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暗夜开始旅行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对我而言,买入第一个比特币的那一刻,正犹如暗夜开始的旅行,我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区块链资产的投资者了,更加想不到,因为这个开始,竟然让我参与了这个行业,并且逐渐成长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区块链资产投资者。
投资永无止境,不敢轻言成功,所谓“比较成熟”,也不过是略微能看到这个市场的一点点端倪,能以平常心去看待价格的起起落落,能不在乎胜负输赢而只在乎持有的时间,这一程度而已。
常有人问我,如何学习区块链资产的投资是最快的?只看字面意思的话,到平台开个账户充 100 块钱就算是开始投资了,但我知道他问的不是这个。
他问的其实是,怎么赚钱最快?
我也想知道啊!我现在勉强算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区块链资产投资者,但从小白到现在,一路颠簸着成长,从瞎买瞎卖,到能相对清晰地看市场的轮廓,从莫名其妙的盈亏,到镇定自若地持仓,是一个艰难的成长过程,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基于对市场特性的了解继而抽象出来的方法论。这些方法论,都是在腥风血雨的市场中磨炼、总结出来的,尽管最后归纳出来只是简单的几个字,但要将这些道理深入骨髓地去理解和执行,没有刻骨的疼真的做不到。所以,我想聊聊自己这段成长过程中的感悟,希望对于想更多地了解这个市场的你能有那么一点帮助。我尽量在每一篇里,都以事后诸葛亮的方式对当时的情况做个点评(或者假设),希望能给新手们一点点提醒。
(一)
说到区块链资产,比特币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我知道比特币,可能比国内绝大多数人都要早,那是 2010 年,没错,正是比特币出现的第二年。
那时候我正在上海,穿得人模狗样,整天穿梭于魔都的大街小巷寻觅赚钱的机会。2010 年的一个下午,我偶然来到浦东某不知是金融机构还是地产公司的奢华接待厅,老板去谈事,我随手抽了本封面很酷的杂志坐在接待厅里,边等着老板边随手翻看。
里面有一篇文章,写到了比特币这个神奇的东西,我清楚地记得文章里比特币的价格是几美分。我当时慨叹,可惜这个东西在中国买不到,如果能买,我就买它 10000 个囤着。这篇文章我当时就看了 2 遍,以至于到今天印象都极为深刻。当时,我正处在对 2008 年金融危机和 4 万亿放水的后果的一再迷茫之中,这个神奇的“自由货币”的理念深得我心。但以我当时的认知能力,即便被感动成那样,也还是一声慨叹后放下杂志走人。
如果,当时我的思维能再突破一下,脑子多拐一个弯,可能突破的就不是思维本身,而是自己的局限性了。机遇总在不经意间流失,对机遇有没有足够敏感的心灵,会决定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没有如果,我和比特币的第一次见面就这样草草收场。
不论是基于对理想的认同还是对未来价值的判断,我相信大部分参与区块链资产投资的朋友,都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如果你能在第一时间就果断介入,已经比当年的我优秀太多。当年的我是因为认知不足而错过的,而现在的你最起码已经有可交易的市场去参与了,哪怕这个市场还非常不成熟。
与比特币的第一次约会失败了,唯一的收获,是在我心里种下了比特币这棵草。这棵草破土发芽,竟然是 3 年后的事情。
(二)
我需要感谢一个人,王小山。
王小山是个极聪明的人,除了是“非著名”导演之外,他还是知名的德州扑克选手。其人对投资也颇有心得,眼界宽广,我第一次买入比特币,正是经他的微博提醒。
由于 2 年前已经种了草,当看到这条消息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居然已经有地方可以买了?于是第一时间上网搜索,果然找到 btcchina.com,登录上去发现,当时的 btcchina.com 是长这个样子的(这个图应该是 2013 年 3 月的,图片来自 google):
如此高端的域名,搭配一个这么简陋的网站,顿时让我觉得泄气。该不会是黑我钱的吧?但再一想,新出现的东西,哪有那 么多人给你做得漂漂亮亮的,扶着你上马?等一切看上去都很“对”的时候,已经不是最有价值的时候了。
按照网站提示,我用网银转账充值,竟然到账了。这样就有了我最初的充值,感谢 btcchina,我到现在还能查到当时的充值记录。请注意,我第一笔充值(ID:26005)到账的时间,与王小山发这条微博的时间只差了 11 分钟。
如果当时我不是如此果决,而是犹犹豫豫,患得患失,现在的我可能已经走在了另一条人生道路上。不持有比特币,谈何区块链?
机会总是少见的。当机会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未必能认出它来。你对新事物有多大的敏感度,你有没有抓住机会的心理准备?
我到现在还保持着一个习惯,叫“一把梭”——只要市场深度还说得过去,只要我想买,就闭着眼睛把卖价吃掉,然后不管了,省时省心。很多人喜欢挂一个低价,等回调时候能以更低的成本吃进,但问题是,这样也让很多人根本性地失去参与这个市场的机会,而这种痛失机会的感觉,不是轻易能够弥补的,由于一个很小的报价单位而错过未来的巨大的成长空间,绝对得不偿失。
心念十万刀,何必瞎操劳?
所以,每当我充值到账,基本上都在 10 秒之内就完成了买入。由此,我很快拥有了最早的 20 多个比特币。
我的另一个优点是行动力。我是先买了比特币,再开始真正去研究比特币的,行动在思考前面。这似乎是反常规的,因为一般都讲究谋定而后动,但如果你认真思考一下,这句话也可以这么理解:在你熟悉的领域里,想透了再动手是成熟,而在陌生领域,反正总要交学费,只要是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先动手再思考可能是最好的成长方法。
后来有一次和笑来聊天,他说最近很多人问他比特币怎么样,他心里想:你都没有买,我和你聊个啥啊?
对啊,和一个没有行动力的人,你讲得再多也是浪费时间。
我的公众号有篇文章《和我的朋友聊聊比特币》,那是在比特币 1900 块左右的时候写给朋友圈的朋友们的,但真正因为这篇文章受益的人有几个呢?我相信最多是个位数,那时候我可已经是有将近 1000 个微信好友了啊。
不要指望用别人现成的经验帮自己致富,真正的财富一定是来源于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挖掘。你连一张门票都舍不得出,凭什么浏览无限风光?
(三)
我似乎是在一个不错的时机买入了比特币,但是,并没有做好成为比特币持有人的准备。
买入比特币的时候很激动,就像郭德纲相声里的穷人,捡了一块钱,然后想着去买个鸡蛋,往后就开始做蛋孵鸡、鸡生蛋的发财美梦。
当时我已经在上海闯荡了 5 个年头,开着一家不赚钱的小公司,生存是头等大事,现实的压力局限了我的眼界,也让我的心智日趋麻木,所以我当时对比特币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的,以至于竟然认为比特币是能让我暴富的东西。
对很多人来说,“比特币 = 暴富”或许没错,但从我今天的角度来看,其中的思维太局限了。如果涨到一万刀我就卖,意味着我只是把比特币视作获取更多法币的工具,而非“真正的钱”,本质上我还是认为法币更安全,所以只是用零花钱买了比特币。
即便是在大量的研究和阅读之后,在对比特币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之后,我依然是该忙什么忙什么,从来没有想过要从资产配置的角度买入更多的比特币,更没有意识到比特币其实就是“钱”,所以我也就无法识别,那一刻的比特币价位依然是宝贵的买入机会。我只敢以赌博的心态买一点浅尝辄止,于是第二次错过了大量持有比特币的机会。这其中,最大的问题依然是认知问题,对比特币就是钱这一概念没有足够的深入的理解。
把比特币作为赚钱工具(投资),和把比特币当成钱本身, 两者是有巨大的差异的,这个差异需要慢慢体会和领悟。
作为一个既好学又无知无畏的二手科学家,我在买入比特币后通过网络对它的各方面做了无休止的“探索”。当时的学习通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巴比特,另一个是 BTC123。巴比特上知识性内容很多,而 BTC123 上各种比特币的相关导航比较丰富,我至今都与这两家平台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是被时间检验过的真感情。
那个阶段我是如此孤独,一和别人聊比特币,基本上都被当成傻子看待;想尝试账户间转账,却没有可以互相转账的人,甚至都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喜欢比特币。今天有人说,孤独到一个人去看电影,一个人去吃火锅,我当年是孤独到想找个地址测试发送比特币都找不到!
于是我自己安装了一个 qt 钱包,同步了几天数据之后,按照攻略做了简单设置,备份了私钥,然后把 btcchina 的比特币全部提到了钱包里。当看到我的钱包里显示有转入的比特币的时候,真是无比开心,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事情啊!一笔钱,不需要找任何人帮忙,也不需要去开户,一个地址就能转移,世上何曾有过这么神奇的事情?
当时的钱包还有挖矿功能,我当然没有抵制住有可能挖到比特币的诱惑,开着我的笔记本挖了两天,结果可想而知,除了为全球比特币网络贡献了一个数据节点外,没有任何收获。
钱包玩了一个星期就腻了,为了 20 来个比特币每天同步数据,同步数据时所有其他操作都慢得完全没法做事,这不再是愉快的体验,但我又不敢把钱包潇洒地一删拉倒,等要用的时候再去用私钥恢复。也得亏没有这么干,因为我现在已经丢失了当时的私钥,甚至想不起这个私钥备份到哪里去了,更不用说密码了。
任何普通用户,如果没有特别的需求、足够安全的钱包管理方案以及足够的经验,用钱包保管资产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甚至有一个说法:已经挖出来的 1600 万个比特币中,可能已经有三成因保管不善而丢失了!
我当时的解决方案,是选择了 blockchain.info 作为保管比特币的在线钱包。在那个阶段,blockchain 是普通用户保管比特币最好的方法,没有之一。也正因为用钱包保管了比特币,客观上让我没有意愿提到交易平台去交易,所以当初购买的 20 个比特币至今依然拿在手里。
眼下 ICO 异常火爆,我个人对有些项目非常担心。烤猫当年可谓风光无限,连笑来老师都判断失误,名言“七以下随便买”(每股烤猫股票 7 个比特币以下随便买)被人拿了多年的话柄。连烤猫都落得一地鸡毛收场,而今一个完全不知道有没有可能落地的项目随手就能拿走几千万美元,估值几个亿,我不知道有多少坑正在开挖,但最终必然有一大波人为那些个不着调的 ICO 买单,希望这群人里没有我的读者。
(待续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