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编辑半只土豆的日常,就是读上千个标题,再从中选几十篇文章认真看看。部分内容用大语言模型提取了摘要,并做了翻译。
发布时间: 2025年5月30日11时
Golf ball dimples could make underwater vehicles more agile
高尔夫球表面的凹坑设计或能提升水下载具的机动性
受高尔夫球凹槽启发,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原型装置,可显著提升水下及空中载具的效能与机动性。该技术有望帮助探测设备抵达远洋区域执行监测、测绘及数据采集任务。
这款原型装置是一个覆盖着乳胶薄膜的中空球体。通过真空泵调节,研究人员能在球体表面形成可调控的凹槽结构——这种设计能将流体阻力(影响载具运动的关键因素)最高降低50%。风洞测试显示:浅凹槽在高风速时减阻效果更佳,而深凹槽在低速环境下表现更优。
更巧妙的是,该设计还能产生升力以实现方向控制。当球体一侧保持光滑而另一侧形成凹槽时,这种不对称表面结构可使载具无需旋转即可转向。通过选择性激活特定区域的凹槽,能产生相当于阻力80%的升力推动球体定向移动。
这项技术将为微型机器人潜艇和无人机带来革新:在简化推进系统的同时增强机动性。研究团队正与材料科学、软体机器人领域的专家合作,持续推进这项动态蒙皮技术的研发。
Futurity - 2025-5-30 10:45
Emotional expressions affect how coworkers see helpful acts
情绪表达会影响同事对助人行为的观感
研究表明,员工在协助同事时表达情绪的方式会显著影响他人对其帮助行为的评价。那些传递感激与同情等情绪的助人者,往往被视为动机真诚,这能促进信任并鼓励未来合作。相反,当助人者流露出骄傲或蔑视情绪时,其意图容易受到质疑,这可能破坏关系并降低获得回报的可能性。
华盛顿州立大学助理教授李史蒂芬(Stephen Lee)强调,重要的不仅是帮助行为本身,还包括伴随其中的情绪基调。该研究由他与华盛顿大学的迈克尔·D·约翰逊(Michael D. Johnson)共同完成,发表于《管理学会期刊》,结论基于对职场人士和学生群体的多项实验。
这些研究显示,受助者会主动解读情绪信号,进而影响其信任意愿与回报倾向。若他们认为助人者出于利己动机或迫于义务,其反馈往往会更消极。
该发现对职场管理具有启示意义:营造真诚表达感激与关怀的环境,有助于培育积极持久的人际关系。以身作则展现这些情绪的领导者,能提升团队协作并巩固合作文化。此外,员工通过反思受助经历并践行共情能力,可强化人际联结,最终构建更具韧性的职场生态。
Futurity - 2025-5-30 10:45
Millions of people still lack access to glasses
仍有数百万人无法获得眼镜
因无法获得处方眼镜,全球数百万人面临视力模糊问题。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的鲁伯特伯恩(Rupert Bourne)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显示,2023年全球有效屈光不正矫正覆盖率(eREC)仅为 65.8%,较 2010 年仅微幅提升。这一数据揭示了严峻现实:世界距离实现全民视力矫正仍有巨大差距。
眼镜覆盖率存在显著不平等。高收入国家 50 岁以上成年人矫正率达 84%,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骤降至 28%。女性覆盖率普遍低于男性,70 岁以上群体更面临服务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滑坡。部分地区高达 75% 的佩戴者仍在使用度数不准确的眼镜,凸显出严峻的质量缺陷。
发展阻力包括:欠发达地区眼科专业人员短缺、社会对视力问题的污名化,以及将视力模糊简单归因于衰老的认知误区。若不采取干预,富裕国家恐难实现全覆盖目标,而贫困国家未来数十年覆盖率可能持续低于 50%。
已有成功范例:法国全民医保现已全额报销眼镜费用,有效降低民众放弃矫正的比例;巴基斯坦通过长期眼健康计划显著提升服务可及性并减少视力损伤。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 SPECS 2030 等全球行动正着力完善培训体系与平价眼镜供应链。
若采取有效措施,到 2030 年有望为亚非地区新增 4 亿人提供视力矫正服务。社区筛查与远程验光等创新手段将大幅缩小服务差距。行动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让清晰视界惠及每个地球公民。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5-30 10:45
What is dew point? A meteorologist explains that sticky air.
什么是露点?气象学家解读那种黏糊糊的空气
随着夏季临近,美国部分地区正经历气温和湿度上升,导致闷热不适的天气状况。理解这一现象的核心是露点(dew point)概念——它用于测量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露点是指空气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能反映空气在形成雾或降雨前还能容纳多少水分。
美国东南部较高的露点通常源于墨西哥湾湿气与加拿大冷空气交汇。气象学家不仅依靠露点评估体感舒适度,还用它预测极端天气。当露点超过 55°F 时,雷暴发生概率会增加,因为水汽为风暴发展提供了"燃料"。
在高露点环境下,潮湿空气会阻碍汗液蒸发,导致人体难以自然降温,使我们感受到比实际温度更强烈的炎热。为保证安全,建议及时补水、穿着宽松衣物,并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
掌握露点知识对天气预报至关重要,也能解释为何某些夏季天气会令人倍感闷热难耐。
Popular Science - 2025-5-30 10:45
Is depression contagious? Couples may share it through kissing
抑郁症会传染吗?接吻可能让伴侣“共享”这种情绪
(说明:1. 使用疑问句引发读者兴趣 2. "contagious"译为"传染"保留医学语境 3. "share"意译为"共享"更符合中文情感表达 4. 补充"情绪"明确指代对象 5. 引号强调非字面意义的传染)
伊朗科学家礼萨·拉斯特马内什(Reza Rastmanesh)的最新研究表明,抑郁和焦虑情绪不仅会通过共同的情感体验在伴侣间传染,还可能经由口腔细菌传播。这项研究追踪了 268 对夫妇,其中一方在婚后六个月出现中度抑郁、焦虑和严重睡眠问题症状时,其健康伴侣的情绪状态、睡眠质量和肠道菌群均出现可测量的变化,女性受影响尤为显著。
研究指出,接吻或共餐等密切接触会促进伴侣间的细菌转移。随着时间推移,健康配偶的肠道菌群中与精神疾病相关的细菌数量增加,这表明其伴侣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引发生物学层面的连锁反应。
此外,与情绪困扰伴侣共同生活的健康者体内,压力标志物皮质醇水平显著升高。这种激素变化与心理健康评分的恶化呈正相关,暗示情绪负担能在生理层面实现"共享"。
该研究提示,心理健康治疗可能需要采用以伴侣为中心的模式,而非仅关注个体。若证实菌群变化确实会导致情绪改变,未来或可开发针对伴侣双方的微生物组干预疗法。
最终,这项发现揭示了婚姻关系不仅交织着情感生活,更连接着彼此的生物生态系统。理解这种关联或将重塑亲密关系中的心理健康治疗范式。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5-30 10:45
The Matthew Effect Explains Why the ‘Rich’ in Science Get Richer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揭示为何科学界的"富者"愈富
获得诺贝尔奖会显著提升科学家的知名度与声望,从而形成有利于成功者的循环。这种现象被称为"马太效应",揭示了科学界中荣誉往往催生更多荣誉,而知名度较低的研究者则难以获得关注。
马太效应的核心是"强者愈强"。当科学家取得诺贝尔奖等重大成就后,他们将获得更优厚的科研经费、更多合作机会,以及更广泛的研究受众。这种曝光度不仅推动其职业发展,还能吸引那些普通研究者难以获取的额外资源。
其结果就是:知名科学家能获得重要职位,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并受邀出席高端学术会议,从而持续巩固其地位与影响力。而初露头角的研究者即使做出同等价值的成果,仍面临着认可度不足的困境。
从根本上说,这种机制加剧了科学界的不平等——已获认可者持续积累荣誉,而新生力量却难以脱颖而出。马太效应凸显了知名度与声望对科研生涯的关键影响,也表明我们需要系统性改革来促进学术认可与机会的公平分配。
ZME Science - 2025-5-30 10:45
Sheep, llamas and goats fall for optical illusions too
绵羊、美洲驼和山羊也会被视错觉欺骗
研究表明,山羊、绵羊、羊驼等有蹄类动物和人类一样会被视错觉欺骗。这一由莱比锡大学的阿丽娜·谢弗(Alina Schaffer)主导的发现,暗示这些动物可能拥有与人类相似的视觉神经机制。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动物认知》期刊。
研究团队通过食物奖励展开实验。在经典的米勒-莱尔错觉测试中,两根等长的胡萝卜分别置于箭头向内或向外的标志之间,动物们 77% 的次数选择了箭头向内方向的胡萝卜,显示它们认为那根更粗壮。而在德尔伯夫错觉实验中(将零食置于大小不同的圆圈内),有蹄类动物 73% 的几率选择小圆圈里的食物,表明它们觉得那里的份量更大。
了解动物如何感知世界有助于改善其生存状态。谢弗强调,认为有蹄类动物缺乏智慧的观点是错误的。它们展现出的认知能力证明,这些生物与人类的相似度远超既往认知。
值得注意的是,易受视错觉影响的并非只有有蹄类动物。灵长类、海豚、猫和马等物种同样存在类似现象。对此现象的深入研究,或将揭示视错觉在不同物种间的演化起源。
Science News Explores - 2025-5-30 10:45
World’s oldest fingerprint may be a clue that Neanderthals created art
世界上最古老的指纹或成关键线索 暗示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s)曾创作艺术品
西班牙中部的一项惊人发现表明,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在 43000 年前就已从事艺术创作。研究人员认为,一名尼安德特人偶然发现了一块大型花岗岩卵石,其独特轮廓酷似一张狭长人脸,这吸引了他的注意。
证据显示,这位远古人类用手指蘸取红色颜料,在石头相当于鼻子的位置按压作画。这一行为不仅彰显了尼安德特人的创造力,更颠覆了学界对其认知能力的传统认知。该发现支持了"这些远古人类具备艺术创作能力"的观点,为理解他们的文化及行为模式提供了新视角。
此类发现凸显了尼安德特人在人类历史叙事中的重要性,表明他们并非原始生物,而是拥有复杂思维与表达能力的智慧生命。
Science | The Guardian - 2025-5-30 10:45
When People Hear Voices, But Only When They Want To
当人们听到声音,却只在想听的时候
据估计,约有 7% 至 15% 的人群经历过幻听(俗称"听见声音")。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约 75% 的人能够维持正常生活。这一现象正在颠覆人们对心理健康的传统认知——许多幻听者无需治疗,甚至能将这种体验转化为创造力或精神力量。
最新研究促成了科学家与通灵者间的突破性合作,重点关注高功能幻听人群。该合作旨在揭示:为何部分人能够控制幻听体验?通过对他们的研究,科学家希望找到革新幻听治疗的关键线索。
这项探索不仅试图验证幻听者的主观体验,更致力于开发尊重个体差异的新疗法。研究成果或将重塑人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并为更精准的干预措施开辟道路。
Undark - 2025-5-30 10:45
Did Aristotle say excellence is a habit?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说过"卓越是一种习惯"吗?
"亚里士多德说过'优秀是一种习惯'吗?"
常被归功于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我们重复的行为造就了自我。因此,优秀不是一次举动,而是一种习惯",往往是为了增加其分量。但事实上,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或写下这些话。这种现象揭示了人们惯于将励志观点附会于名人以增强说服力的倾向。通过剖析这句话的精髓,我们可以领会到其中与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与品格论述相呼应的哲学内涵。虽然这句被广泛转述的话可能概括了"习惯造就优秀"的重要理念,但必须区分通俗转述与真实哲学论述之间的差异。这种认为优秀源于持续实践的观点,确实符合亚里士多德关于通过重复行动培养美德的理念,但该说法在其现存著作中仍查无实据。
Snopes.com - 2025-5-30 10:45
Are Dogs Replacing Babies in Countries With Declining Birth Rates?
在生育率下降的国家,狗正在取代婴儿的位置吗?
在许多生育率持续下降的国家,一个显著趋势正在显现:狗狗正日益成为家庭的主要陪伴者,甚至取代了孩子的传统位置。这种转变折射出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当经济压力和生活方式变化让生育对部分人失去吸引力时,宠物正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
在这些国家,宠物的角色正在重新定义。曾经只是玩伴的狗狗,如今常被视作家庭成员,享受着过去专属于孩子的关爱与照料。背后成因复杂多样:经济压力、职业追求,以及既要陪伴又不想承担育儿责任的心理需求都在推动这一现象。
当家庭选择毛茸茸的伙伴而非传统育婴时,宠物产业迎来蓬勃发展。养宠率激增,宠物用品及服务支出呈指数级增长。这股风潮不仅揭示了人们生活重心的转移,更引发对社会结构未来形态及人际关系的深层思考。
最终,狗狗作为孩子替代品的兴起标志着重大的文化转型,它映射出当代人对家庭与亲密关系定义的深刻变革。
ScienceAlert - 2025-5-30 10:45
Exposure to Daylight Boosts The Immune System, Study Suggests
研究表明接触日光可增强免疫系统
最新研究表明,接触日光对增强免疫系统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发现,人体细胞能够识别白昼时间,这可能触发多种对免疫力有益的生理反应。
当身体暴露在自然光线下时,会激活特定的生物通路来增强免疫功能。这种激活作用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生成,从而提高人体抵御感染和疾病的能力。研究结果强调了阳光对于维持整体健康、特别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研究还指出,日光照射不足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健康风险。通过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多接触自然光,人们可以提升免疫力和整体健康水平。这一发现鼓励人们养成多接触日光的生活习惯,从而获得更好的健康收益。
ScienceAlert - 2025-5-30 10:45
The key to a successful egg drop experiment? Drop it on its side.
鸡蛋防摔实验成功的关键?让它侧着落地
鸡蛋坠落挑战赛要求学生设计装置,使鸡蛋从最高 10 米 处坠落时保持完好。尽管创意百出,但多数鸡蛋仍难逃破碎命运。麻省理工学院(MIT)工程学教授 塔尔科恩(Tal Cohen)的研究颠覆了传统认知——该团队在《Communications Physics》发表的论文指出,鸡蛋侧向坠落时能更有效地分散冲击力,从而提高存活率。
科恩表示,普遍观点认为垂直坠落能最大限度减少损伤。但对照实验表明,水平坠落可能更具保护效果。这一发现与经典物理演示异曲同工:当人们将鸡蛋窄端朝上并小心踩踏时,整箱鸡蛋可承受成人重量而不碎裂。事实上,单枚蛋壳仅需 5.5 磅 力即可压裂——远低于成人体重。
关键在于均匀分散压力:就像演示中通过调整鸡蛋朝向实现承重,科恩的研究表明采用侧向坠落技术能大幅降低破损概率,为物理教学中的经典实验提供了新思路。
Ars Technica » Scientific Method - 2025-5-30 10:45
Arctic animals evolved in different ways to beat the cold
北极地区的动物演化出了多种不同的方式来抵御严寒
在北极狂风呼啸的苔原和欧亚大陆冰封的高原上,猛犸象和北极狐等非凡生物已演化出适应极寒环境的生存策略。最新研究揭示,这些适应性特征是在数百万年的冰川周期中逐渐形成的,这既帮助我们理解物种的演化历程,也为它们在气候变暖时代的未来提供了重要启示。
北极动物的演化进程可分为两个关键阶段。第一阶段始于 300 万至 200 万年前,随着地球降温和冰盖形成,猛犸象和麝牛等早期哺乳动物开始出现;第二阶段约从 70 万年前开始,更漫长严酷的冰河时期催生了披毛犀等极端环境适应专家。
古 DNA 研究已成为破解这些生物适应机制的关键。例如,早在 100 万年前,猛犸象就携带了抗寒基因,这比它们形体完全适应寒冷要早得多。同样,约 10 万年前旅鼠出现的物种分化现象,也印证着持续的演化进程。
关于北极物种适应严寒的机制,学界存在三种主流解释:像北极熊是从温暖地区北迁的"移民派",驯鹿和北极狐则属于就地演化的"土著派",还有部分物种可能是从高海拔地区"转场"而来的"高山派"。
虽然多数北极植物源自南方地区,但该区域特有的物种占比很小。现代北极生态系统约形成于 70 万年前,以猛犸象和北极狐等物种为典型代表。
在气候变化威胁物种存续的当下,厘清这些极地生物的演化历史对保护工作至关重要。从古基因组中获取的洞见,或将帮助脆弱物种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未来延续生命奇迹。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5-30 10:45
Weather forecasting improves with AI, but we still need humans
天气预报因 AI 进步,但仍离不开人类
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天气预报正变得越来越可靠,但人类专家的作用依然不可或缺。传统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往往不尽如人意——7天预报的准确率仅有80%左右,而10天预报的准确率会降至约50%。近期美国国家气象局(U.S.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的预算削减进一步阻碍了数据收集工作,这些数据对于准确预测龙卷风、飓风等极端天气至关重要。
来自Microsoft、Google等科技巨头的AI模型正在改变天气预报的格局。这些系统的开发与更新速度远超需要多年打磨的传统模型。初步数据显示,相比传统方法,AI能以前所未有的准确率提供长达15天的天气预报,为应对极端天气提供了重要保障。
以Microsoft的Aurora模型为例,其在超过90%的测试中表现优于传统预报方法,并成功在常规预报之前预测到了台风杜苏芮(Typhoon Doksuri)的登陆。同样,Google DeepMind研发的GenCast模型也在中期预报准确率上显著超越了传统模型。
不过,AI天气预报的成功依赖于及时获取特定区域的气象数据(例如通过探空气球收集的资料)。近期这类关键数据源的减少可能会影响AI的预测效果。尽管AI技术提升了预报的速度与精度,但气象学家的工作与持续稳定的数据收集对于确保预报可靠性仍然至关重要。
Popular Science - 2025-5-30 10:45
Giant Megalodon's Prey Finally Revealed, And It's Not What We Thought
巨齿鲨(Megalodon)的猎物终揭晓,与人们此前猜测截然不同
最新研究揭示了远古巨齿鲨饮食结构的新发现,颠覆了关于其猎物的长期认知。传统观点认为这种巨型掠食者主要以大型鲸类为食,但最新证据表明它们更偏好体型较小、行动更敏捷的海洋生物,这改变了学界对其捕食行为的理解。
该研究强调了巨齿鲨作为顶级掠食者的生态角色,其猎物范围可能比此前认为的更广泛。通过锁定小型物种,巨齿鲨可能发展出了不同的捕猎策略,展现了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适应能力。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巨齿鲨的认知,更为其生存环境提供了更清晰的图景。
这些发现的科学意义超越了巨齿鲨本身,为理解古海洋生态系统动态提供了新视角。通过解析这种顶级掠食者的食物偏好,科学家能更准确地重建当时的食物网和生态互动关系,从而丰富我们对海洋史前生命的认知图景。
ScienceAlert - 2025-5-30 10:45
Parakeets talk using brain areas similar to ours
长尾鹦鹉使用与我们相似的脑区进行"对话"
根据《自然》期刊最新研究,小型鹦鹉(学名虎皮鹦鹉或 budgerigar )展现出与人类高度相似的发声交流能力。研究人员发现,这类鹦鹉大脑中存在专司发声的特化区域,其运作方式酷似人类语言中枢。目前它们是唯一被确认拥有此类脑部结构的非人类物种。
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神经科学家迈克尔·隆(Michael Long)指出,该发现首次证实了非人类动物具备此类脑功能。虎皮鹦鹉凭借鲜艳羽色和群居特性,成为研究语言的绝佳样本。
隆与同事杨泽天(Zetian Yang)在实验中记录了鹦鹉鸣叫时前原脑皮层(位于鸟类大脑前端的区域)的神经活动,发现该区域神经细胞像"发声键盘"般协调各种鸣叫声,包括类似辅音与元音的发音。这种脑部结构既反映了人类语言生成机制,也展现了趋同进化现象——不同物种独立演化出相似功能。
尽管鹦鹉发声机制逐渐明晰,但其鸣叫含义仍属未解之谜。隆的团队正运用机器学习技术解析其交流模式,暗示语言复杂性或许并非人类专属特征。
Science News Explores - 2025-5-30 10:45
We Now Know What Switched The Lights on at The Dawn of Time
我们现在知道了在时间黎明时分点亮宇宙的开关是什么
最新发现揭示了宇宙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解开了"宇宙黎明"时照亮黑暗的神秘源头。这一突破性进展改变了我们对早期宇宙及天体形成的认知。
科学家们确认,被称为"第三星族星"(Population III stars)的第一代恒星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由原始氢、氦元素构成的恒星产生强烈辐射,点亮了周围气体,宣告了"宇宙黑暗时代"的终结。它们发出的光芒不仅照亮了宇宙,更促成了星际物质的化学增丰,为星系和行星系统的演化铺平了道路。
这一认识源于对矮星系的观测,这些星系为了解早期恒星的形成条件提供了线索。研究发现,矮星系中引力与气体冷却的共同作用促进了第三星族星的诞生。随着科学家持续探索这些远古光源,宇宙演化的复杂历程及其塑造机制正被逐步揭开。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人类对宇宙演化的理解,更引发了关于恒星形成本质及早期宇宙特性的新课题。
ScienceAlert - 2025-5-30 10:45
AI is rotting your brain and making you stupid
人工智能正在侵蚀你的大脑,让你变得越来越愚钝
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这些系统是否正在让我们变笨?许多拥抱 AI 的人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其能力,而这往往以牺牲自身认知技能为代价。
近十年来,我一直探索科技的交汇领域,而早在更久之前,我就已是创新技术的早期使用者。回溯 1990 年代中期,少年时期的科技热情驱使我用拨号调制解调器占用电话线数小时,只为连接全国各地的电子公告板社区。这段早期经历奠定了我的热情基础,但也引出一个问题:在我们追求便利的过程中,是否正在牺牲那些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脑力参与?
人们对 AI 工具日益增长的依赖——例如大语言模型和自动化写作助手——可能正在削弱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当我们习惯由他人提供信息和解决方案时,认知能力衰退的真实风险已然存在。我们必须反思这些技术如何影响我们的学习与创造力。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利用 AI 的同时,确保它能增强而非削弱我们的智力。
New Atlas - New Technology & Science News - 2025-5-30 10:45
Main cause of sunburn is finally identified, and it's not what we've been told
晒伤的主因终于被确认 与我们既往认知截然不同
哥本哈根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表明,导致晒伤急性反应的主要因素是 RNA 而非 DNA 。这一发现颠覆了长期以来认为紫外线通过破坏 DNA 引发炎症和细胞死亡的传统认知。
助理教授安娜康斯坦斯温德(Anna Constance Vind)指出,虽然学界普遍将晒伤归因于 DNA 损伤,但她们的实验证实紫外线首先破坏 RNA 才会触发皮肤即时反应。作为动态信使,RNA 负责传递 DNA 的遗传指令以合成维持细胞功能的蛋白质。研究发现,当紫外线损伤 RNA 后,会激活由 ZAK-alpha 蛋白介导的核糖体毒性应激反应,进而诱发炎症和细胞死亡。
关键数据显示 RNA 损伤先于任何 DNA 突变出现,并能迅速激发皮肤防御机制。当研究人员敲除小鼠的 ZAK 基因后,紫外线照射引发的典型炎症和细胞死亡现象完全消失。这证实信使 RNA(mRNA)在细胞损伤预警中扮演核心角色。
该研究对皮肤健康具有重大意义,为防治晒伤及紫外线加重的慢性皮肤病提供了新思路。科学界需要修正现有关于紫外线皮肤效应的理论框架,相关晒伤机制的研究成果应同步更新。完整论文已发表于《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期刊。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5-30 10:45
本服务目前还在测试阶段,如有错误或收到测试信息还请谅解。部分内容使用大语言模型进行翻译和摘要处理,本次消耗 64642 Tokens,由于AI技术的局限,可能影响文章本意,请以原文为准。问题反馈请邮件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