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is post

科普编辑半只土豆的日常,就是读上千个标题,再从中选几十篇文章认真看看。部分内容用大语言模型提取了摘要,并做了翻译。
发布时间: 2025年6月22日11时

Curious Kids: Why do dolphins jump out of the water?

好奇的孩子问:为什么海豚会跃出水面?

海豚跃出水面有多种原因,这些行为展现了它们的高智商和群居特性。首要目的是交流:海豚以群体生活,依靠声音保持联系。它们跃起时溅起的水花能产生远距离传播的声响,尤其在夜间,这成为定位同伴的重要信号。例如飞旋海豚(spinner dolphins)就以空中旋转跳跃的绝技著称。

速度需求是另一个关键动机。水的阻力使游泳效率降低,因此海豚会通过跃出水面躲避天敌或追捕猎物,空中滑翔不仅能提速还能节省体力。

捕食策略同样重要。暗色斑纹海豚(dusky dolphins)等物种会通过跳水制造巨大浪花,将鱼群驱赶到水面形成"围猎圈",极大提高捕食效率。

此外,海豚跳跃还能甩掉鮣鱼(remoras)——这些吸附在它们体表的"搭便车者"虽能获得保护,却会拖慢宿主的速度。

最后,玩乐天性使它们在与同伴嬉戏或和其他海洋生物互动时频频跃起。每一次腾空都是多重意义的融合:既是生存智慧,也是社交语言,更是这些神奇生物对生命的热情绽放。

Curious Kids – The Conversation
- 2025-6-22 10:59

Scientists learn how mosquitoes outsmart and evade human defenses

科学家揭示蚊子如何智胜并躲避人类防御机制

雄蚊拥有一种非凡的能力,能在纷乱的群体飞行中精准捕捉雌蚊振翅的细微声响。名古屋大学最新研究揭示,它们更广的听觉频率范围既能帮助定位配偶,又能规避人类设计的捕蚊陷阱。这项研究表明,加深对蚊子听觉机制的理解有望催生更有效的防控手段。

现行声波陷阱虽试图模拟雌蚊振翅声,但实际效果欠佳——日均捕获量仅个位数。其失效根源在于无法复现雄蚊天然追寻的复杂声学特征。与主要响应低频(100-200 Hz)的雌蚊不同,雄蚊能识别150-500 Hz的混合频率声波,这种声学指纹源自雌雄振翅声的叠加效应。

通过钙成像技术,研究者对比了雄蚊与雌蚊在触角机械传感运动中枢(AMMC)——这一关键听觉区域的神经活动差异。基因分析显示,雄蚊纤毛相关基因表达更活跃,这强化了其声音敏感度。发表在《科学进展》的研究指出,模拟雄蚊依赖的复合声波特征,可研制出干扰其交配行为的新型陷阱,为控制蚊群数量、降低疾病传播风险提供新思路。该研究同时揭示了蚊类听觉系统的进化适应性,使其既能适应嘈杂环境,又能巧妙避开人类侦测。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6-22 10:59

China's deep-sea drilling plan to pierce the Earth’s crust

中国正在实施一项前所未有的深海钻探计划,旨在首次钻穿地壳。作为这一计划的核心,"梦想号"深海钻探船将展开为期数年的科学探索,目标锁定地球的莫霍面,即地壳与地幔之间的界限。

这一项目不仅是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通过深入地球内部,研究人员希望能够揭示关于地球结构、成分以及形成过程的新知识,进而推动地质学、矿产资源开发和地球科学领域的进步。

"梦想号"的启动标志着中国在深海科学研究领域的雄心壮志,彰显出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持续投入和努力。作为全球深海勘探的参与者,中国将为国际科学界提供宝贵的数据和见解,进一步加强全球对地球深层结构的理解。

New Atlas - New Technology & Science News
- 2025-6-22 10:59

Human diseases threaten chimpanzees - but we can protect them

人类疾病威胁着黑猩猩——但我们有能力保护它们

早在 COVID-19 大流行之前,病毒就已从人类传播至野生动物,对黑猩猩构成重大威胁。2016 年 12 月,乌干达基巴莱国家公园的恩戈戈(Ngogo)研究站点暴发疫情,导致近 200 只黑猩猩中有 25 只死亡,这一事件的惨痛后果使问题紧迫性凸显——这些被研究者持续观察三十余年的黑猩猩群体遭受了毁灭性打击。

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证实,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及隔离等基础防护措施能有效阻隔人类疾病传播给黑猩猩。这些措施在恩戈戈等研究站点及人兽接触频繁的旅游区尤为重要。

研究第一作者雅各布·内格里(Jacob Negrey)指出,频繁接触游客的黑猩猩因暴露于多元人群而面临更高传染病风险。尽管恩戈戈团队长期执行保持距离、妥善处置垃圾、患病不进森林等规范,但此前从未有系统研究验证其有效性。

2017 年疫情后,该站点实施了严格规程:禁止有症状者进入森林,要求研究者保持 30 英尺(约 9 米)距离。至 2020 年,COVID-19 防控更要求国际研究人员入境后先隔离。通过对黑猩猩粪便样本的分析,研究发现强化防疫措施后样本中人类病毒 DNA 含量显著下降。

内格里对黑猩猩健康的执着源于童年参观动物园时点燃的热爱。他正致力于让这些非凡生灵能继续被后代亲眼见证。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6-22 10:59

HIV/AIDS: Facts about the viral infection that attacks the immune system

HIV / AIDS :一种攻击免疫系统的病毒感染相关事实

HIV ,即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是一种严重损害免疫系统的病毒性感染,会削弱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若不及时治疗, HIV 可能发展为 艾滋病(AIDS)—— 一种以严重免疫缺陷为特征的病症。了解 HIV 的传播方式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对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该病毒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的体液传播,包括 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 和 母乳。高危行为包括无保护性行为、共用针具,以及在分娩或哺乳期间的母婴传播。

HIV 会攻击并破坏 CD4 细胞,而这类细胞对免疫功能至关重要。CD4 细胞的减少会使人体更容易受到 机会性感染 和 多种癌症 的侵袭,因此及时干预极为重要。

值得庆幸的是,医学的进步已带来了有效的治疗方法。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可显著降低病毒载量,使 HIV 感染者能够过上更健康的生活,并大幅降低传染给他人的风险。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控制病毒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如需了解关于 HIV/AIDS 的预防策略、症状及全球应对措施的全面信息,建议参考 世界卫生组织(WHO) 和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 等权威卫生机构。

LiveScience.com
- 2025-6-22 10:59

Trying to get rid of noisy, food-stealing gulls is missing the point – it’s humans who are the pests | Sophie Pavelle

试图驱赶那些吵闹、偷食的海鸥是搞错了重点——真正的问题在于人类才是害虫 | 索菲帕维尔(Sophie Pavelle)

人类驱逐聒噪偷食的海鸥时,往往忽略一个关键事实:我们才是真正的入侵者。从雇佣猎鹰、安装尖刺到使用声波驱鸟器,这些应对措施折射出当代社会试图驯服野生动物而非与其共存的思维定式。

在最近的戛纳电影节期间,豪华酒店马杰斯迪克启用非常规手段解决海鸥问题——哈里斯鹰。这种翼展惊人、利爪锋猛的猛禽被部署来防止明星们遭遇海鸥"抢镜"或食物被劫。虽然被海鸥抢走三明治看似小事,但全球城市中这类"食物海盗"数量激增已引发严重担忧。

马杰斯迪克酒店的猎鹰计划旨在避免重蹈2011年苏菲玛索(Sophie Marceau)红酒事件的覆辙。然而在纽约、罗马、阿姆斯特丹和伦敦等都市,海鸥正日益被视为公害,它们占据公共空间,在屋顶筑巢安家。

与其将海鸥视为敌人,我们更应认清:人类对其栖息地的侵占才是问题根源。是时候停止对野生动物宣战,重新审视人类在这场持续冲突中的角色,寻求更和谐的共存之道。

Science | The Guardian
- 2025-6-22 10:59

Can This Blue Chemical Really Boost Your Brain? Here's What We Know.

这种蓝色化学物质真能提升脑力?科学真相揭秘

这种名为 亚甲蓝(methylene blue)的蓝色化学物质因其潜在的认知益处而备受关注。它最初被开发为染料,后来用于医疗领域,近期研究表明它可能增强记忆力和学习能力。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改善 线粒体 功能及提升大脑能量代谢。

尽管围绕 亚甲蓝 的讨论热度很高,但相关证据仍在积累中。部分动物实验显示它能提升认知表现,而人类临床试验数据有限且结论尚不明确。这些发现可能具有重要意义,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随着关注度上升,我们必须谨慎看待相关宣传。虽然早期研究展现出希望,但仍需更严格的实验来全面理解 亚甲蓝 对人类认知的影响,并确定安全有效的剂量。这种蓝色化合物有望为脑健康领域带来革新,但在获得广泛认可前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ScienceAlert
- 2025-6-22 10:59

Top 9 greatest practical stunts in movie history

电影史上最实用的 9 大特技镜头

成龙(Jackie Chan)是电影史上最杰出的特技演员之一,以惊险动作表演和高压环境下的出色台词功底闻名。他对电影界的贡献包括开创了功夫喜剧这一流派,将动作与幽默完美融合。值得一提的是,他凭借在《十二生肖》(2012)中一人分饰 12 个角色,创下了"单部影片中出演角色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位影坛传奇对事业的执着往往伴随着巨大代价。尽管才华横溢,他的职业生涯却伤痕累累,甚至被保险公司列入黑名单。为此,他和他的成家班不得不自行承担所有医疗费用。这种敬业精神诠释了他为打造震撼银幕体验所付出的非凡努力。

在探讨影史最伟大的实拍特技时,成龙的作品完美展现了电影艺术背后的风险与匠心。这些实拍特效带来的真实感,是 CGI 技术无法替代的,它们持续为全球观众和特技演员们提供着永不褪色的灵感源泉。

New Atlas - New Technology & Science News
- 2025-6-22 10:59

Rare orchids found to clone themselves for survival in the cold

科学家发现稀有兰花在寒冷环境中通过克隆自身实现生存

在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西部的高地地区,研究人员发现了 Pleurothallis 属的三种新兰花物种,它们具备独特的自我克隆生存能力。这些兰花生长在海拔 4,593 至 8,366 英尺的区域,当地气候以薄雾与凉爽微风交织为特征。

这些兰花的关键特性是增殖繁殖——一种非凡的生殖策略:微型植株直接在开花茎上发育,从而绕过种子繁殖阶段,生成母株的克隆体。这种适应性在崎岖的云雾林中尤为重要,因为当地传粉者稀少,而克隆能力能确保兰花在交配机会有限时延续种群。

哥斯达黎加拥有超过 1,700 种兰花,其中约三分之一是该地区特有物种。此次新发现的物种——Pleurothallis matrisilvaePleurothallis pridgeonianaPleurothallis winkeliana——以多样的生长习性著称,常附着于苔藓覆盖的树干或厚落叶层上。

这些高地森林的保护工作由 SINAC(国家保护区系统)负责,该公园与保护区网络支持对独特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监测。对这些兰花的研究成果,将为热带山地栖息地的森林管理策略及生物多样性动态认知提供更广阔的视角。相关研究详情已发表于《PhytoKeys》期刊。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6-22 10:59

Pacific spiny lumpsucker: The adorable little fish with a weird suction cup resembling human teeth

太平洋圆鳍鱼:一种可爱的小鱼,长着形似人类牙齿的怪异吸盘

太平洋刺圆鳍鱼是一种迷人的小型鱼类,因其独特外形而闻名——它神似一颗忧心忡忡的草莓。这种沿岸小鱼凭借荧光体色和特殊身体结构令人着迷,其引人注目的骨质装甲能有效抵御捕食者。

最令人称奇的是它长着酷似人类牙齿的吸盘结构。这项进化特性能让它们牢牢吸附在岩石和珊瑚上,在湍急水流中保持稳定。

除生理特征外,太平洋刺圆鳍鱼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通过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来控制种群数量,维持海洋生态平衡。

无论是呆萌的外表、奇特的生存适应能力,还是重要的生态价值,太平洋刺圆鳍鱼都堪称海洋生物研究中的璀璨明星,持续吸引着海洋爱好者的目光。

LiveScience.com
- 2025-6-22 10:59

Birds are consuming alcohol more often than we realized

鸟类的酒精摄入频率远超我们此前的认知

最新研究发现,许多鸟类通过饮食摄入乙醇(ethanol)的频率可能远超既往认知。这一发现引发了关于乙醇对鸟类健康及飞行能力潜在影响的讨论,尤其对以花蜜、果实及发酵植物相关昆虫为食的鸟类影响显著。

该研究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罗伯特达德利博士(Dr. Robert Dudley)团队主导,通过检测鸟类羽毛中的乙基葡萄糖醛酸苷(EtG)水平来评估不同物种的乙醇接触情况。与"仅食果鸟类存在风险"的传统认知不同,研究在包括食种子和昆虫的杂食性鸟类羽毛中也发现了EtG痕迹。

研究特别指出蜂鸟等典型案例——它们常依赖易发酵的花蜜,导致持续接触乙醇。其中红喉北蜂鸟(Anna’s hummingbirds)的EtG含量尤为显著。此外,部分食种子和昆虫的鸟类也检出阳性,表明其食物源可能存在乙醇污染。

羽毛分析能提供乙醇接触的长期记录,但羽毛生长周期可能影响检出率。这些发现推动学界进一步探索乙醇对鸟类行为及生理反应的影响,尤其对小型鸟类的特殊作用。

该成果对家庭观鸟投喂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建议增加糖水更换频率以降低发酵风险。这篇发表于《生态与进化生理学》(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Physiology)的研究表明,鸟类面临的乙醇暴露可能比想象中更普遍,亟需就其生态与生理影响展开深入探究。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6-22 10:59

There's an Invisible Line That Animals Don't Cross. Here's Why.

动物们不会跨越一条看不见的界限。原因如下

动物常被无形的边界限制,这些边界决定了它们的栖息地与行为模式。其中最引人入胜的例子之一便是分隔不同生态区域的天然分界线—— Wallace Line(华莱士线)。这条线展示了海洋、山脉等地理特征如何影响物种分布,阻隔某些动物跨越到新领地。

Wallace Line(华莱士线)以博物学家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命名,位于亚洲与澳洲之间。它标志着两侧生物多样性的鲜明差异:澳洲以有袋类动物为主,而亚洲则是胎盘哺乳动物的天地。这种差异源于数百万年来动物迁徙与进化的历史,以及地理屏障的阻隔作用。

理解这些无形界线能帮助科学家揭示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以及物种与环境间精妙的关联性。地理限制凸显了自然界的微妙平衡——某些动物被永久禁锢在特定区域,无法适应或突破这些屏障。这一现象也凸显了保护独特栖息地及其特有物种的重要性。

ScienceAlert
- 2025-6-22 10:59

Did AI just replace stock brokers?

人工智能会取代股票经纪人吗?

得益于 Sterling Stock Picker 等 AI 驱动工具,股票投资已变得更加容易上手且不再令人望而生畏。该平台运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根据个人目标提供定制化投资建议,即使缺乏金融知识也能轻松使用。用户仅需支付 55.19 美元的一次性费用,即可终身获取能显著提升投资策略的深度洞察。

Sterling Stock Picker 的突出优势在于提供个性化风险评估,确保每项投资建议都符合用户的承受能力。其 AI 金融顾问 Finley 支持用户直接提问,并获取实用的股票管理建议。"全自动组合构建器"功能简化了投资多元化操作,既能匹配可持续发展等个人价值观,又能提供基于数据的市场趋势分析。

该平台专为新手设计,提供包括财报查阅和投资者互动社区在内的全套工具资源。这种创新投资模式不仅揭开市场神秘面纱,更帮助用户建立投资信心。通过 Sterling Stock Picker ,任何人都能重塑投资之路,收获可观回报。

Popular Science
- 2025-6-22 10:59

Which animal has the best sense of smell?

哪种动物的嗅觉最灵敏?

关于哪种动物嗅觉最灵敏的探索仍在继续,多个物种都在角逐这一头衔。以非凡嗅觉能力闻名的犬类常居讨论焦点,它们的嗅觉敏锐度估计是人类的 1 万至 10 万倍,能捕捉人类无法感知的气味。

但犬类并非唯一候选者。大象拥有高度发达的嗅觉系统,可借此远距离定位食物和水源。研究表明其嗅觉受体数量可能超过犬类,使它们在特定环境中更具优势。

另一有力竞争者是以追踪能力著称的血猎犬(bloodhound)。凭借超凡的嗅迹追踪本领,这种犬类在搜救行动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这些物种各怀绝技,"嗅觉之王"的归属仍无定论。每位竞争者都具备适应其生态位的独特优势。随着研究的深入,或许终有一日我们能揭秘谁才是真正的嗅觉冠军。

LiveScience.com
- 2025-6-22 10:59

New discovery at the Grand Canyon has rewritten geology textbooks

大峡谷的新发现改写了地质学教科书

大峡谷的 Tonto Group 地层揭示了关于远古地球历史的突破性发现,挑战了长期存在的地质学理论。最新研究表明,这些沉积层并非如先前认为的那样由单次海平面上升形成,而是反映了至少五次独立海岸线推进塑造的动态环境。

这些可追溯至 寒武纪 的彩色岩层,记录了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 一个生命多样性急剧增长的时期。包括犹他州立大学的卡罗尔·德勒(Carol Dehler)在内的研究人员证实,这些岩层中含有早期海洋生物(尤其是三叶虫)的化石证据,它们充当了环境变化的生物标记。

先进的测年技术揭示,三叶虫物种在短短不到 100 万年 内快速演化和灭绝。这种生命演化的快节奏与以往认为进化过程缓慢发生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

Tonto Group 厚达 500 米 的岩层还描绘了一个炎热无冰的气候,热带风暴不断重塑地貌。上升的海平面创造了浅海环境,促进了动物多样性的发展。

这项研究不仅重新定义了我们对于大峡谷地质历史的理解,更凸显了海岸线如何在短期内剧烈变迁并重塑栖息地 —— 这对我们应对当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启示。完整研究成果已发表于《GSA Today》期刊。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6-22 10:59

Human noise is disrupting wildlife in Antarctica

人类活动产生的噪音正在干扰南极洲的野生动植物

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紧迫问题:人类活动产生的噪音正严重干扰南极洲野生动物的生存,尤其威胁到海鸟与海豹的庇护所——阿尔德雷岛(Ardley Island)。有证据表明,一英里外的发电机噪音能穿透这片宁静之地,引发人们对当地动物承受噪音压力的担忧。

乌拉圭共和国大学与庞培法布拉大学的国际团队在2022至2023年间对菲尔德斯半岛(Fildes Peninsula)的发电机声学影响进行了实地研究。录音显示,这种发电机的低频嗡鸣甚至能传至保护区内部,影响动物传递求偶、觅食与危险警报等关键信息的能力。

自然沟通渠道的破坏可能迫使动物消耗更多能量提高叫声强度或频率,使其更容易遭受天敌和环境压力的威胁。研究人员指出,长期暴露在此类噪音中将实质性威胁野生动物的繁殖成功率与整体健康。

该研究建议将噪音污染管控纳入南极特别保护区管理措施,具体方案包括:将设备迁移至敏感巢穴区之外、加装消音装置、避开繁殖高峰期进行高噪音作业。随着监测范围的扩大,研究者强调保护南极洲不仅需要维护其自然环境,还必须守护对野生动物生存至关重要的独特声景生态。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6-22 10:59

Your Brain Wrinkles Are Way More Important Than We Ever Realized

你大脑的褶皱远比我们意识到的要重要得多

大脑表面的褶皱——即脑回(gyri)和脑沟(sulci),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远超既往认知。这些精密结构绝非随意形成的皱褶,其本质设计是为了最大化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通过增加皮层表面积,它们使神经元密度得以提升,从而促进不同脑区之间的信息传递。

最新研究指出,这些褶皱能显著增强思维过程的适应性与效率。其精确的形态形成会影响大脑发育和功能的多个方面,这不仅为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提供线索,甚至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带来启示。深入理解这些大脑结构,可能为认知健康研究和脑部疾病治疗开辟全新路径。

这些褶皱的意义远超解剖学范畴——它们是解锁人类认知复杂性与潜能的关键密码。

ScienceAlert
- 2025-6-22 10:59

AI 'hallucinates' constantly, but there's a solution

人工智能频繁出现"幻觉",但已有解决方案

神经符号 AI 代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进步,它通过将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优势与基于规则的正式系统相结合,旨在提升 AI 技术的可靠性和能效。大型语言模型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是“幻觉”现象,即模型会生成不准确或无意义的信息。神经符号 AI 通过将机器学习的灵活性与结构化推理的严谨性相结合,直接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种混合方法不仅降低了 AI 输出中的错误概率,还优化了 AI 应用中的决策流程。通过将机器学习建立在正式规则之上,我们可以构建出更智能、更可靠的系统,从而为更实用、更值得信赖的 AI 解决方案铺平道路。

LiveScience.com
- 2025-6-22 10:59

Rare, black iceberg spotted off the coast of Labrador could be 100,000 years old

在拉布拉多海岸附近发现的一座罕见的黑色冰山,其历史可能长达 10 万年

近日,在拉布拉多海岸附近发现了一座罕见的黑色冰山,其历史可能超过 10 万年,引发了科学家和公众的极大兴趣。与常见的白色冰山不同,这座独特的黑色冰山会吸收阳光热量,而非反射阳光。科学家推测,其深色外观源于数千年来冰层中封存的火山灰或沉积物。

此次发现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机会,可通过分析其成分和起源来增进对地球古气候及地质历史的了解。科学家希望通过研究这座冰山,破解其形成过程及独特外观背后的环境条件线索。

这一现象不仅展现了冰山的多样性,更凸显了研究此类自然奇观的重要性——它们如同时间胶囊,能帮助我们解读地球的过往历史及当下气候变迁的奥秘。

ZME Science
- 2025-6-22 10:59

The sun: Facts about the bright star at the center of the solar system

太阳:关于太阳系中心这颗明亮恒星的事实

太阳是我们太阳系中心的一颗重要恒星,为地球生命提供必需的能量。它是由炽热气体(主要是氢和氦)构成的巨大球体,通过核聚变反应释放出巨大能量。这些能量穿越太空到达地球,以光和热的形式孕育了生命。

太阳年龄约 46 亿年,属于 G 型主序星(或称黄矮星)。其表面平均温度约 5,500 摄氏度(9,932 华氏度),而核心温度高达约 1,500 万摄氏度(2,700 万华氏度)。虽然距离遥远,但太阳距地球仅 9,300 万英里(1 个天文单位)。

太阳的引力维系着整个太阳系,影响着行星、卫星及其他天体的运行轨道。它对地球天气模式和气候起着关键作用,从急流到洋流都受其影响。此外,太阳还会产生太阳耀斑和太阳黑子等现象,这些都可能干扰地球的空间天气和通信系统。

理解太阳对于认知太阳系乃至宇宙的运行机制至关重要。对它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更阐明了恒星生命周期的基本规律。

LiveScience.com
- 2025-6-22 10:59

本服务目前还在测试阶段,如有错误或收到测试信息还请谅解。部分内容使用大语言模型进行翻译和摘要处理,本次消耗 57079 Tokens,由于AI技术的局限,可能影响文章本意,请以原文为准。问题反馈请邮件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