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m dia meus amigos,
Saudações de Lisboa!
您正在阅读的《壹苇可航》电子报 CETDE Fortnight No.1。
CETDE Framework
CETDE 框架基于经典的 DIKW 模型,对认知工作与知识创造的生命周期进行的一次创新性探索。
该模型包含五个相互关联的核心环节:首先是 Capture(捕获),通过人类多维感知系统从外部环境中获取原始数据;其次是 Encode(编码),依托个人知识储备与经验积累,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接着是 Transfer(转化),实现从感知到认知的跃迁,通过信息的整合、分类和关联,构建系统化的记忆网络;然后是 Distill(提炼),通过深度加工信息,提炼形成既有世界观又有方法论的知识体系;最后是 Express(表达),将内化的知识转化为外显的创造性输出,产生对他人有价值的贡献。
CETDE 旨在为知识工作者提供一个思考框架,帮助理解从数据获取到知识创造的转化过程,从而更好地实现知识的管理、创造和分享。
List
- The era of thinking about thinking
- Notes on China
- Xunzi vs. Mengzi – Are People (No) Good?
- NASA’s Parker Solar Probe Reports Successful Closest Approach to Sun
- 自学的十大误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Prompt 的三种使用模板
- Ask HN: How do you improve your writing?
- 柴静谈陈虻和崔永元 “衡量一个人对初衷的真诚,要看他愿意为它付出的代价”
- 柴静访谈张鸣“义和团的大规模排外杀戮为何得到慈禧支持?”
说明:在之后的更新中,以上内容对所有读者开放,以下的内容仅面向付费读者。
Article
The era of thinking about thinking
我对本文的两个观点很感兴趣。首先,在这个日益开放和动态的社会中,思想产出呈现爆发式增长,催生了对信息处理和组织技术的迫切需求。其次,文章开篇提出的四大趋势 —— 增强记忆与信息消化能力、革新笔记方法、优化搜索效率以及提升编程生产力 —— 本质上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如何更高效地处理信息。
面对当今信息洪流,即便我运用 CETDE 框架和成熟的工作流来处理信息,也依然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目前所能做的只是依照信息源评分系统不断优化信息源,使用 AI、RSS、Tana 等各种工具(技术)不断迭代工作流。
这也对知识工作者进行知识创造和分享提出了挑战,我们必须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接受信息,以及如何基于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更好地思考。正如 𝕏 上的这个观点:
未来互联网信息密度非常大、重复度超高,你只要不是怼脸录视频,信息非常容易被复制,再好的原创也会被淹没在微创新的汪洋大海里。而原创性的东西是可以有不同程度溢价的,重要的是被大家认可你就是那一个。
Notes on China
有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需要跳出固有环境,方能看清全貌。基于我的经验,身处海外观察中国,往往能获得一个更为清晰、客观的视角。更何况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呢?这种距离不仅是地理上的,更赋予了一种难得的观察维度,得以跳脱出既定框架,以更宏观、更理性的角度审视和理解中国的方方面面。
Xunzi vs. Mengzi – Are People (No) Good?
这篇文章同样来自外国观察者。他提出了一个较新的视角:认为人性本善的观点,可能会不自觉地引导人们将问题归咎于外部环境,而忽视了自身的责任;相反,持人性本恶观点的人,则更强调通过个人努力和自我修养来超越与改善自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处世态度,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
从小就在背诵「人之初,性本善」的我,在真正步入社会后,往往更倾向于认同「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疫情以来我偶尔会思考这个问题,得出的一个视角是:中国社会存在的资源高度集中和严重错配现象,迫使人们不得不陷入争夺资源的竞争中。正是这种不得不「抢」的现实,催生了诸多「恶」的表现。例如,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导致「择校热」,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引发「看病难」,基本生存资源的紧张造成「内卷」等现象。我将这种现象统称为「穷病」,听起来会很刺耳,但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穷」——资源的匮乏与分配不均。
NASA’s Parker Solar Probe Reports Successful Closest Approach to Sun
NASA 的这篇简讯传递的信息很简单:帕克太阳探测器成功完成对太阳最近的接近,并已向地球发送了健康状态良好和正常运作的信号。
帕克太阳探测器在人类航天史上创造了多项卓越里程碑。它完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接近太阳的飞行,距离太阳表面仅 610 万公里。同时,它还达到了惊人的时速 692,000 公里,创下了人造物体的最高速度纪录。
此外探测器在极端环境下完成了多项任务,展现了承受高达 1,400 摄氏度的温度,配备 11.5 厘米厚的碳复合防护罩,在强烈的辐射环境中保持正常运行等突破性技术成就。
次飞行将为科学家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包括深入研究太阳大气层(日冕),帮助理解太阳风的加速机制,改进对太阳物理过程的认识等。
Social Media
自学的十大误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这篇帖子涵盖了自学过程中的认知、方法、资源等多个维度。不仅打破了常见的理想化思维,还有着务实的观点,建议具有可操作性,体现了对学习规律的深入理解。对想要开始自学或正在自学过程中的人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帖子的全文:
自学是一种强大的学习方式,但人们对它往往存在一些常见的误解,这些误解可能导致期望不当或效果不佳:
误解:自学不需要计划
误区:认为自学只要有兴趣就可以随时开始,无需明确目标或学习计划。
实际情况:a) 没有计划的学习往往杂乱无章,容易半途而废。b) 自学需要清晰的目标、阶段性规划和定期复盘,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误解:可以完全靠自己解决问题
误区:认为自学意味着不需要外界帮助,能完全独立完成学习。
实际情况:a) 自学并不排斥向他人请教、参与社区讨论或寻找学习伙伴。b) 很多问题需要通过与其他人的交流来厘清或加深理解。误解:免费资源就足够了
误区:相信免费学习资源(如YouTube、博客)就能满足所有需求,不需要投资。
实际情况:a) 免费资源虽然丰富,但可能零散、质量不一或不系统。b) 投资优质书籍、课程或工具,可以加速学习进度,提高学习质量。误解:进步一定是线性的
误区:期望学习每天都有明显进步,且进步速度恒定。
实际情况:a) 学习往往是“波动式”的,可能会经历瓶颈期或停滞期。b) 进步可能是突然的,比如某天突然“开窍”了。误解:只靠记忆就能掌握知识
误区:认为学习只是记住知识点,不需要练习或应用。
实际情况:a) 真正掌握知识需要不断练习和在实际情境中运用。b) 尤其是技能类学习(如编程、音乐),练习和反馈至关重要。误解:只需靠动力就能坚持
误区:相信只要有足够的热情,就能长时间坚持学习。
实际情况:a) 动力是短期的,而习惯和纪律才是长期坚持的关键。b) 自学者需要为自己建立外部激励机制(如定期分享成果、制定奖励)。误解:自学适合所有人
误区:认为所有人都可以通过自学掌握技能,无需任何指导。
实际情况:a) 自学需要较高的自控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是每个人都适合。b) 有些人可能更适合参加课程或寻找导师的帮助。误解:学习速度越快越好
误区:追求快速完成学习,认为速度比深度重要。
实际情况:a) 过快的学习容易导致知识理解不深入,无法长期记忆或灵活运用。b) 深入理解和长期积累更有价值。误解:失败就是浪费时间
误区:如果在某个领域自学失败,认为这段时间完全浪费了。
实际情况:a) 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劣势和学习方法的改进点。b) 自学的失败经验可能为未来其他学习提供重要的借鉴。误解:只要足够努力就一定成功
误区:认为努力学习就必然能掌握所有内容。
实际情况:a) 学习效果还受天赋、资源、方法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b) 选择合适的领域和高效的学习方法,往往比盲目努力更重要。总结:自学是一种灵活、高效的学习方式,但它不是无成本或无门槛的。避免这些误解,制定科学的计划,利用优质资源,结合自律和实践,才能在自学中取得成功。
Prompt 的三种使用模板
宝玉老师经常分享一些好的 Prompt 或大模型的用法。与某些简中大V 不同,他是真的有实践,所以分享的内容更有参考价值。
以下是帖子全文:
跟 ChatGPT 交互,最重要是掌握 Prompt 的模板或者说结构,而不需要记住那么多 Prompt。
一、基础用法
直接输入你希望的指令,例如:“请将以下内容翻译为简体中文:”,“请生成以下内容的摘要:”,“请给10岁的孩子解释什么是 ChatGPT”基本上一大半的需求就直接可以满足,如果想效果更好一点,可以为 GPT 指定一个角色,这样效果会稍微好一点。例如:“你是一位专业的英文翻译,请翻译以下内容为简体中文:”。
二、进阶用法
提供一到多个示例,通过示例来让GPT按照你期望的格式输出,比如这个例子:你是一个专业翻译,擅长翻译英文到中文,但是注意双引号内的英文不翻译。
例如:
"Dichroic-Filter" - Separates light into different wavelengths to create a color separation
effect.
翻译为:
"Dichroic-Filter"- 将光分离成不同的波长以创建颜色分离效果。
请翻译以下内容:结合示例,基本上大部分问题都可以解决。
三、高级
链式思考(分多步做)+ 慢思考(打印每一步的结果)
对于一些复杂的推理过程,如果直接让 GPT 给出答案,是很容易出错的!最好是让 GPT 一步步来做,并且打印出中间步骤。在 OpenAI 官方文档里面,有一篇《GPT 最佳实践》 ,就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来给学生做助教,在收到学生的问题后,不直接给出正确或者错误的结果,而是:按照这些步骤来回答用户的询问。
第1步--首先找出你自己的问题解决方案。不要依赖学生的解决方案,因为它可能是不正确的。在这一步中,你的所有工作都要用三重引号(""")括起来。
第2步--将你的解决方案与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比较,评估学生的解决方案是否正确。将你在这一步的所有工作都放在三重引号(""")内。
第3步--如果学生犯了错误,确定你可以在不泄露答案的情况下给学生什么提示。把你在这一步的所有工作都放在三重引号(""")内。
第4步--如果学生犯了一个错误,向学生提供上一步的提示(在三重引号之外)。不要写 "第4步--...",而是写 "提示:"。当然你还可以在链式思考这个基础上加上几个示例,效果更佳。
最后,下面是一个模板,绝大部分场景都可以直接套用模板而不需要记住所谓GPT最权威的160条指令,这些指令都不会超出下面的范围:
✅ 角色、技能、个性
✅ 目标
✅ 具体的上下文、关键词、负面词
✅ 输入规则
✅ 输出规则
✅ 输入输出的例子有关上面的模板,可以参考这条推文。
另外推荐几个 Prompt 开源项目参考:
Forum
2023 年我曾介绍过沉浸式翻译的开发者 Owen 的一个项目 Buzzing。该项目将主要国际媒体的内容标题翻译成中文,方便用户按需阅读。最近,我又发现了 Owen 的好友 Mazzystar 开发的「用中文读科技新闻」项目。这个项目专注于帮助用户快速筛选和阅读 Hacker News 上的热门话题以及 AI 相关论文,为中文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全球科技动态的窗口。
Ask HN: How do you improve your writing?
这是一篇关于如何提高写作技能的讨论,包括多位网友分享他们如何通过写作习惯、阅读、反馈获取、编辑等方法来不断改进自己的写作,包括:
- 确定受众和写作目的:明确你的写作是为了通知、娱乐还是说服读者。
- 直接进入主题:每句话都应该是必要的,以保持读者的兴趣。
- 选择性接受反馈:不是所有的建议都适合接受,要保持个人风格。
- 融入叙事元素:即使是信息性的文章,也应该包含故事情节以吸引读者。
- 通过阅读提升写作:广泛阅读,从中学习不同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 自我评估:反思和修改自己的作品,以发现和改进短处。
- 口头表达练习: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以发现问题并改善语气和重复。
- 参与口头故事讲述:通过实际的讲故事练习来提升写作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 雇佣写作教练:获得专业的反馈和指导来提高写作技能。
- 保持写作的连贯性和清晰性:避免过度使用分隔符和段落,确保文章的流畅性。
- 尊重读者的时间:保持简洁,避免冗长和无关的内容。
- 模仿优秀作者:通过模仿来学习和吸收优秀作者的写作风格。
- 编辑和重写:将初稿作为提炼和改进的基础,不断修订以提升文章质量。
Video
很庆幸,2024 年 Youtube 上不再是「反贼」横行,不再是听床师们长袖善舞。而是有独立思考、克制认真的柴静,有坚持做独立新闻、提供世界视角的大声,有消除恐惧、建立认知的李厚辰,有提供一种理性、深刻的解读社会现象的视角,同时也关注人的情感与尊严的 Anthony看世界 等。
本期挑选两条对我触动比较大的,来自柴静的视频。
柴静谈陈虻和崔永元 “衡量一个人对初衷的真诚,要看他愿意为它付出的代价”
十多年前就听说过陈虻的传奇,后来也在工作中经常被前辈们用陈虻的故事提点。故而听到柴静提起他,很是欣喜,也有许多共鸣。
这条视频我反反复复看了许多遍,文字稿也反复咀嚼。视频中提到的「生活的深刻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真实是尊重生活,不预设主题」、「不要把生活中发生的事当成障碍,而是永远去研究发生本身」、「人的经验越一手,越是具体,越是深入,它留给观看者的出触动和思考的空间就越深广」、「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从一个对我来说痛痒相关的问题出发,带着问号不断深入」、「不要以职业为借口去违背做人的基本真诚」、「对未知的欲望是独立思考的起点」、「独立思考最重要的基础是感受」……不仅在为人处世上给予我启迪,更在创作道路上指明方向。
说到创作,之前看到赵赛坡老师吐槽「现在写一些书面语风格的内容,都会被人误认是 AI 写出来的东西……这世道」。
诚然,AI 作为知识工作者的得力助手,在创作过程中适度运用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是被动地照搬 AI 生成的内容?还是将其作为创作助手,在保持个人思考、风格与真诚的前提下,让它有限度地助力创作?
于我而言,就是我的创作是否真诚,是否有真实的、一手的经验可以分享,是否不改我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的初衷。这也是陈虻一直在强调的。
柴静访谈张鸣“义和团的大规模排外杀戮为何得到慈禧支持?”
柴静:怎么样才能有你说的这种理性的精神?
张鸣:这个必需得反思。我觉得这个民族啊,你哪怕反思得不彻底也得反思。我们这就拒绝反思。拒绝反思不是光仅仅是上层不愿意反思,这个几乎人人都不愿意反思。我们有一个本能,就是那些不好的事情我们就把它忘记。很多人是这么的。我在下去做一些历史调查的时候,就是这样。那你得千启发万启发,他们才能说点,才能回忆点真实情况。不愿意谈,他就给你忘了,选择性遗忘。我们的历史啊,其实古代史都不敢正视。就是我们只写了我们自己光明的那一面,把黑暗的一面只写了一点点一点点,就最丑陋的东西都不忍直视。你真的是直视了以后,你才会真的反思起来。
看完这期采访,让我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尽管我们的史书汗牛充栋,但我们始终未能真正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所谓「以史为鉴」,更像是一句华而不实的骗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浩瀚的二十四史中,真正直面和正视龌龊、肮脏、阴暗的记录乏善可陈的原因。
从 2013 年至今,我们目睹了一个原本充满活力的国家逐渐走向极端,群体性癔症愈演愈烈。这一切,与文革何其相似?与义和团运动何其相像?我常说历史是一个循环,正是因为我们始终未能打破这个周期律。借用许成钢教授所研究的「制度基因」理论,这些特质已深深镌刻在民族的骨髓里,体现在「穷则搁置争议,达则自古以来」的行事作风中。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表面上披着现代文明的外衣,骨子里依然是封建、礼教、皇权的延续。
面对这样的现实,既有深深的悲凉,更有难以排遣的无力感,令人窒息。
也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个人做起,开始进行反思性写作(Reflective Writing)。即通过描述真实或虚构的场景、事件、互动、想法或记忆,深入思考并理解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
写作框架可以使用吉布斯反思循环模型(Gibbs Reflective Cycle):
- 描述阶段:详细描述发生了什么
- 感受阶段:表达当时的情感和想法
- 评估阶段:分析事件的优点和不足
- 分析阶段:对情况进行深入思考和解读
- 总结阶段:得出具体和普遍性的结论
- 行动计划:制定未来的应对方案
关于反思性写作的一些参考链接:
- Critical Reflection
- REFLECTIVE WRITING
- WHAT IS REFLECTIVE WRITING?
- Reflective Writing Definition, Benefits & Examples
- How to Write a Reflection Paper (With Steps and Examples)
- How to write a reflection paper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