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is post

科普编辑半只土豆的日常,就是读上千个标题,再从中选几十篇文章认真看看。部分内容用大语言模型提取了摘要,并做了翻译。
发布时间: 2025年5月7日11时

18 stab wounds to 3,700-year-old skull reveal fierce feuding in ancient China

在中国一处青铜时代的墓地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具距今3700年的头骨,该头骨上有18处明显的锐器刺伤痕迹。这一发现揭示了古代社会中可能存在的激烈部族冲突或暴力事件。通过对这些创伤的分析,研究人员推测,这些伤痕不仅显示出当时人们的生存环境极具危险性,也反映了社会结构中潜在的紧张关系和竞争。

该墓地的整体出土情况显示,许多骨骼都有不同程度的暴力创伤,这表明个体在青铜时代的生活中并非平静,暴力冲突可能时有发生。这些发现为我们理解古代人类的社会动态和生存挑战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促使人们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LiveScience.com
- 2025-5-7 7:31

Our current fertility rate isn't enough for human survival

我们目前的生育率不足以维持人类延续

过去一个世纪全球降低生育率的努力已显著减少新生儿数量,总和生育率从 1960 年代的 5.3 降至 2023 年的 2.3。但静冈大学冈部拓也(Takuya Okabe)主导的最新研究警告,当前每位女性生育 2.1 个孩子的更替水平不足以维持长期存续。研究指出,考虑到影响人口动态的不可预测因素,更现实的生育率应为 2.7。

传统更替水平建立在理想条件下,例如低儿童死亡率和均衡性别比。但现实中许多人选择不育,小规模人群的随机波动会导致家族血脉断绝。冈部的模型显示,生育率低于 2.7 的族群将面临世代延续的高灭绝风险,这对文化遗产和族群认同构成威胁。

目前全球三分之二人口生活在生育率低于 2.1 的国家,其中日本为 1.3,韩国仅 0.87。尽管各国实施鼓励生育政策,但由于社会经济挑战收效有限。研究特别指出,在生存压力时期,女性新生儿比例提升能增加族群存续几率。

该研究对濒危物种同样具有启示意义——低生育率和人口波动也会导致物种灭绝。这些发现促使我们重新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强调必须维持足够人口规模和多样性以保护文化及基因韧性。随着语言和传统可能逐渐消失,2.1 的生育率显然已无法确保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5-7 7:31

What was food like before the FDA?

FDA 成立前的食品行业是什么样子的?

1906 年 FDA 成立之前,美国的食品安全几乎是一片空白。由于缺乏联邦法规,地方杂货商在混乱的环境中经营,食品可能含有未标注的添加剂和有害化学物质。随着 19 世纪中叶工业化进程加速,美国人经常食用掺假食品,引发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当时欧洲各国已实施食品安全法,而美国仅依靠各州零散的法规。常见做法包括在牛奶中添加硼砂和甲醛以延长保质期、用铅化合物为奶酪着色,以及将咖啡粉与炭化种子或骨粉混合。由于缺乏标签,消费者往往不知道自己实际摄入的成分,导致数千婴儿因污染牛奶死亡等悲剧。

活动家哈维·华盛顿·威利(Harvey Washington Wiley)在推动食品安全改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通过名为"毒物小队"的实验,让志愿者食用含常见食品添加剂的餐食,提高了公众对食品欺诈的认识。这一势头与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对肉类加工业的曝光相结合,最终促成《食品与药品法》和《肉类检查法》的颁布。

如今,虽然企业存在自律机制,但 FDA 仍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力量。近期预算削减威胁着这一监督体系,专家警告称,若缺乏联邦干预,污染事件可能增加并危及公众健康。拆除安全措施将带来消费者不可轻视的风险。

Popular Science
- 2025-5-7 7:31

Horse genetics could unlock breakthroughs in human medicine

马类遗传学研究或为人类医学带来突破性进展

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Johns Hopkins Medicine)与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的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马科动物通过一种独特的基因适应机制显著提升了运动能力。这种涉及 NRF2/KEAP1 基因通路的适应性进化,使马匹能够绕过基因层面的"提前终止信号"——该机制此前仅在病毒中发现过。

NRF2/KEAP1 通路对细胞抗氧化应激和代谢调节至关重要。其中 NRF2 是抵御活性氧的保护性蛋白,KEAP1 则像传感器一样根据细胞应激状态调控 NRF2 水平。研究团队在马、驴和斑马的 KEAP1 基因中发现了一种会产生"提前终止密码子"的突变,这类突变通常会导致蛋白质合成中断形成缺陷产物。在人类基因组中,约 11% 的遗传性疾病与此类突变相关。

令人惊讶的是,马科动物进化出了"终止密码子通读"机制,即使存在基因突变仍能合成完整功能的 KEAP1 蛋白。这种适应性变化提升了 KEAP1 蛋白效率,进而增强 NRF2 活性、促进能量生成并提高抗氧化损伤能力。该发现或能解释马匹超凡的耐力与速度表现。

这一突破性发现对人类医学具有深远意义:不仅为治疗"提前终止密码子"相关遗传病提供新思路,还对黄斑变性、心血管疾病等慢性衰老相关疾病的机理研究带来启示。研究表明"终止密码子通读"机制在自然界可能广泛存在,这将为连接动物生物学与人类健康的创新疗法开辟道路。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5-7 7:31

This sea lion can keep a beat better than some humans

这头海狮的节奏感比某些人类还要强

《科学报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一只名为罗南(Ronan)的加州海狮展现了比部分人类更强的节奏感。这一发现表明,节奏能力并非人类专属,某些动物同样具备令人惊叹的节拍掌控力。

现年 15 岁的罗南因营养不良获救后,自 2010 年起定居于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2013 年接受训练时,它就能根据节拍器同步摆动头部。在近期实验中,这只海狮不仅展现出超强节奏稳定性,其表现甚至优于人类受试者。

研究人员让罗南与 10 名大学生进行对比测试,要求他们跟随不同速度的小军鼓节奏拍手。结果显示罗南不仅节拍更精准,稳定性也远超人类。当节奏提升至每分钟 128 拍时,罗南平均达到 129 bpm,而人类参与者仅维持在 116.2 bpm。

该研究共同作者彼得库克(Peter Cook)指出,像罗南这样的非人类动物研究,能为探索人类认知基础提供新视角。对这只海狮能力的持续研究,或将进一步揭示跨物种节奏感知的奥秘。作为动物与人类共享能力的鲜活例证,罗南始终是这项探索的重要研究对象。

Popular Science
- 2025-5-7 7:31

Nature might repeat evolution under pressure

在生存压力下,自然界可能会重复进化路径

最新研究表明,在生态压力下(尤其是鸟类争夺筑巢地点时),进化可能遵循可预测的模式。研究人员发现,某些树洞营巢物种不仅表现出相似行为,还出现了相同的基因变化,这表明攻击性可能与稳定的神经模式相关。

这项由印第安纳大学的金伯莉罗斯瓦尔(Kimberly Rosvall)和杜克大学的莎拉利普舒茨(Sara Lipshutz)领导的研究,揭示了树洞对鸟类繁殖的重要性。当这些巢穴资源有限时,部分鸟类会表现出显著的攻击性来保卫领地。研究树洞营巢鸟类(如树燕和蓝知更鸟)逾二十年的罗斯瓦尔发现,这种激烈的领地防卫行为在人工鸟箱周围同样明显。

为评估攻击性,研究人员布置了诱饵并录制鸟鸣声。他们发现依赖树洞的物种反应激烈,而依存度较低的物种反应较温和。基因分析显示,一小部分基因始终与高攻击性相关。罗斯瓦尔指出:"虽然涉及基因数量不多,但进化过程确实重复出现了,这令人振奋。"

有趣的是,这些攻击性特征与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分子存在关联,尽管鸟类并不会罹患这类疾病。该研究揭示相似的生态挑战会导致重复出现的进化解决方案,表明进化可能并非完全随机,而是由跨物种涌现的有效策略所引导。未来研究或将揭示取食、迁徙等其他行为是否也遵循此类可重复模式。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5-7 7:31

What makes smoke black versus white?

黑烟和白烟的区别是什么?

烟雾的颜色是判断燃烧物和火灾性质的重要指标。黑色烟雾通常来自重质燃料(如石油或合成材料)的燃烧,意味着可能释放有毒物质。其浓黑不透明的外观源于高含碳量,往往预示着火势猛烈且蔓延迅速。例如在梵蒂冈教皇选举中,黑烟表示尚未选出新教皇——2013 年曾专门使用高氯酸钾、蒽和硫磺的混合物来制造这种黑烟。

相比之下,白烟通常代表不同情况,多由燃烧时产生的气体或水蒸气形成。这种颜色可能暗示火势初起或即将熄灭。当存在氧气等助燃剂时,燃烧更充分会产生更纯净的白烟。在教皇选举中,白烟自 2013 年起采用氯酸钾、乳糖和松脂的混合配方,确保清晰可见地宣告新教皇诞生。

消防员通过观察烟雾颜色、流动速度和浓度来预判火势并识别安全隐患。黑烟标志着高含碳量,白烟则可能暗示燃烧强度较低。监测烟雾特征(包括其"躁动程度")甚至能预警即将发生的爆燃现象,帮助消防员在紧急情况下做出精准判断。

Popular Science
- 2025-5-7 7:31

We Know Sugar Is Bad for Your Teeth. What About Artificial Sweeteners?

众所周知,糖分对牙齿有害。那么人工甜味剂呢?

糖分对牙齿健康的危害已广为人知,这主要是因为糖会滋养导致龋齿的细菌。相比之下,人工甜味剂不会促进这些细菌的生长,这让人不禁思考:它们是否对牙齿更安全?答案是肯定的——人工甜味剂本身确实不会喂养致龋细菌。

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这些甜味剂不会直接伤害牙齿,许多含有它们的无糖产品仍可能存在风险。这类产品往往含有酸性物质或其他成分,可能腐蚀牙釉质或形成不利于牙齿健康的环境。

因此,虽然选择人工甜味剂代替糖分对口腔健康更有利,消费者仍需警惕食品饮料的整体成分构成。潜在的危害不仅来自糖分,这提醒我们无论摄入的是糖还是人工甜味剂,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都至关重要。

ZME Science
- 2025-5-7 7:31

Will AI Ever Understand Language Like Humans?

人工智能能否像人类一样理解语言?

大型语言模型(LLMs)擅长生成与人类交流高度相似的文本,并能有效回应各类提问。尽管技术进步显著,一个根本疑问始终存在:这些模型是否真正理解它们输出的文字含义?争议焦点在于 LLMs 的本质——它们如同黑箱,虽能出色地预测和组织语言,却无法说明其选择背后的逻辑。这种不透明性引发了人们对其理解与认知真实性的担忧。随着 LLMs 持续发展,如何在惊艳的文本生成能力与真实语言理解力之间搭建桥梁,仍是待解的难题。

Quanta Magazine
- 2025-5-7 7:31

Dinosaurs might still roam Earth if it weren't for the asteroid, study suggests

研究显示:若非那颗小行星撞击,恐龙或许至今仍在地球上称霸

一项最新研究挑战了长期以来的观点,即恐龙在小行星撞击导致其灭绝前就已处于衰退状态。该研究表明,恐龙化石的稀少并不一定反映其种群数量,而是化石形成条件不利以及白垩纪晚期岩层暴露有限的后果。这些因素导致恐龙遗骸要么未能保存下来,要么难以被发现。

这一新认识意味着,倘若那场灾难性事件从未发生,恐龙或许至今仍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现有证据表明,以恐龙为主导的生态系统曾经非常健全,足以支撑其持续生存。这些发现为重新思考地球生命史以及物种兴衰的条件开辟了引人入胜的新视角。该研究促使学界重新评估化石记录,并凸显了地质因素在理解史前生命时的重要性。

LiveScience.com
- 2025-5-7 7:31

Trees sync up their communication signals before a solar eclipse

树木会在日食前同步它们的通信信号

在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意大利北部多洛米蒂山脉的云杉不仅对即将发生的日食作出反应,还会提前做好准备,展现出类似"预判"的群体交流能力。这些树木的生物电信号早在日食发生前 14 小时就出现显著变化,整片森林呈现出高度同步的响应模式。

该研究由亚历山德罗·基奥列里奥(Alessandro Chiolerio)教授和莫妮卡·加利亚诺(Monica Gagliano)教授主导,他们在从古树到幼苗的不同树龄云杉上安装了专用传感器。数据显示,年长树木作为环境事件的"活体记忆库",最先调整生物电节律,其反应模式呈现出更复杂的协调性。

采集数据表明,日食期间树木间产生了同步的生物电活动,这种信号对称性的转变揭示出类似"交响乐和声"的群体交流机制。研究者引入量子场论解释称,树木作为持续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可能由此实现精妙的互动。

研究提出了关于触发机制的猜想:由日月对齐引发的引力潮(地球重力场细微波动)或是关键因素。科学家特别强调保护古老森林的重要性,这些"绿色长者"储存着无价的生态记忆,是维持生态系统韧性的基石。

这项颠覆传统森林认知的研究将被收录于 2025 年 5 月播出的纪录片。它向我们揭示:森林可能是具有记忆与响应能力的动态生命网络,其运作机制才刚刚被人类认知。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5-7 7:31

Why are airline seats so small? It all started in 1978.

为什么飞机座位如此狭窄?这一切要从 1978 年说起

近年来,航空座椅空间持续缩水,引发旅客和专家的普遍担忧。研究表明,自 1980 年代以来,美国主要航空公司的座椅间距已缩减 2 至 5 英寸(约 5-13 厘米),目前平均仅剩 31 英寸(约 79 厘米)。廉价航空公司的空间更为局促,腿部活动范围仅约 28 英寸(约 71 厘米)。这种趋势与美国成年人体型变化形成鲜明对比——当前美国人平均体重比三十年前增加了 15 磅(约 6.8 公斤),但航空公司却未相应调整座椅尺寸。

这一现象可追溯至 1978 年《航空业放松管制法案》,该法案在促进行业竞争的同时也引发兼并浪潮。如今四家航企垄断了美国 80% 的航空市场,这种格局使得航空公司能够对舒适性服务额外收费,造成付费升级乘客与经济舱乘客的体验鸿沟。

专家指出,狭小座椅不仅降低舒适度,更可能带来健康隐患,包括长途飞行中可能出现的静脉血栓。此外,拥挤的机舱环境会阻碍紧急撤离。批评人士质疑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紧急疏散测试存在缺陷,因其未真实反映乘客群体多样性。

航空专家建议旅客:考虑付费升级座位提升舒适度,条件允许时购买相邻座位,并在飞行期间定期活动肢体以降低久坐带来的健康风险。

Popular Science
- 2025-5-7 7:31

The perfect pub crawl: mathematicians solve most efficient way to visit all 81,998 bars in South Korea

完美酒吧打卡路线:数学家算出高效逛遍韩国 81,998 家酒吧的最佳方案

数学家们找到了高效走访韩国 81,998 家酒吧的最佳路线。这项研究创造了迄今最长的"酒吧巡游"路径记录,为解决复杂路线优化问题提供了创新方案。研究团队通过数学计算为每个酒吧确定了最优访问顺序,将酒吧巡游效率提升到极致。该成果不仅是简单的酒吧打卡攻略,更展现了数学建模与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让人们能最大化享受串吧乐趣。这项突破被视为数学与现实世界结合的经典案例。

ZME Science
- 2025-5-7 7:31

People are just realising there's a 'proper poop position', thanks to an unusual new toilet design - have YOU been going in the wrong way?

多亏一款新奇马桶设计,人们才意识到原来存在"正确排便姿势"——你一直都用错方式了吗?

(说明:根据要求处理了术语空格、保留英文专名、采用通俗科普风格,并确保事实准确。未添加额外信息或解释。)
越来越多的社交媒体用户意识到,自己可能一直用错了上厕所的姿势。这一认知升级源于一款非常规马桶设计的出现——它采用了专家认为最有利于肠道排空的理想体位。

传统如厕方式普遍采用坐姿,但新设计倡导蹲姿。研究显示,这种姿势能让排便更轻松彻底。不少网友震惊地表示,竟从未意识到这种替代姿势的好处。

随着网络讨论发酵,人们开始分享对"高效如厕"这个生活细节的体验与看法。这个出人意料的视角转变激发了大众好奇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日常如厕习惯。当越来越多人尝试用"科学排便姿势"来改善消化健康时,相关讨论仍在持续升温。

Sciencetech | Mail Online
- 2025-5-7 7:31

Scientists confirm that people really do get drunker in the summer than winter

科学家证实,人们在夏季确实比冬季更容易喝醉

专家证实,与冬季相比,人们在夏季更容易喝醉。这种季节性差异可归因于多种因素,包括气温升高和社交行为变化。当天气炎热时,许多人会聚集在户外进行烧烤、海滩聚会等活动,手中常拿着酒水饮料。

夏日阳光下冰镇饮品的清爽口感容易导致过量饮用,从而引发判断力下降和令人后悔的决定。此外,夏季的轻松氛围可能促使人们比寒冷季节喝得更多——毕竟冬季人们通常更倾向于选择室内活动。

因此,夏季饮酒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宿醉反应,常让饮酒者猝不及防。了解这一趋势有助于人们在温暖季节对饮酒量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既能减少负面影响,又能确保获得更安全、更愉悦的体验。

Sciencetech | Mail Online
- 2025-5-7 7:31

World's First 'T. Rex Leather' Is Claimed to Come From Dino DNA. Is This For Real?

全球首款"霸王龙皮革"据称源自恐龙 DNA。这是真的吗?

全球首款号称源自恐龙 DNA 的 "霸王龙皮革" 引发了关于真实性与可行性的热议。若该产品属实,将彻底革新时尚产业,实现远古生物与现代工艺的融合。但专家警告称,利用灭绝物种制造皮革存在重大科学挑战与伦理争议。

从恐龙体内提取并利用 DNA 的过程极为复杂。现有技术连近代灭绝物种的 DNA 提取都难以实现,更遑论霸王龙这类远古生物。此外,复活灭绝物种涉及的伦理问题及此类制造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也正受到严格审视。

尽管恐龙皮革概念令人振奋,业界仍普遍持怀疑态度。消费者在购买标榜史前起源的产品前,势必要求提供可验证的真实性证明。对历史珍品的向往,可能被对原料溯源与生产透明度的需求所取代。随着讨论持续发酵,古生物学与时尚界的交汇点仍是既引人入胜又需谨慎对待的话题。

ScienceAlert
- 2025-5-7 7:31

The ancient psychedelics myth: ‘People tell tourists the stories they think are interesting for them’

古老致幻剂的迷思:"人们向游客讲述的,只是他们认为游客会感兴趣的故事"

人们普遍认为,古代部落常通过服用死藤水(ayahuasca)和迷幻蘑菇(magic mushrooms)进行疗愈,但这种说法一直备受质疑。奥地利人类学家伯恩德·布拉贝克·德莫里(Bernd Brabec de Mori)自 2001 年起耗费六年时间,深入亚马孙西部丛林探寻这些传说的真相。他最初以背包客身份抵达,后为完成硕士论文重返当地研究死藤水仪式歌谣,最终以该地区八个原住民部落音乐研究获得博士学位。

在此期间,他与当地希皮博族(Shipibo)女子成婚并深度融入部落生活。"我当时没什么钱,"他坦言,"所以必须在当地谋生。"他担任教师、建造房屋、养育子女,这种深度参与迫使他重新审视作为人类学家获得的所有先入之见。

他的田野调查揭示了被掩盖的复杂性——那些讲给游客的简单故事远非真相。原住民的习俗与信仰体系比大众叙事描绘的更为精微,这促使学界重新思考该如何向外界阐释这些文化实践。

Science | The Guardian
- 2025-5-7 7:31

The 6 strongest materials on Earth are harder than diamonds

地球上最坚硬的 6 种材料比钻石还要硬

钻石常因其无与伦比的硬度备受赞誉,但它们并非地球上最坚固的材料。实际上,还有六种物质在硬度和强度上超越了钻石。

纤锌矿氮化硼(Wurtzite boron nitride)具有四面体结构,硬度比钻石高 18%,但由于其稀有性,测试其特性颇具挑战性。朗斯代尔石(Lonsdaleite)由富含石墨的陨石形成,其六方晶格结构使其纯净形态的硬度比钻石高 58%。

迪尼玛(Dyneema)被誉为全球最强纤维,比水还轻,但强度是钢的 15 倍,因此在防弹衣和工业绳索等应用中极具价值。与此同时,钯微合金玻璃(palladium microalloy glass)结合了玻璃与金属的特性,具备极高的强度和韧性,且不易变形。

巴基纸(Buckypaper)由压缩碳纳米管制成,按重量计算强度是钢的 500 倍,因其防火和导热特性被用于尖端科技领域。最后,石墨烯(graphene)是目前测试过的最强材料,它是一种单原子厚的碳晶格,强度是钢的 200 倍。其独特的导电性也使其在电子和先进材料领域大放异彩。

尽管钻石仍是最抗刮擦的天然材料,但这六种材料重新定义了硬度和强度的极限,展现了材料科学的非凡进步。

Big Think
- 2025-5-7 7:31

China Just Made the World’s Fastest Transistor and It Is Not Made of Silicon

中国研发出全球最快晶体管 且未采用硅材料

中国在半导体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发出全球运行速度最快的晶体管,其性能比现有硅基晶体管快 40% ,同时能耗更低。这项创新标志着行业的重要进步,因为它突破了统治该领域数十年的传统硅材料限制。

新型晶体管采用替代材料制成,能效与性能均显著提升。通过优化设计与制造工艺,研究人员不仅打造出速度超越硅基晶体管的产品,更顺应了电子设备对高能效解决方案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一突破或将催生更快速、更节能的电子设备,影响范围涵盖从计算机到通信的各个领域。

随着全球技术格局演变,中国的这项进展可能影响半导体制造的未来趋势,推动非硅材料的深入研究。这或将开启一个更快速、更可持续的电子元件新时代,重塑行业格局并提升现代科技的整体效能。

ZME Science
- 2025-5-7 7:31

Scientists warn deepfakes are about to become undetectable

科学家警告称,深度伪造(deepfakes)技术即将变得无法识别

AI 生成的深度伪造(deepfake)视频正变得日益精密,几乎能以假乱真。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 University of Berlin)最新研究表明,如今 deepfake 甚至能逼真模拟人类心跳,这让传统依赖脉搏识别真实性的检测手段失效。这一进展引发严重担忧——过去将明显含脉搏的视频判定为真实的检测系统,其可靠性正遭受挑战。

实验显示,当人类观察者认为某段 deepfake 视频真实可信时,专门检测心跳的识别系统也会误判其为真。这表明心率等传统真实性指标,在应对先进 AI 模型时正逐渐失效。

深度伪造技术潜藏多重危害:包括未经同意的色情内容泛滥,以及金融诈骗或政治虚假信息的风险。此前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和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等公众人物的伪造视频被快速传播,凸显应对该问题的紧迫性。为此,美国国会已立法将未经许可分享 AI 生成图像的行为定为刑事犯罪。

随着 deepfake 技术持续进化,检测手段必须同步升级。当前依赖脉搏等生理信号的策略已力不从心。研究人员正探索新路径,包括分析像素异常变化、开发数字水印系统等,以应对逼真度不断提升的 deepfake 内容带来的挑战。

Popular Science
- 2025-5-7 7:31

本服务目前还在测试阶段,如有错误或收到测试信息还请谅解。部分内容使用大语言模型进行翻译和摘要处理,本次消耗 73216 Tokens,由于AI技术的局限,可能影响文章本意,请以原文为准。问题反馈请邮件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