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2020年7月24日

经历第一次股灾的时候,我还没入市,但也有深刻印象。

那是2007年。

从春季末开始就已经有了“牛市”的迹象。每天上班,同事闲聊的内容,越来越多的与股市有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股市,甚至上班时间你偷瞟一眼他们的屏幕,总能发现花花绿绿的交易软件界面。到了初夏,已经有不少人在讨论,既然股市赚了这么多钱,是否干脆不要上班了,回家专心炒股——当然,大家也只是把它当作玩笑,真正付诸实践的人一个也没有。

初夏的某一天给我印象最深。平时我们都是晚上七八点才下班,那天下午三点多点,有个哥们就开始放飞自我了:“嘿,上六千点了,同志们,大牛市要来了,别上班了,咱们年底一万点见吧”。那天下午六点左右他就兴冲冲回去了,一副不管不顾的神态,真是让我羡慕。

后来的进展大家也知道了,六千点成了绝唱,一万点更是痴人说梦,接下来就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不知道之前每天谈论股市的那几个同事最终收益几何,只记得那些天他们兴致并不太高,之前议论纷纷的各种梦想也熄火了。再往后,就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每天仍然是老老实实上班。

再过去几个月,我花了一个周日的下午读一篇报道,似乎又重温了之前的经历。印象里那大概是《Vista看天下》的长篇专稿(那年代还有很多记者愿意花大量时间做这个),讲述广州某个“中产社区”(在那之前,《新周刊》某一期的封面报道标题是“忽然中产”,“中产”是个很时髦的词)的炒股故事。

按照报道描述,一开始那纯粹是个“岁月静好”的中产社区,居民文质彬彬,相处和谐,友爱互动频繁。随着股市渐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股市。一开始只是少数股民,然后是家庭主妇,然后几乎席卷了所有人。每个礼拜,甚至每一天,大家都在畅想“有钱了会怎么样”,要买这个买那个,要搬去哪个更好的地方,也在讨论“赚到多少钱可以放心退休”,金额从一百万、一百五十万,逐渐上升到两百万、三百万,最高点似乎是一千万。

记住,那可是13年前的一千万。我还记得奥运会之前的某个夜晚,去朋友家吃烧烤,同桌遇上他邻居,北京土著。几杯啤酒下肚,他很高兴地告诉我们:“我最近算了算手里的两套房产和现金,哥们现在手里也有小三百万了,没啥好怕的”。

回到广州这个中产社区,等到六千点来临时,已经有人辞去了工作专职炒股,还有更多人在煎熬,甚至不少家庭爆发了矛盾。之前热闹的小区里,白天也不再有人出来散步。那年代智能手机远不如现在发达,炒股还是用电脑最方便,所以需要在家守着,所以整个小区空空荡荡。每天早上九点半之前,下午三点之后,才能看到大家在小区里聚集聊天,话题只有一个——股市。

等终于迎来暴跌,辞职的人开始捶胸顿足,没有辞职的人在后怕。卖房搬去其它小区的人发现月供已经成了难以负担的累赘,而仍然居住在小区的人开始庆幸“还是住在这里好”。

如果我没有记错,那篇几十页长的报道的最后,大家的结论出奇的一致:原来生活本来不需要那么多钱,一两百万也是足够养老的。

这是2007年我经历的股灾,虽然只是旁观,也已经觉得惊心动魄,百感交集。但是八年之后的另一次股灾,给我印象更为深刻。

2015年的牛市也差不多是春夏天启动,到五月底社会上已经明显洋溢着躁动的气氛,人人都在谈论股市。当时已经有了智能手机,也有了“配资”的玩法。每一天,大家都可以听到无穷无尽的消息,关于谁谁谁又暴富了。市值翻番已经不稀奇,翻几倍才是正常。

在六月初的一个周日,我忽然接到一位老朋友的电话,他的话很简短:

明天开市之后,一定把你手上的股票全部卖掉,一点不要留。如果周围有信得过的亲人朋友,也可以告诉他们。但是千万不要问为什么,也不要说这是我说的。

这话要相信吗?当时一点“牛转熊”的迹象也没有,充其量有一点“技术性调整”。虽然所有人都知道牛市一定不能永远持续,但人人都相信自己可以吃到“牛市”的红利,赶在“牛转熊”之前脱身。

不过我选择相信。这位朋友深居体制多年,能量颇大,平时我们打交道本来不多,他讲话做事更是有几分神秘色彩。他的话,我信。同时,我也告诉了最相熟的几个朋友。

后来的进展大家也知道了,暴跌之下,每天开盘都是跌停板,根本卖不掉。

那年六月下旬有一波回调,让许多人感觉“牛市重启”。于是,之前已经脱身的一些人再次杀入不希望错过,跌红了眼的一些人选择再次筹措资金力图“翻本”。之前几个有幸“逃顶”的朋友,又开始怀疑“这没有来由的消息,到底可靠吗?”。回调越多,他们的怀疑就越重,内心也越纠结。好在,他们没有公开埋怨我。

等待所有人的,是新一轮的大跌。这大跌也让朋友的质疑彻底烟消云散,最终变成彻底的感激。

这一轮股灾让我认清了许多东西:

第一,我们总是相信“历史有规律,要顺应潮流”,但是这规律和潮流往往只有在回顾历史时才看得清楚,真正身处其中的凡夫俗子只能看到斑驳错乱,却不妨碍他们信心满满认定自己把握住了大势和潮流;

第二,许多所谓的“股评分析”纯粹是扯淡,甚至连验前概率和验后概率都分不清楚。别看他们吹得天花乱坠,仔细去看,他们永远在对着故纸堆做归纳总结,永远不会检讨自己的错误预判。而真正影响股市的力量,永远不会这么喧哗,也许只是简简单单一两句话,就预示了惊天动地的变化。而这背后的逻辑,常常“不足为外人道也”。

如果说在这之外,经历了两轮股灾的教训,我还有什么其它收获的话,那也非常简单:

坚持只买自己熟悉的,业绩好而且值得信任公司的股票。严格拒绝赌徒心态,不要患得患失。遇到下跌,该止损一定止损,绝对不要当缩头乌龟,更不要加大投入去“翻本”。遇到上涨,也不要守着“最高点抛售”的执念。股市上没有什么钱是你“该赚的”。

对普通人来说,比较好的策略是有耐心,有长线思维:在熊市时,保证资金安全的情况下持续投资,牛市来了,获利让自己满意了就坚决出货。平时不要纠结各种消息,各种短线走势。

最后,对大多数人来说,股市都只能是资金的有益补充。有一份有成就感、值得持续投入、能支撑日常生活的工作,无论对于经济健康还是精神健康,甚至对于家庭关系,都比股市值得太多了。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如果喜欢本文,欢迎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