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有感于未来的市场变化,越发难以捕捉,个人主观判断未来的经济风险中,
还有众多未彻底暴露,且被市场消化定价的风险,

担心引发更难受的震荡,在这种背景下,提前储备一些极端风险的应对策略,
避免到时候慌乱无措。

在查看了国内外的一些资料后,大致有了一个方向,先梳理在这。
比如塔勒布在《黑天鹅》一书里提出的冗余策略、杠铃策略,
专门用来应对极端事件,比如大流行。

杠铃策略,一图清晰: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一端持有无风险/低风险/避险资产,另一端持有衍生品,以杠杆撬动收益潜力,
不持有中间性质,不上不下的资产。

看起来有点极端的配置,其实是一种保险思路,
比如国外流行的IUL保险,宣传的特点就是“本金有保障,收益跟随指数”,
IUL,是index universal life的意思,保费扣除寿险成本费用后,剩余大头买入国债类,获取无风险收益,
用这部分收益,去购买指数的long option。

这样就能间接实现保本+中高弹性收益,遇到市场大涨的年份,option value带来的增值,
让整体保单价值大幅超越同类产品。如果遇到熊市,大不了损失期权费,债券收益可以Cover掉这个,整体收益>=0。

再类似的固收+基金管理中,常用的CPPI策略,也是一种杠铃思路,
全称Constant Proportion Portfolio Insurance,一图清晰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无风险资产+equity组合,假设总投资是100块,投资者只能接受最大损失80%(真心大),
cushion(C)=CPPI-F=100-80=20,假设风险资产倍数为M=3,
那么权益资产仓位risky assets(E)=CM=203=60,
无风险资产仓位safe assets(B)=100-60=40,

运行中,再平衡的规则始终是CPPI=E+B,假设权益E上涨到70块,C=110-80=30,
新的E仓位=30*3=90,新的安全资产仓位B=110-90=20,

如此,风险仓位增加30,安全资产减少20,因为风险资产本身的价值提升,增厚了安全垫,
降低了对安全资产的要求,

如果权益持续大涨,风险仓位就可以持续上升,gap=1/M则用来衡量其中的风险,
也就是在组合突破先前设定的最大损失底线之前,可能遭遇的风险资产的损失幅度,
比如上面的3倍,gap=33.33%,M越大,触地floor风险越大。

逻辑就是这样,反过来,组合资产持续下降的时候,equity仓位则要下降,权益遭遇短期大幅下降时,
连带安全资产仓位也要下降,股债双杀,这也是去年很多混合基金、固收+基金表现不好的原因。

比较这两种杠铃策略,
-无风险资产+期权,损失可控,最大就是option premium,
-无风险资产+权益,损失不可控,上涨潜力大,下跌可能性也大,

前者,更适合我们去管理极端风险,组合构建更简单,维护难度也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