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信好,我是家屹, 「更好生活」是我每周一向你推送的一份电子报,把我在过去一周发现的对生活有益的 3 个点子,分享给你。

💡 以下是我在 2024.12.23-2024.01.05 精选的 3 个点子,如果你喜欢,还请帮忙分享。

1、一种访谈内容形态

谜底科技在 2018-2019 年,就做过一个内容产品—— Indie Hackers,访谈国内优秀的独立开发者们,听他们对产品的思考和个人的故事。

这种内容形态,让我想起了 3 个类似的内容产品:

  • Workspaces」,一份桌搭电子报,每周日分享桌搭,以及桌搭主人的三五个访谈回答;
  • Apptisan」,由 Shigeru 创作的电子报,对话 App 创作者,分享他们思考 App 的心路历程和一些思考建议;
  • How I Write」,是一档 David Perell 制作的访谈播客,由 David Perell 对话最知名的创作者,询问他们如何写作;

如果你有精力,或许也可以做一个访谈创作者的内容作品,可以是纯粹面向内容创作者,也可以是面向其他行业的从业者,大家是会对好产品和好内容背后的人感兴趣的。

相比视频、播客,采用文字形式,并用确定好的问题框架来制作,更轻快一些。

2、如何重建生命力

我们中的很多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

  • 年少读书时,学校对我们时间和空间占有绝对控制权。一个具体的亲身例子是,法定节假日在高中是无效的,晚自修是要上到 10 点以后的。
  • 毕业后,工作严重侵蚀我们的休息时间,没有真正的下班,随时要应对工作群里最新的突发情况。曾经有 3 个月,我早晨 8 点上班,凌晨 1 点下班。

这种对时空的剥夺,导致我们难以在意识和行动之间找到「间隔」,失去自主性和独立性,无法抽身去思考我们与实际所做的事情之间的关系,便会导致「生命力」的枯竭,产生巨大的「无力感」和「机械感」。

那么如何重建「生命力」呢?一个思路,是建立多个庇护所。也就是,在学习,或者工作之外,和朋友、家庭、兴趣,甚至是大自然,建立起强力的连接。这样,当我们在学习或工作中碰壁无力时,还有能够在其他庇护所拥有自主性和独立性,便有了反思的空间,能够从外部去审视我们在学习、工作中自身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同时,由于有了多个庇护所,那么最无力的学习和工作,带给我们的消极性的份量,也就降低了

最后要达成的效果,便是项飙老师所说的,在意识和行动之间建立起「间隔」,又或者说「建立横向反思的空间」。

项飙:为什么学校对所谓早恋,或者说男女非正常接触,会那么警惕?其实不只是因为性保守的观念。主要是两个人恋爱之后,就会对彼此说,我喜欢你,你考试考多少分没有关系。当他们说我喜欢你,我不需要第三者的判断时,就出现了横向反思空间,两个人在一起立刻就跟系统产生了间隔。然后老师再说什么,他们可能就不听了,在他们的脑子里面老师说话的分量一下子就没有了。他们会想,你骂我两句没事儿,因为过了5点以后我会有另外一个世界。这对系统来讲是很可怕的事。

我没有倡导早恋的意思,但这是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可以用它来解释横向反思空间是什么。其实友情、邻里关系、爱好、家庭内部更平等和民主的讨论等等,都能让学生跳出考试学习怪圈,讲一点别的事情

3、 懒惰,并不存在

Devon Price 是一位社会心理学家,他在 2018 年《Laziness Does Not Exist》这篇文章中,写下「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让你觉得没有道理,那是因为你缺少了他们所处的部分背景」。

如果一个人无法起床,说明有什么让他们感到精疲力尽。如果学生没有写论文,说明作业中有些部分他们需要帮助才能完成。如果员工经常错过截止日期,说明组织和按时完成任务变得困难。即使一个人主动选择自我破坏,也一定有原因——可能是他们在处理某种恐惧,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是自尊心在表现不足。

相比用「懒惰」、「没志向」、「不靠谱」等等这些消极词汇,为身边人打上污名化的标签,去了解他们「来时的路」是更好的选择,也能够更加准确的预测和解释一个人的行为,同时也更有建设意义。

「来时的路」便是影响一个人行为的家庭环境、成长背景、和社会的互动情况,以及当下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项飙老师说过的一段类似的话

你看到一个人很狭隘,很凶残,甚至犯罪杀人,一种回应是说这是个坏人,是个恶魔,生来如此,本质如此
另一种回应是想:他怎么会变成这样?是和小时候的什么经历、现在的什么生活境遇可能有关系?这样我们也就必然要想到社会的大环境,要去想他的内心活动,他怎么想怎么感觉的

这样的理解,显然不是说认为狭隘、凶残就是可以接受的了。只有通过这样理解,我们才知道我们应该怎么面对这些社会病态:不能把人一棍子打死,要考虑如何沟通,否则对罪犯就只有放纵和消灭两种态度了,没有教育改造一说了。同时,如果我们理解了,我们自然会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在变得很狭隘、变得不耐烦?

去追问「来时的路」。

One More Thing

「更好生活」已经走过 39 期,即将迎来第 40 期。在《持续更新了 20 期 Newsletter,我有这些话想说》中,我反思过这份周更电子报的问题:

一方面 self-help 的内容,容易走向不可证伪;

另一方面,在选择了「链接+想法」这种相比「围绕某个主题的文章」更简单的形式之后,对自己而言,也就意味着选择了更少的成长性。

2025 已经到来,在新的一年里,我打算对「更好生活」做个升级,未必能够升级成功,但是想试一试,想试试往更深的方向走。

因此,我会把「更好生活」由周更改为双周更,由每周分享 3 个有益生活的点子,改为双周分享一个有益生活的主题和若干阅读推荐。

所以,「更好生活」第 40 期,将会在两周后跟大家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