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名字:SunAlly

开发者 / 团队:Free Notes

平台:iOS、watchOS


请简要介绍下这款产品

SunAlly,智能估算维生素 D、科学防晒,你的晒太阳好助手。

这是一款帮助你更好地晒太阳的 App,它结合 Apple Watch 上的光传感器,可以统计你每日的晒太阳时间,同时结合当地的紫外线指数,给出合理的防护建议,并且推荐最好的户外活动时间,让你能够安全、健康地享受户外活动。

除了晒太阳,App 还会结合日照时长、时段、紫外线、温度、皮肤暴露面积等通过算法建模,帮你估算今天通过日照所合成的维生素 D,对于需要补充维生素 D,或者比较关注健康的人,是一个非常好的小助手。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哪个瞬间让你决定开发这款产品?

前几年,我因为过大的职场压力,常常陷入一种低落、无力且无法自拔的状态,医生说我有点轻度抑郁,建议我多做户外活动,多出去晒晒太阳。从那以后,我每个周末都会去公园、山里、植物园等地方闲逛,让自己在阳光下充分地进行「光合作用」。

Apple Watch 有一个支持记录「日照下时间」的功能,我在户外的时候常常用它来看晒太阳的时长,出去多了,我发现很多人都爱晒太阳,有些人是为了缓解心情,有些人是晒背养生,还有人是为了补充维生素 D,我逐渐萌生开发一个帮助人们晒太阳的产品的想法。

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直到有一次,我在家里服用维生素 D 的时候,家属提到:「不是说晒太阳可以帮助合成维生素 D 吗?现在的人都那么关注健康,为什么不从这个角度试试呢?」

Bingo!我一下子思路被打开了,既然手表可以记录晒太阳时间,那么我是不是可以结合其他因素,帮助用户去估算维生素 D 的合成量呢?虽然这里面有一些不确定性,但是估算的数量趋势是可参考的,而且将晒太阳和维生素 D 直接关联起来,再通过良好的可视化设计,会让人对「晒太阳→维生素 D」 形成一个很好的理解,从而慢慢养成户外晒太阳的习惯。

良好的可视化设计是 SunAlly 的一大亮点之一,在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较难的设计取舍?

比如原计划的一些较为炫酷的动效视觉设计,本来想作为产品亮点推出,但是在实现过程中发现技术开发成本过高,实现效果未达到预期,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发布时间,最后权衡后,决定暂时搁置设计,把主推的部分转到目前发布的范围。这算是一个之前的设计取舍;

另外就是在设计过程中,总还是会有部分设计未达到预期想要的效果,但是考虑最重要的是按照节奏发布出去,而不是无止境地优化设计,所以往往会在达到某个临界点时做出判断。

相比于同类产品,你觉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市面上有很多能够统计晒太阳时间的产品,但是我们不是简单的 Apple 健康换皮应用,我们主要做出了两点不同:

第一,将晒太阳和紫外线结合起来。晒太阳当然是好的,但是阳光中的强紫外线会对人体皮肤造成伤害。所以,我们不是一味地鼓励用户去晒太阳,而是提供了实时紫外线、紫外线趋势的页面,不同的紫外线区间给出合理的防晒建议,我们想帮助大家「科学、安全」地晒太阳,希望你可以放心地去享受每一寸阳光。

第二,将晒太阳深化到维生素 D 层面。晒太阳的好处大家都知道,但每天要晒多久呢?什么时候晒最好呢,到底怎么去安排,对我的健康是最好的?

我们继续往下挖掘,晒太阳是人体合成维生素 D 的最佳手段之一,所以我们结合日照时长、时段、紫外线、温度、皮肤暴露面积,给你每天的晒太阳时长做了一个估算,估算可以产生多少维生素 D,并且,我们参考了国际权威机构给出的标准:「50 岁以下成年人建议每日补充 600~800 IU 维生素 D。」

好了,你有了一个清晰可参考的标准,再根据我们推荐的时间去晒,当维生素 D 达到你的每日目标,你今天就是「健康满满」的一天。

总结一下,我们不是给 Apple 健康换了一层皮肤,我们综合考虑了紫外线,更科学;我们智能估算了维生素 D,更专业。将「晒太阳→紫外线→维生素 D」这三者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起来,这种设计可以说是业界首创,完全原创的 idea 。

你尝试过哪些渠道推广它?过程中有什么收获吗?

目前主要尝试了小红书、线下社群合作的方式,试下来发现小红书的社群和我们目标用户群体比较匹配,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目标用户。

线下社群合作的不确定性比较高,因为我们的产品要求有 Apple Watch,所以经常是用户听得心潮澎湃,但是没有手表,不是 iPhone,就比较难。

未来的话,还是会主要以小红书作为主要渠道来推广,也可能和部分自媒体平台合作,目前是在中国市场为主,后续会逐步推向全球市场。

发布这款产品至今,有哪些反馈让你印象深刻?

SunAlly 在发布预告的时候,有一个用户给我们留言「为了这个 App 有了买表的冲动!」本以为这个用户是开玩笑的,结果她晚上下班回家后就光速下单了!这样的热情和支持程度,说实话,实实在在冲击到了我。

其实,刚确定 SunAlly 这个方向时,我内心里还非常不确定,白天写着产品方案,晚上休息的时候,就会在心里怀疑:这个东西真的有人要吗?维生素 D 真的那么多人关心吗?

带着这个疑问,我去和身边的一群朋友沟通,问问他们对于晒太阳的看法,嗯……大部分朋友表达了一定的兴趣度,同时也提到了防晒等场景。但是,我没有在他们眼睛里看到光,就是那种渴求地想要马上拥有的光。

我试探性地提到了「维生素 D」。朋友 A 说:「唉?有点意思哦,你这个我一听就觉得好玩」;朋友 B 说:「对对,我现在每天都在服用维生素 D 的补剂,这个对我太重要了」;朋友 C 说:「哇,原来还可以这样啊,有意思但是又非常的实用,你做了我肯定会用的」。朋友 D 说:「你这个点提得好,我身边很多 95 后的年轻朋友都非常非常注重健康,我感觉他们会喜欢」。Blablabla……

所以开发这个产品的过程中,我朋友给我的反馈非常非常重要,他们帮助我找到了合适的方向,后来产品开始内测后,有不少用户说因为我们的产品去买了 Apple Watch,我非常受宠若惊,说明我们真真正正做出了用户喜欢的产品。

有哪些产品你觉得应该被更多用户知道?

喝水羊驼元气睡眠GrowThings 3

我很喜欢小而美并且专注的产品,比如「喝水羊驼」就将喝水这件事做到有趣和可爱,做到了极致。元气睡眠的设计我非常喜欢,简单、素雅又不失高级感,专注在睡眠这个方向打磨和迭代,最近又开始深入到对于睡眠质量的评估,我蛮喜欢的。

Grow 是我从他们内测就开始用的产品,它帮助我养成了运动的习惯,包括我自己的产品也非常多启发来自于它,Grow 的创始人 Allen 是我的朋友,感谢他对我带来了太多帮助。

除了其他 App,你通常从哪里汲取灵感?有没有哪些特别的网站、书籍、Podcast 等帮助你激发想法?

我会刷推、看博客,研究其他独立开发者的产品来获得灵感。同时在有一些想法的时候,也会去小红书、Reddit 上搜索相应的关键词,看下市场对于这块的需求是否强烈。

没有特别的网站或者书籍,但是我平常会听大量的播客,没有特别目的地听,同时也会在生活中尝试各种爱好,去认识各种各样的朋友,在尝试和交流中,经常能给我很多意想不到的灵感,我觉得还是保持一颗观察世界、发现问题的心吧。

介绍一下你自己,以来未来的计划。

我是 SunAlly 的产品创始人,十年左右的 toB 产品经验,之前一直在 SaaS 领域深耕,早期在创业公司销售易,后来去了网易、字节,一直在做 toB 领域的产品。

但是经历了十年左右的 toB 生涯,逐渐有点厌倦了,也看不到中国这个行业的希望,所以从 24 年开始走出来,准备投身到 toC 领域,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产品。

我不把自己做的事情叫做创业,最多算是一个 small business,第一天开始就准备自负盈亏,做自己喜欢,真正能帮助到用户的产品。不需要很大的规模,一定要出海,要走国际化,比较期待的状态是,有一天可以生活在全世界任何地方,我在哪里都能遇到我的产品用户。

在十年 toB 经验之后投身到 toC 领域,最难的思维转换是什么?你又是如何适应新节奏的?

最难的,可能是从通过推导、数据去分析判断需求,到通过真切地体验、交流和尝试,去觉知用户可能存在的需求的转变。我有一个原则,就是我做的 toC 产品,自己必须是用户,而且我得是核心深度用户,只有这样,我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去共情用户可能需要什么。

适应的过程比我想象得要简单,因为我曾经的经历中,也是回到问题发生的最本真的源头,而现在只不过是换一种方法重新走这个路。我只是努力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小白」,通过小白的视角观察这个领域的问题,然后就是走完整的用户故事旅程。

如果你是用户,回到问题最本真的源头,用心去感受和体验,很多问题的解法会自然浮现出来。假设你真的爱这件事(比如晒太阳),你就有热情去想办法解决其中的问题。


关于 Apptisan

Apptisan 是 Application 与 Artisan 的组合词,意为「与应用背后的工匠交流」。

每一期我会与来自不同地方的创作者交流,希望通过我们的对话来向更多的用户介绍有趣的产品。

如果你倾向于英文阅读,欢迎通过 Substack 订阅。如果你想要自荐产品,请填写该表格,我会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支持 Apptisan

如果你喜欢 Apptisan 的内容,并希望支持我:

  • 通过爱发电鼓励我自由创作;
  • 分享 Apptisan 到社交平台,让更多人了解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