的一起离奇事件中,一条小型双髻鲨从天空坠落,打断了附近一场飞盘高尔夫比赛。当时一只叼着鲨鱼的鱼鹰正遭到乌鸦群骚扰,为摆脱这些穷追不舍的鸟儿,鱼鹰松开了猎物,让目睹这异常坠落场景的飞盘高尔夫玩家们惊讶不已。受到惊吓的玩家们暂停比赛,入迷地看着头顶上演的这幕奇景。这场野生动物与人类休闲活动的不期而遇,不仅引发阵阵笑声,更给在场者留下了难忘印象。

LiveScience.com
- 2025-6-17 14:40

The Steve Hanke interview: “Writing a tweet is the endgame of the Feynman Technique”

史蒂夫·汉克(Steve Hanke)专访:“发推文就是费曼技巧的终极体现”

史蒂夫·汉克(Steve Hanke)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和教授,其职业生涯充满国际传奇色彩,甚至曾因触怒某些政府而遭受生命威胁。这位在艾奥瓦州乡村长大的学者凭借对经济学的深刻洞察,成功预言了 1993 年法国法郎和 1998 年俄罗斯卢布的货币危机。他曾担任里根政府顾问,并获多国荣誉头衔,包括阿尔巴尼亚的"国旗勋章骑士"称号。

汉克热衷在社交媒体平台 X 上用通俗语言解读复杂经济理论,自称效仿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彻底理解才能深入浅出"的教学理念。他认为优质推文应体现深刻认知,这与当下泛滥的浅薄信息形成鲜明对比。为跨越语言障碍,他常借助漫画等视觉化手段传递观点。

针对当前政治环境,汉克批评媒体充斥虚假信息,主张通过限制政府权力重塑言论真实性。他指出美国现行关税政策注定失败,因贸易逆差本质源于储蓄与投资缺口而非关税。引用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名言,他强调贸易逆差可能意味着资本盈余。对于 AI 热潮,他承认其潜力但认为对经济学影响被夸大,预计仅会取代少量工作岗位。

Big Think
- 2025-6-17 14:40

本服务目前还在测试阶段,如有错误或收到测试信息还请谅解。部分内容使用大语言模型进行翻译和摘要处理,本次消耗 41321 Tokens,由于AI技术的局限,可能影响文章本意,请以原文为准。问题反馈请邮件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