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明尼阿波利斯的骚乱相信大家都看到了,从5月25日黑人George Floydd被警察虐待的视频流传开始,事态迅速发展,到现在已经在全美几十个城市引发了大规模的骚乱。不少自媒体更是一拥而上,添油加醋者有之,极尽夸张者有之,恨不得把让人感觉美国已经到了世界末日、天下大乱。

我之前写过《 德国生活点滴:种族与歧视》,后来有不少朋友希望我继续谈这个话题,所以今天我借这个机会,再说说种族平等。

关于种族平等,我自己感受最深的是,它不是谈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以前在国内的时候谈到种族平等,觉得这个问题特别简单,无非是“优等种族”拥有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而政府又不够公平,没有真心实意去纠正。后来我才发现,事情远远比这来得复杂,光靠想是不够的。

最突出的印象来自身份的转变,你忽然从一个“多数种族”变成了“少数种族”。以前身边的人大概都可以成为你的掩护,所以“万人如海一身藏”其实不是什么难事。然而一旦变成少数种族,就会对来自身边的关注特别敏感。反过来想,这也正常,当你自己属于“多数种族”的时候,并没有太多人特别关注你,你反倒更容易关注不一样的人。

不过我继而发现,起码在德国,绝大多数时候,大家只是“觉察到你不一样”,却不会因此有什么特别的举动。

走路过马路时遇到让行的车辆,我会摆手致谢,司机也微笑回应。我自己开车,在路口礼让行人,行人也会微笑感谢。小朋友上的幼儿园从来没有来自东亚的孩子,但几个德国小朋友迅速跟她熟识起来,丝毫没有介意。小朋友去图书馆,即便从来没有去过,也没有办证,图书管理员仍然笑容可掬。我家领导带小朋友出去玩滑滑梯,幼儿园老师带着其他小朋友过来,一定要先问过“我们可以一起玩吗?”,然后才让孩子们放心玩……

反倒是我自己,因为之前并没有多少与不同种族的人相处的经验,所以时常感到莫名的紧张,往往要接触之后才感觉到释然,发现是自己多虑了。但是我扪心自问,遇到这种场合,我仍然抑制不住条件反射一般的情感,要刻意约束才可以做到平等。

我也问过德国的朋友,“为什么可以对中国人做到这样平等相待呢?” 答案大多是这样的:“因为我们从小就受这样的教育,不只是对你们中国人,对世界各国的人都是这样”。

后来我才发现所言非虚。德国近年来接收移民的数量位居世界前列,据统计目前德国四分之一的人口有移民背景(上数两代之内并非德国人)。再加上二战之后被强制反思、清洗种族主义思想,才有今天的成果。

今天,德国关于种族平等的教育可以在各种细节上看到:比如学德语,学说“我来自中国”之后老师会立刻告诉你还需要知道其他许多国家的名字,因为你的朋友可能就来自这些国家。再比如,我曾在车行的幼儿游乐室看到一张大大的张贴画,讲的是世界各国的小朋友,我特意看了关于中国甚至亚洲的描述,没有任何贬低的成分,我没想到的是德国的例子是一个双腿残疾的小朋友,“虽然他坐轮椅,但也生活很幸福,大家都很喜欢他”。

我讲这些并不是希望吹嘘德国的种族平等有多么好,德国仍然有不少种族问题,一些甚至很严重。我想说的是,遇到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内心泛起涟漪甚至波澜,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也不是靠理性能够制止的。唯一有效的办法,大概是持之以恒地教化种族平等的理念,持之以恒地实践种族平等的行动,落实到一点一滴的细节中。

种族平等不是“占多数的种族必须放让,照顾占少数的种族”,“占少数的种族可以理所当然接受照顾”,而是一整套规范,无论占多数的种族还是占少数的种族都要遵守它,都必须自我约束,都必须照顾其它种族。

种族平等也不是喊喊“我尊重你”就可以的,你是否平等对待了对方,往往不是由自己说了算,还要问问对方的感受。至于在哪些情况下如何做才算是平等,才算是尊重了对方的感受,则需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摸索和讨论,才能积累出一套可行的规范。

尽管这样也无法彻底解决种族问题,但它已经强过“坐而论道”一万倍了。所以,如果你看到有人没有多种族环境的生活经验却可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内心多半要打个问号。

具体说到这次骚乱有许多分析,我喜欢的脱口秀The Daily Show的主持人Trevor Noah也录了一段视频讲解他的意见,我很赞同。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在Trevor看来,这次骚乱的爆发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骚乱只是到目前为止最后的那张骨牌。

在这之前的几个月,新冠疫情让所有人禁足在家,因此积累了大量的情绪,在没有得到完全舒缓之前,很容易擦枪走火。在这之前几天,纽约中央公园里,白人女子Amy Cooper遛狗未牵绳,被黑人Christian Cooper(两人同姓,但无关系)指出之后不但不认错,反而态度嚣张,报警说自己遭遇“非洲裔黑人的骚扰”,幸好Christian Cooper有手机全程录像,得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也恰恰是这段视频上网流传,引起了轩然大波。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以这些事件为铺垫,George Floyd的不幸遭遇引起大规模骚乱,也就不显得那么突兀了。

接下来,Trevor对于“黑人无论如何不该暴乱”的指责的回应,也很能给人启发。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都有过得好的人,也有过得不好的人。问题是,无论过得好与不好,大家都需要有一些共同的规则和约定,社会才可以正常运转下去,不至于四分五裂。

对过得好的人来说,否认有运气相助,认为都是自己能力的功劳,虽然不那么对,但起码问题不大;但对过得不好的人来说,如何保持他们的希望,如何让他们“安分守己”,而不至铤而走险,争个鱼死网破,是更重要的事情。

所以在大多社会里,至少需要保持大家对公平和正义的信仰,让大家相信它们即便看不见,也像磁力线一样存在着,在各种场合发挥作用。所以过得不好的人至少可以安慰自己说,虽然我过得不好,但起码还有公平和正义笼罩着我,这是我与社会签订的契约。退一万步说,哪怕这只是统治者营造的玫瑰色泡影,起码这个泡影必须存在。

然而,George Floyd遭遇视频的流传恰恰刺破了这个泡影。一个白人警察在明明有其它选择也没有受到任何威胁的情况下,仍然用膝盖死死压住黑人的喉咙,哪怕对方再三求饶求救,仍然置之不理。

于是,普通人在视频里看到的是,一个本职是维护正义,拯救守法公民的人,却如此轻易地剥夺了其他人的生命权。一个本来已经不幸的普通人,在遭遇厄运时却没有任何力量出来挽救,所以轻易被剥夺了生命权。再加上这个受害者所处的群体,本来已经遭遇了不成比例的不公正待遇。所以最终,并不是George Floyd的这个具体案例掀起了滔天巨浪,它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有许多人说,无论如何也不能搞骚乱,不能破坏规矩,洗劫商店。从某个角度来说,这种指责确实有道理。但从其它角度来说,它又显得“没什么道理”。

著名心理学家阿隆森曾经指出,人天生都有“错不在我”的倾向,总是要证明“我没错”。所以许多言之凿凿的所谓“因果联系”,其实无非是拉郎配,或者找一个纯粹是时间上更早的事件来当“原因”,或者找一个没什么联系的事情,纯粹靠反复的叙述来构建联系。吵架时大家都喜欢翻出陈芝麻烂谷子就是极好的例证,一旦吵架进入翻陈芝麻烂谷子的阶段,就陷入了无穷上溯的循环,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出路。

因此,如果希望真正分析清楚问题,而不只是过嘴瘾,就必须搞清楚来龙去脉、内涵外延,把相关的因素纳入考虑范围,把不相干的因素排除出考虑范围。

如果考虑的边界是“就此事论此事”,那么某人因为看了视频就去洗劫商店当然是不合理的。但我们也很难想象,如果一个人没有历史的积怨,会仅仅因为看了一个视频就去洗劫商店。如果洗劫商店的危害是一百分,而不公正待遇的伤害是五分,很可能他之前已经经历过二十次、三十次不公正待遇,每一次看起来都“无伤大雅”、“无关紧要”,但累积的伤害却远远超过一百分,所以哪怕是外人看起来暴烈的洗劫,当事人仍然觉得“不解恨”。

我并无意对打劫商店的行为辩护,商店的主人很可能是无辜的,他们的正当权益当然需要得到保护。但是我们也需要知道,如果公平正义无法平等地落在每个人身上,落在每个场合,那么一味主张“无论如何也不能违法”多少显得有点空洞。

如果不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即便这一家商店没有遭劫,另一家商店也可能遭劫;或者商店都没有遭劫,交通却直接瘫痪……

某种程度上,这有点像鲁迅先生说的:“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熔岩喷出,当然造成了不幸。但如果只看到熔岩却不承认有地火,则实在显得太天真。

当然,这类问题要如何解决,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对于复杂现象,我们无法做简单归因,斩钉截铁地认定“就是某事引起”,因为因果链条可能异常复杂。也可能各方都有责任,而且在不同阶段的责任占比各有不同,然而可惜的是,我们也无法像交警认定事故责任那样,给相关各方的责任精确定出百分比。更多人还是习惯眉毛胡子一把抓,期待知道“就是谁的错”,这结论固然简单明确,但其实毫无意义,往往只会引起更大的争议。

或许作为普通人,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尽量多参考一手资料,尽量多倾听各方观点,反复告诫自己此事很复杂,不要被一时的现象蒙蔽了双眼,哪怕它激起你的强烈情感反应。在这之后,哪怕没有明确的判断,起码不会得出过于简单的偏颇结论。

最后,我真心推荐大家看看Trevor Noah的自传《天生有罪》,看完你大概会对种族隔离、种族平等有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我一直希望认真写篇书评,告诉大家Trevor并不是某些自媒体宣传的那样,只是个一门心思和川普做对的搞笑角色,他是一个经历了许多苦难,却又极乐观极有智慧的人,堪称真正的“苦菜花”。

了解他的经历,再关照我们自身,会得到许多不一样的启发——比如所谓“原生家庭”是不是自己要背负一辈子的魔咒,对他人的爱到底要不要成为束缚,争取平等时如何面对“搭便车”的行为…… 结合Trevor的经历,我们会看到一个更健康更多样化的世界。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好了,我承诺我会尽快完成书评。同时,大家完全可以先看这本书,不必等我。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如果喜欢本文,欢迎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