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0 第四期

Bom dia meus amigos,

Saudações de Lisboa!

您正在阅读的《壹苇可航》电子报 2025 年第 4 期(总第 98 期)。本期头图由 Dall-E 3 生成,prompt 为 The workspace is bustling with activity, featuring a laptop open to a display of analytical graphs, possibly reflecting business performance or website metrics. The desk is strewn with design sketches and wireframe layouts, hinting at a project in development. Vivid sticky notes, scattered around, add a pop of color and seem to organize tasks or highlight important points. This setting is typical of a dynamic office environment where visual and planning tasks intersect, used by professionals like product managers or UX designers.

本期笔记和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

本期的内容筛选在 Heptabase 上完成,这是一个以卡片、白板和标签为基础,专注于帮助使用者更好地学习、思考、研究和规划,并以中观视角对摄取的信息、知识建立深度理解的可视化知识管理工具。

以下是本期正文。


一、缅怀我的好友

2 月 15 日,一则噩耗突然传来,一位非常优秀的挚友匆匆离去了。他是当地的高考状元,在北大德语系就读,学业优异,已获得保研资格。正当人生画卷徐徐展开之际,命运却戛然画上了句点。这样的天妒英才,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噩耗是友人的父亲通知的。当确认这不是一场玩笑时,我如遭雷击,幸得泽泽及时递来麝香保心丸,这才勉强平复心绪。

当叔叔小心翼翼地向我打听往事时,我深知他是在试图拼凑儿子生命中那些未曾参与的片段,期望通过只言片语窥见儿子的另一面人生。中年丧子,痛彻心扉,呜呼哀哉!我看着叔叔强忍悲痛,一字一句地询问着儿子的点点滴滴,不敢想象当他得知噩耗的那一刻,是怎样的天崩地裂。那份刻意压抑的情感,那种努力维持平静的语调,无不透露着一位父亲内心最深处的伤痛,却又带着想要完整保存儿子记忆的执着。

为了留住这些珍贵的回忆,我立即着手整理友人的博客和相册。去年,当我在 𝕏 上推荐他的博客后,他曾重新整理先前的文章,删去了一些内容。得知此事的共同好友陈仓颉随即通过 RSS 和 Internet Archive 等方式搜寻这些年他留下的所有文字,而我则专注于整理他的相册,希望能为叔叔留下些许慰藉。

在整理过程中,我发现了他写下的一段话:

在我离开的时候,文字会代替我的心脏继续跳动。

Meine Schriften werden bleiben, wenn ich längst entschwand.

这些字句深深触动了我,仿佛他早已预见这一天的到来。于是,我决定建立一个纪念网站,让他的思想与文字永远留存。

虽然他的域名还有十年的有效期,但我们无从得知他的服务器何时到期。没有他电脑的密码,也无法获取博客源码进行维护,只能重新搭建。仓促之间,加上技术有限,网站或许不够完美,但这是我能为他做的最后一件事,意义非凡。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这个二月,命运似乎格外残酷。月初,泽泽的奶奶离世;月中,又失去了这位挚友。接连的打击让我们身心俱疲,内心难以平复。就在昨天,里斯本又发生了 5 级地震,让我不禁再次感叹: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来临。很早以前,我就为自己写下了一行简短的墓志铭:

出生,生活过,追求过,死了。

生命的脆弱与无常,都提醒着我要及时准备。或许,是时候预立一份遗嘱了,既是对生命的敬意,也是对生者的责任。

二、终于找到了职业发展目标

移居里斯本转眼已近半载,在葡语课程临近尾声之际,我便开始投递简历,期盼能够寻得一份工作。然而,求职之路并不如想象中顺遂。诚然,当前就业市场的低迷是一方面,但更深层的是源于我内心的迷茫。这不仅仅是在「打工」与「就业」之间的抉择,更是关乎「谋生」与「职业发展」的人生方向。

一家科技企业在二轮面试后婉拒了我。HR 非常善意地通过几封邮件与我深入交流,她坦诚相告:从专业背景来看,我的履历确实契合岗位需求;从面试表现而言,我的能力也达到了基本标准。然而,她敏锐地指出,我似乎尚未找到自己明确的职业定位,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也显得略显模糊。加之我缺乏科技行业的实战经验,她认为我可能难以从容应对岗位带来的诸多挑战。

老实说,我始终坚信自己拥有清晰的职业定位。从大学申请伊始,到实习历程,再到归国后的职业发展,我一直以专业媒体制作人的身份践行着自己的事业理想。作为执行制片人,我参与制作的两部作品都斩获国际电影节奖项;作为制片人,我主导过重量级媒体的内容创作;作为单集导演,我更有幸分别执导过国内两大顶尖媒体机构的「国家级」重点项目。这些经历虽然没有什么成就,但足以证明我对媒体制作这一领域的专注与投入,怎么能说我是没有找到明确的职业定位呢?不过,对未来职业发展路径的规划还需要进一步明晰我倒是深以为然。因为,纵使媒体制作带给过我里程碑式的成就感,却始终未能带来内心真正的愉悦。每当完成一个项目或取得一些成绩时,短暂的喜悦过后,内心总会响起一个声音:「这似乎并不是我想要的。」

这个困惑一直被我搁置在笔记中,没有再去深究。直到大约两周前与 Hika AI 的两位联合创始人深入交流产品使用心得后,我才恍然大悟——是时候打破自我认知的桎梏,重新审视、剖析自己了。我或许被某种职业的幻象笼罩太久,以至于忽视了真实的自我。

在笔记中,我向自己抛出了三个本质性的问题:为什么在国内从业时感到不快乐?我理想中的人生图景是什么?我真正的才能禀赋又在哪里?当我以意识流的方式坦诚回答这些问题后,内心深处的真相逐渐浮现——我渴望成为一个服务他人的引导者,希望能够运用自己积累的认知、阅历与知识来助力他人的成长,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然而,这种朦胧的渴望如何能够转化为明确的职业方向?

为了寻找答案,我借助了 CareerExplorerCareer Aptitude Test 这两个专业的职业测评工具,希望通过科学的分析获得更客观的指引。在获得测评报告后,我更进一步地将这些报告,连同自己的简历、部分日记和笔记,一并交由 GPT-o1 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很快,答案浮现:我对服务他人的热忱,与 UX Design 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 —— 深入理解用户需求,创造有意义的解决方案,让产品真正服务于人。在这一刻,我找到了新的职业方向:成为一名专业的 UX designer。

为了进一步确认这一职业选择的契合度(其实主要是了解我内心的真实想法),我在了解了 UX Design 的轮廓后,又从信仰、从业经历和知识工作三个维度再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通过冥想和慢性禅的形式加以验证。

首先,作为一名菩萨戒的佛教居士,用户体验设计与佛法的精神有着深刻的共鸣。菩萨戒法教导我们要以慈悲心利益众生,这与 UX Design 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致力于减少用户痛点的理念相通。设计师通过深入理解用户、化解其困扰的过程,本质上也是在实践利他的精神。正如《法华经》所言:

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这让我更加确信:在数字时代服务用户的专业道路,与修行并行不悖。

其次,回顾我作为媒体制作人的经历,无论是担任何种职务,负责或参与何种项目,工作的本质都是在深入理解资方需求的基础上,为受众创造价值。这种在多方需求中寻找平衡点,并最终传递价值的能力,恰恰是 UX 设计师所必备的素质。

第三,从我的博客到电子报,再到日常的一些笔记,其中有不少内容都蕴含着深刻的用户体验思考。这些技术实践与思辨内容,完全可以提炼转化为 UX design portfolio 的核心素材。它们不仅体现了从具体技术实践到宏观设计思维的完整能力谱系,更展现了我既能够精准把控工具层面的执行细节,又具备战略层面的批判性思维。这些积累,恰恰印证了我在用户体验领域的潜力。

既然如此,何不开始转型呢?因为目前的经济条件还不足以支撑我脱产攻读硕士学位,所以选择从 Coursera 的专业课程开始,系统地学习和深入了解 UX Design,扎实地构建专业知识体系,争取早日完成一份专业的 portfolio,开启新的职业生涯。再过几个月就要迎来 32 岁生日,我想应该还不晚,对于追求理想的脚步来说,时间从来都不是限制。

也请各位前辈不吝赐教,您的金玉良言将是对我莫大的鼓励和支持。

祝福我吧!

三、好物推荐

好久没有和大家分享过我使用的一些产品和服务了,这次推荐三款软件(服务),一款商品。

首先是老朋友 Readwise,之所以再次推荐是因为它终于推出了 AI chat 的功能,与自己的 highlights 和 notes 对话,可以非常方便地对阅读过的内容进行整合。如果您还没有使用过,可以通过我的推荐链接免费获得一个月的试用。

其次是 Medito,一款极具特色的免费冥想应用,可在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商店轻松获取。这款应用以其零广告干扰和简洁直观的界面设计脱颖而出,为用户精心打造了丰富多样的冥想课程,涵盖助眠冥想、呼吸练习以及正念修习等多个领域。其课程内容既传承古老智慧,又融合现代科研成果,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冥想体验。此外,开发团队还特别打造了互动社区平台,让修习者能够交流心得、分享进步,共同成长。

第三款是 Hika AI,也是之前推荐过的。深度使用过一段时间后,我更愿意将其介绍为它是由华人团队开发的一款信息检索与洞察工具。与传统的 AI 搜索引擎不同,Hika AI 的设计理念和功能旨在利用 AI 进行主题整合搜索,为用户提供多维度的深度洞察和互动探索体验。其最大特点在于不仅提供文本信息,还通过图表分析直观展示概念之间的关系,支持段落的深度解读,并提出关键的后续问题以增强用户的搜索习惯。Hika AI 的内容输出模仿人类思维的网状结构,每次输出时都会提供线索与关系图谱,为用户深入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框架作为参考。目前,该工具正处于免费推广阶段。

最近给我带来了幸福感的商品是蜂蜡耳塞,有两个品牌可供选择,一个是来自法国的 Quies,一个来自德国的 Ohropax。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我的房间正对着正在建设的医院,可能工资给的高,这帮黑人大哥们相当卖力、非常敬业,施工作业常常从清晨就开始,直到晚上八九点才结束。机械设备的运转声时常打断我的睡眠,午睡就更不要想了。自从使用了蜂蜡耳塞,终于不用再担心噪音的困扰。

END

顺颂时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