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2018年,在浦东机场

我在之前的许多篇文章里都写过,独立思考很重要。但是时常有读者问:什么是”独立思考“?有时候明明想“独立”,又担心自己是为独立而独立;有时候想特意做出“独立”的姿态,又觉得大多数人是合理的。所以我想,还是找个机会来说说“独立思考”吧。

关于“独立思考”,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方式,不从定义而是从实际例子出发。不去纠结“独立思考”的概念,而是想想具备了哪些表现,就算做到了“独立思考”。

从自己出发,我觉得有几个表现是很明显的。

坦白说,我不喜欢看罗振宇的节目,但朋友们说起他的一些观点,我仍然要点头,发自内心地赞同;我喜欢看高晓松的节目,但我也觉得他说的有些东西毫无根据,或者观点很离谱;吴军老师的书给我很多收获,但我无法对其中的错谬视而不见;希特勒恶名昭著,但我必须承认,他关于群众的某些判断和洞见并非没有道理……

很多年前我花了不少精力玩BBS,当时也在努力追求“独立思考”,发帖常常能引来大量争论,最后演变为谩骂或者封版,当然当时我们也以吵架为乐趣。如今我写的一些文章,观点清晰,立场鲜明,却没有那么多的争论,反而有不少读者认可。

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我以为并不完全是“信息茧”在作怪,而是我终于认识到,“独立思考”的重点之一就是“独粒思考”——换句话说,可以自己定义思考的粒度,而不再受外界预设粒度的约束。

有时候,是预设的粒度太大了。比如要判断某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我们只能说,大多数人都是在绝对的好人和坏人之间的,与其争论好人还是坏人,不如把粒度缩小,来聚焦看看某个人的具体言行,对某句具体的话,或者某种具体的行为,做出“好”或“坏”的评价更有意义。

有读者留言把罗振宇说的一文不值,我是不同意的。我只能说,他的某些观点是明显偏颇的。但是,谁没个错误的时候呢?客观上,他也确实给不少人开阔了眼界。

有时候,是预设的粒度太小了。我们经常发现那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或者“以点带面”的做法,说白了,就是以非常具体的细节判断,直接跳跃到对复杂事物的整体判断。

以前看翻译的书,经常因为一两句话不通就破口大骂,译者不合格如何如何,“还不如去看英文版”。后来自己做了翻译,看的书也多了,才发现译者再怎么用心,总难免错漏。所以列举几个错译就推导出“这译本是垃圾”,我以为这种论述是不成立的,需要更全面的考察。

明白了这一点,往往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独立思考,意味着权威或伟人的言论不是现成的粒度,因为这类言论往往有特定的语境,而且即便是同一个人的话也经常会前后矛盾;

独立思考,意味着理论的教条不是现成的粒度,因为无论哪种理论,最后都要落实到具体问题的分析上,哪怕把自己塑造成真理的化身,无法细致分析问题也是徒然;

独立思考,也意味着复杂事物的粒度不能直接和简单形象对应,与其争论一个国家到底是天使还是恶魔,不如去分析它在某件事情上的决策过程,到底是鹰派影响力大点还是鸽派影响力大点,当时各派怎么考虑的,这样才更有意义;

独立思考,更意味着全然不受相对主义“谁都不会绝对正确”、“没有什么媒体完全客观”、“凡事都是有好有坏”的蛊惑。这些论断看似充满智慧不容置疑,其实所在的粒度过大,基本可以应用到任何人、任何事物上,所以也无法精确汇聚到当前的焦点——目前这个人说的这句话对不对,眼前这家媒体的这篇报道有多客观,具体这件事到底是好多一点还是坏多一点。这些问题讨论不清楚,看起来再“斩钉截铁”的论断都是大而无当的,信息价值相当有限。

所以总的来说,如果只会嚷嚷“独立思考”,却做不到上面这些点,那么很可能关于世界的认知是有偏差的,只能想当然,简单粗暴地划出几大块,却看不到真实世界的边界往往是犬牙交错甚至模糊不清的。

许多人都知道,北京古城改造时,梁思成、陈占祥提出了最大限度保留古城,另建新行政中心“梁陈方案”,最后胜出的是主张“原地改造,大建工厂”的苏联专家的方案。如今许多人把责任怪罪给苏联专家。那么,梁思成是否与苏联专家水火不容呢?

仔细看当年的历史,其实不是的。苏联专家穆欣的方案也是要保留古城墙,所以梁思成先生比较赞同穆欣的方案。苏联专家也提出,因为北京开汽车的人很少,所以不必为了强调政治意义而把长安街拓得太宽,拆除过多原有建筑。这点建议也和梁思成先生一致,他认为街道太宽不利于普通老百姓生活。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苏联专家虽然“政治化”,其实他们的“政治化”不是毫无原则、毫无逻辑的大帽子。

再比如,东条英机是二战时日本的著名战犯,如今日本有个著名右翼石原慎太郎,经常号召“拜鬼”。那么,石原慎太郎是否天然站在东条英机一边?

其实也不是。恰恰相反,2005年,石原公开写文章要求把东条的牌位清除出靖国神社。为什么?因为石原认为,东条英机作为军人,自杀时竟然未能命中要害,反而被美军救活了,如此“死没死相”,实在有辱“皇国”尊严。了解了这一点,我们能更清楚地知道如今日本右翼的真实面目。

以上这样用“独粒思考”解释“独立思考”,看起来不难,其实却是需要不断练习才能获得的能力。在讨论和分析问题时,能把该联系的因素都纳入进来,哪怕它看起来在天涯海角。要做到这一点,必然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见识,努力积攒高质量的信息,提炼高质量的知识。否则,哪怕你再希望“独立思考”,你能设定的粒度上也没有多少元素可用,终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最简单的例子,当你看到一则让人热血沸腾的“新闻”,你是否会冷静下来想想:让你热血沸腾的视频或者照片,是不是完整的新闻?

合格的新闻应当遵守“5W1H”的原则,即告知Why, What, Where, When, Who, How(为什么?是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谁?如何发生的)。只有提供了这些信息,我们对事件才有起码的完整认知,才不容易产生大的偏差。如果缺乏这些信息,只有少数照片或视频,甚至连基本的当事人采访都没有做,那么这种“新闻”的可信程度多半要打折扣。

同时,也要把不该联系的因素都排除在外,哪怕它看起来触手可及。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缜密的逻辑思维,能看穿“说得天花乱坠其实毫无关联”的伪装,还必须保持冷静、理性的态度——哪怕自己已经感受到非常强烈的情绪,或者抱有非常明确的观点时,都要先反问:现在这种情绪和观点是怎么来的,它有足够的逻辑支撑吗?它应该在当前粒度上出现吗?只要答案是否定的,就应当毫不犹豫地把它排除出去。

如今我们周围有一种“带节奏”的路子,就是帽子戏法。先给出一个小细节,然后或者讲个历史故事,或者扯出一大堆宏大概念,移花接木,最终得到某个结论。明明是日常生活中一个人批评另一个人不守规矩,最终可以演变出“某种人就是如何如何”或者“某国家就是如何如何”的结论,玩的就是“把不该联系的因素掺杂进来,影响思维”的伎俩。如果想获取一点真知识,绝对应当警惕这种现象。

民间有句俗语,说人不聪明的话,“别人画个圈,他就往里面钻”。我们提倡“独立(粒)思考”,也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不管什么人,画了什么圈,都不能假设这个圈子就是天然正确的,都应该仔细想想,圈子里是不是还包括无关的东西?圈子外是不是还包括有关的东西?时常如此练习,久而久之,大概就会习惯“独立思考”了。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如果您认为本文有意思,欢迎长按识别上面的二维码订阅。

“余晟以为”虽是个人号,但只用心做原创,不虚张声势,不故弄玄虚,不带节奏,力求定期更新,只为和你一同探索世界,分享致中平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