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展信佳!
谢谢你打开我这个充满唠叨和碎语的个人Newsletter。
这里,会是一个可能不会那么new,也不会有很多news的私人letter。主要会包含一些我自己近期看到的书、视频、文章等等和一些相关的联想,也许还会有一些想说又没有说出口的话和感想。总的来说,看上去会是一封写给未来自己的存档,而这如果能让你觉得有一点意思,那就太好了。
所以什么是newsletter?
可以把Newsletter理解成订阅的独家报纸,一般而言,它会向订阅者提供特定领域的信息、新闻和建议等,可以涵盖各种主题,在提供有价值的内容的同时,增加订阅者与发布者之间的互动。
关于newsletter,也有很多喜欢的说法,比如:
他们总是准时抵达,安静地躺在我的收件箱里,不搞标题党,不插入影响阅读的表情包,只以最朴素的方式把我需要的内容传递给我。在这个信息过载、垃圾泛滥的年代,最古老的电子邮件成了最好的避难所。
或者:
选择 newsletter,就是想成为”能在朋友圈、小框对话、散步聊天时被推荐的创作者“。像是——小时候会定期送到家门口的一份报纸,放学后会结伴去报刊亭买的青春杂志。想成为你和朋友间的专属回忆与话题。
虽然我也觉得算法很可恶,人性很重要,自主很重要,balabalabalala。但我觉得,吸引我的点其实是:它可以更轻松随意;它的界限感和距离感很合适;我真的有点喜欢写邮件/信件。
而且,其实这是一个真的想了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的事情。我总是在想、在等、在学习、在了解、在计划,然后迟迟不迈开腿踏出第一步,也因此错过了很多很多事儿。今年有很多烦心事,很多的事情不太顺心,也不喜欢的人情世故,也有老友的渐行渐远,还有工作的困苦和生活的无奈,总会有一种“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感觉。然而,振作精神,在困顿中启程,何尝不是一种自救。
为什么叫Off-beat
Off-beat其实就是一个我个人很喜欢的概念罢了。它本来在音乐里是弱拍的意思,与on beat相对的,不注意的话,很难被人注意到。虽然不被注意到,却会默默地发挥作用。而我其实是在魔术里接触这个概念的,offbeat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在魔术的效果之后的放松时刻,在紧张之后的松弛阶段。对于魔术师来说,是一个很适合活动的timing。对于offbeat用得好的魔术师,可以只用普普通通的手法,也能带来令人惊奇的体验。
而另一个点是,我觉得大家现代的生活已经充满各种强拍了,恨不得把所有的空隙都填满,让人喘不过气来,所以也希望能成为一个,松弛、休息但有一点用的小地方。
我来我看我存在
关于为什么要写,大约有这几点:
- 在疫情时代的发现:当公众热点问题不断的冲击每个个体,个人的观点更容易暴露出来以后,每次听人聊天、看朋友圈, 都有一种,在筛选朋友的感觉。有人拉近有人走远,希望能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吧。
- 还有一点——自己想要提高的欲望。我时常觉得自己懒惰不上进,又间歇性想成为一个更棒的人。过去的一年多,因为在带训练,每周/隔周都需要花时间备课,想好需要训练什么,针对每个人去思考她们的问题和需求,然后自己查相关的资料,去做准备,然后实施,然后看反馈,然后调整,清楚的感觉自己成长了。能一边做自己喜欢的事一边感受自己的进步,这种感觉还挺好。所以,这个事儿也是想要试一试。
- 发现和很多朋友聊天会聊到共同的话题,然后有时候我会把同样的话给不同的人说很多遍。觉得一方面可以自己把自己的想法整理清楚会更明晰,也可以思考得更清楚;另一方面也许也可以降低一些沟通成本?但也并不是排斥和人聊天,单项和双向的沟通还是挺不一样的。双向的时候,可以有更多的碰撞,可以想到更多的东西,所以感觉也挺棒的。
其实现在都没有真的想清楚,到底做这个来要干什么,到底自己想要表达什么。但是无论如何,如果只想不做,永远也不会知道,我在想像中消耗自己和错过机会的次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太多太多了。突然就很想要,不管那么多了,先做吧。先做吧。这个世界,有人卖惨、有人卖肉、有人装深刻、有人真滑稽、有人演出真实、有人消费情感,什么都有,那么多人都没有那么纠结,我纠结什么呢?觉摸着,既然已经醒了,就努力不要活得太糊涂;既然演什么的都有,不如就好好做好自己;既然不觉得能有流量,就正常记录真实。目标是至少让小时候的自己不会讨厌现在的自己,至少让未来的自己不会想和现在的自己划清界限。至少感觉到“存在” 。
所以,就是这样,这个Newsletter会记录和推荐一些我生活的过程中,喜欢的东西和一些小小的想法。它会不定期的(我希望是每月一次的躺在你的邮箱里,如果你订阅了的话),然后如果你会有一点开心和喜欢,我会很开心。
谢谢你来你见你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