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名字:Para 翻译

开发者 / 团队:派大鑫(Twitter即刻小红书

平台:iOS、iPadOS


请简要介绍下这款产品

Para 翻译是一款高效的多平台翻译聚合工具,专为追求精准与效率的用户设计,它支持全局任意界面文本翻译,助你快速获取最准确的翻译结果。核心功能:

  • 全局划词翻译:在任意界面复制文本,画中画悬浮窗秒显结果;
  • 多平台聚合翻译:集成主流翻译引擎和 AI 大模型,实时比对,确保最佳翻译效果;
  • 翻译风格配置:通过自定义 Prompt,让悬浮窗不止翻译,还可以对选中的文本进行润色、改写、总结等等;
  • 设为默认翻译:修改为 iOS 系统默认翻译,划词即可调用多平台聚合翻译。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哪个瞬间让你决定开发这款产品?

我常常浏览外网,以获取最新和最前沿的资讯,但由于我的外语能力有限,加上 iOS 系统的封闭性,每当遇到不懂的英语时,我就不得不切换到其他翻译软件。每次启动翻译软件时还要忍受广告,之后再返回原来的页面,这让我感到非常烦躁。

偶然间,我发现悬浮窗可以获取剪贴板内容,于是尝试将翻译功能集成进去,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起初我只是想留着自己使用,但在 X 平台发了一次 Demo 后,受到了很多关注。所以,我跟开发小伙伴一拍即合,重新优化并上线这个 App。

你平时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获取灵感?

我很喜欢刷推,有很多设计师和开发者在上面分享他们的 Demo 和经验,看到不错的我都会采集到 Eagle 上并评好星级,方便我后续的检索。之前我也写过一篇关于 Eagle 使用技巧的分享文章

在使用过程中,我发现按页面模块进行分类虽然直观,但维护起来相当耗时费力。经过不断摸索,我现在更倾向于使用这样的方法:首先创建智能文件夹,设置规则让系统根据来源网站自动分类素材;然后利用数字键盘快捷键,给设计稿快速打星评分;最后通过星级筛选,查看不同评分的设计稿。

为了方便后续的追溯参考,我会确保每个收藏的设计稿都保留原始网站链接,这样我看到不错的设计稿或 Demo 时,我能通过关联的链接,找到该设计师后续的一些迭代或者开源分享等等。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我还喜欢收听《硬地骇客》的播客,通过节目了解每位创业者的思维想法和经验,在一定程度开拓了我的视野。例如《EP56 沉浸式翻译背后故事Owen 分享了他是怎么发现用户痛点并打造产品、前 50w 用户怎么获取等等,让我对这个赛道有了全新认识,我也希望把 Para 翻译打造成 iOS 端的沉浸式翻译。

以及《EP98 如何用一款晒太阳 App,在健康赛道中脱颖而出Shawn 分享他是如何通过差异化在竞争激烈的健康赛道突出重围,他提到的定价策略和推广技巧都很实用,我打算在 Para 翻译的后续版本中尝试实践一下。

从概念到上线,你的工作流程是怎样的?过程中会依赖哪些工具或方法论?

我通常使用 Figma 进行设计,因为它能够帮助我快速而高效地创建出视觉效果优秀的界面。在完成设计后,我会借助 ProtoPie 制作高保真的可交互原型,这样可以更好地展示功能和用户体验。接下来,我将这些原型发布到小红书和 X 平台上,收集用户的反馈和需求验证。通过这种方式,我能直观了解用户的反应。如果呼声非常高,那么我会积极推动开发工作。

在开发 Para 翻译的时候,我学了一段时间的 SwiftUI,所以我负责一些用户界面设计和交互动效的实现,让开发可以专注于核心功能的开发。这种分工不仅优化了开发流程,也提升了整体效率。当时我还在 Twitter 上分享了一段有趣的视频来记录这个过程。

在项目协同方面,我喜欢用飞书多维表格去进行管理需求和 Bug 问题,收集到新需求,我们内部会针对这个需求的必要性和难易度进行优先级分类,再填入对应的版本。每个版本上线前,我们都会先走一遍验收,再发布到 TestFlight 让用户体验、反馈 Bug,直到稳定,才推送到线上,这种迭代模式既保证了产品质量,也能及时响应用户反馈。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相比于同类产品,你觉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在当前阶段,全局浮窗翻译和多平台聚合翻译是我主要关注的功能点。相比其他产品过于复杂的设计,我们希望做到「小而精」,每个小功能都经过细致打磨,以便为用户提供更高的掌控权。

在进行功能设计时,我会花 1-2 天深入体验竞品,找出它们存在的问题,并邀请我们的重度用户参与调研。相对而言,我们整体的流程和功能体验明显优于竞争对手。

市面上大多数产品仍停留在单纯实现基本功能的阶段,未能充分利用 iOS 本身所提供的能力。我们则希望在这些规则下探索更多有趣的交互玩法。例如,我们即将推出的新功能——截图与录屏翻译,将充分发挥 iOS 所具备的能力,敬请期待!

你尝试过哪些渠道推广它?过程中有什么收获吗?

我觉得 X 是一个很不错的宣发平台,在上架前,我提前做了 Demo 进行预热,吸引了很多大 V 来围观。上架当天就获得了非常可观的数据。很多大 V 帮我们转发,涨了几波流量。

另外一个平台就是酷安,也是发了产品介绍后,小编直接帮我推上了首页,当天就获得了 1k+ 的下载量,直接冲上效率榜 120 名。

每个产品上架前都需要提前去预热,占好产品关键词,这样产品上架后,能让用户快速找到你。

后续我会继续在 X、酷安和小红书等平台进行推广,同时加快产品的迭代速度,开发出更多具有吸引力的功能,以满足用户需求并提升市场竞争力。

发布这款产品至今,有哪些反馈让你印象深刻?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国外用户在小红书上给我们留言,分享了他的体验建议,并提供了一些海外进行推广的思路和技巧。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用户愿意与我们交流并分享他们的经验,我们才能不断优化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这种互动不仅让我们感受到用户对我们的关注,也激励着我们持续改进,以满足不同地区用户的需求。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你如何安排自己的一天?有哪些时间管理的诀窍分享?

我目前还在职,所以白天的时间都是以工作为主,我用飞书多维表格去管理团队的任务,每天早上我会先对一遍需求,列好每个需求的进度,再进行工作安排。

飞书文档是一款非常好用的项目管理工具。我将飞书问卷嵌入到 App 的问题反馈模块中,每天下班后统一处理,将有价值的需求收集并放入排期表,同时快速解决反馈中的 Bug。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很多与用户对接的时间。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有哪些产品你觉得应该被更多用户知道?

我个人非常喜欢效率工具,并愿意为这些优质产品付费,以提升我的工作效率,这里我推荐三款我使用比较多的产品:

  • HapiGo:虽然很多人都在推荐 Raycast,但我更倾向于使用 HapiGo,因为它的操作方式更加符合国人的习惯。HapiGo 集成了搜索、翻译、剪切板和截图等多种功能,并且每一项功能都经过体验优化。我特别推荐他们的截图工具,它在产品验收时非常高效。
  • Hive:这是一款兼容 Eagle 资源库的灵感收集应用,能够弥补 Eagle 在手机端采集方面的不足。而且无论是用户体验还是设计质量,Hive 都表现得相当出色。
  • 新枝:这是一款集采集、稍后读、订阅等功能的阅读工具,也是我跟朋友在做的另外一款产品,已经默默的打磨了三年,近期会做一个大改版~

方便分享一下你的手机及电脑主屏幕吗?并介绍一些日常使用的应用。

我日常在手机用的最多的还是小红书和即刻。我很喜欢体验各种新奇的产品,基本只要出新的 App 我都会安装体验,手机内存满了我也舍不得卸载,所以我的桌面有十几页。也因为此每次我要启动某个 App 是一个很难受的事情,后面直接下拉搜索 App,而不是翻页一个个找了。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有哪些你欣赏的创作者?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优秀的特质?

郭烁,新枝的负责人、参考答案的主理人。

他真的无时无刻能量满满,给我们的情绪价值拉满。在新枝初期,拉动我们十来个人去做新枝,坚持到现在,持续打磨。后续又孵化了参考答案,并把它做到了知识类产品的 TOP 1。他的个人想法和执行力是我需要学习的。

介绍一下你自己,以来未来的计划。

我是派大鑫,在一家 toB 公司当设计主管,主导过多个项目从 0 到 1 的设计 ,同时也做过超大型项目的重构工作。一直深耕 SaaS、工具类产品设计。早期做过麻雀记,目前在做新枝、Para 翻译。

希望在工作的 8 小时外,继续去完善 新枝 和 Para 翻译,做更多有趣且有用的产品。

回顾从麻雀记到 Para 翻译的历程,你认为打造成功产品最重要的是什么?

虽然我目前尚未打造出特别成功的产品,但在我做了这么多项目的经验,我觉得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比寻找完美的创意更为重要。目前给大家看到的是这三款产品,其实我还有几个项目也是合作伙伴的各种原因而搁浅。包括之前我一直在关注的产品经理纯银,打造了很久的犬岛,因为合作伙伴双方的意见分歧,导致的分家,所以我觉得找对人,很重要,双方意见和想法相投,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走向。

第二个点就是找到用户痛点并做好用户体验,去深入理解用户需求——要真正了解用户的痛点和使用场景,而不是想当然。在 Para 翻译上线第一个版本后,我们就收到了许多基于浮窗翻译而延展出来的需求场景,他们希望浮窗功能不仅限于翻译,还能实现文本总结、润色、改写等多样化应用场景。基于这些需求,我们随后开发了自定义 AI 大模型和风格配置功能,让用户能够根据个性化需求来扩展浮窗的应用范围,使产品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释放。


关于 Apptisan

Apptisan 是 Application 与 Artisan 的组合词,意为「与应用背后的工匠交流」。

每一期我会与来自不同地方的创作者交流,希望通过我们的对话来向更多的用户介绍有趣的产品。

如果你倾向于英文阅读,欢迎通过 Substack 订阅。如果你想要自荐产品,请填写该表格,我会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支持 Apptisan

Apptisan 目前没有任何会员计划,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并希望支持 Apptisan:

  • 通过爱发电鼓励 Apptisan 继续自由创作,发掘更多有趣的 App 故事;
  • 分享 Apptisan 到社交平台,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和这些创作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