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写了《 大数据的关键是数据》,说的是大数据时代,仅仅看到你能收集多少数据是不够的,关键在于收集到的数据能在多大程度上还原现实。除去当时举的关于购物的例子,不要只盯着不同场景下的割裂数据,而要想法用大数据把整个购物的决策链还原出来。当时我想的是,除去电商,还有很多行业也应该这么玩大数据。

比如招聘就是这样,我在《 互联网时代的招聘》里谈过这样的设想:

假设你是PHP程序员,本来没打算找工作,但如果有个网站能告诉你这样的统计结果(而且还是每个月更新的):最近哪个城市、哪些公司PHP程序员招得多,一般都需要几年经验,待遇是怎样的,普遍要求会什么框架,同时看重哪些基础技能……

看起来很好,但是做起来很难。因为传统的招聘网站只着眼于发招聘启示、做简历、投简历、通知面试这四个环节。虽然到了大数据时代,但它们认为的“大数据”只是原有业务规模的扩展:能发布更多的招聘启示,能收纳更多的简历,能更准地投简历和判断,能更方便地筛选面试。

但是如果从“还原现实”的角度来看,只要没有覆盖“最终求职成功”,这几个环节再怎么做大,价值增长都非常有限:对企业来说,哪里的、什么样的人才比较容易招聘;对求职者来说,哪里的、什么样的企业更适合自己?……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必须把招聘的生意向上下游延伸,尤其是一定要覆盖“入职”的环节,然后才能知道哪类招聘容易奏效,哪些招聘确实成功了,哪里的求职者去了哪家公司,待遇究竟如何,也才能从整体上评估招聘的效果。但是就我所见,传统的招聘网站在这方面似乎一筹莫展。

所以,当我看到100offer不仅提供主打“程序员拍卖”,还出具了程序员跳槽的分析报告时,确实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这家公司虽然没有打着大数据的招牌,却有做大数据生意的意识。

这份报告的样本是100offer拍卖的514名程序员,主要是“北上广深杭2年以上工作经历的技术人才,薪资普遍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基于100offer特殊的生意模式——程序员拍卖完成,入职后还有3000元奖金,可以认为数据来源是真实的,所以其部分结论也与我观察到的趋势一致。

比如大厂的技术人员更喜欢去A轮之后的公司,因为生意模式和技术的定位已经基本确立,从做技术的温床直接杀到荒芜的生意场还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再比如传统外企的技术人员更喜欢去500人以上的大公司,因为看重工作节奏和企业文化的适配程度,在这些人的天平上“过程”的份量是相当重的,甚至高过“结果”。

报告显示深圳的程序员更喜欢去北京和长三角,而北京、长三角的程序员比较少跨地区流动,这点确实和我的经验矛盾,不知道原因在哪里。如果你知道原因,可以在评论里告诉我。

当然,这份分析报告也不只是对程序员有参考价值,招聘企业同样需要关心。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要想带好技术团队,不光要管好内部的事务,还必须操心外面的世界,至少了解本地还有哪些企业,一般通过什么渠道招聘什么人才,给什么待遇,然后心里才有底。在没有类似报告的时候,了解这些信息的机会只有面试和朋友聊天。有了可信的分析报告,了解起来就方便多了——虽然目前100offer还没有覆盖更多的城市,但我相信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大公司和小公司的抢人战,孰胜孰负?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上周的拍卖会上,有位北京用户收到了8个面试邀请,包括阿里、美团、滴滴和几个A轮的创业公司,在百度干了三年的他面对选择拿不定主意,问我该如何取舍。有趣的是,对他非常有兴趣的某创业公司CTO也托我打听他的意向,因为担心自己公司太小,和阿里、美团竞争不过,怕候选人不会接受邀请。

这种双方的疑惑在拍卖中并不少见,我整理了最近成功拍卖、且已经入职的用户数据,告诉你在真实的跳槽环境中,公司和对应技术人才的流动是怎样的?

备注:本文数据出自最近通过100offer拍卖成功入职的514名真实用户,为北上广深杭2年以上工作经历的技术人才,薪资普遍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大公司一定比小公司对程序员更有吸引力吗?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虽然500人以上规模的C轮、D轮和上市公司对新员工最大方,平均薪资涨幅35%,但是只招到了40%的技术人才;大部分的技术人才跳到了已融资的A轮、B轮公司,这些公司的产品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所以风险较小,上升空间较大,技术人才需求量大。

除了创业,BAT的技术人才流向了哪里?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作为4万人大厂,百度的离职员工占据了中高端技术人才市场的「半壁江山」,面对北京众多一线互联网公司的追捧,薪资也水涨船高,一般35%以上的薪资涨幅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

阿里的技术人才更多的流向了杭州的创业公司——有几个共同点:规模小、to C,至少拿到天使轮,创始人是阿里的大牛。它们开出的薪资并不高,涨幅在12%~23%之间,但有比较高的期权奖励,这也与杭州特殊的阿里一家独大的互联网环境有关。

腾讯出来的技术人才薪水涨幅也很高,40%以上,能出得起这样高薪水的企业除了BAT,也就是一线互联网大公司了。有趣的是,深圳的腾讯技术人乐意换城市工作。他们去北京和杭州,甚至出国的都不少,这或许和深圳今年来飞涨的房价和相对较低的工资有关。

总之,从BAT挖人成本比较高,薪水double也是常态。

京东/奇虎360/美团等一线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去了哪里?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一线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人才去向比较分散,30%选择BAT和其他上市公司,其中百度占据北京的地理优势成功招揽到不少技术人,薪资涨幅2%左右(股票期权另算)。若是去同领域的其他大公司,薪水涨幅也非常高,70%以上甚至double。

传统软件公司的员工都在向互联网公司转移吗?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从东软、中软等传统软件公司出来的技术人才,一般以后台开发为主,有项目经验,可以进来踏实做事,好用不贵,比较受天使轮/A轮的互联网创业小公司欢迎。其中顶尖的人才会去互联网大公司,拿到比较高的薪水。

传统外企,如微软、甲骨文、英特尔的资深程序员,一般起薪比较高,会选择去500人以上的大公司,尤其看重工作节奏和企业文化是否适合,薪资涨幅在30%以上。

作为程序员,究竟如何选择不同规模的公司?

每个人的背景不一样,面临的具体选择也不一样。但是综合来看,在技术人才流动中,一条上升的职业发展曲线应该具有以下几点共性:

1、至少有一次大公司的成功工作经历。

所谓「成功」,是指参与过知名的产品开发,有公司倾斜资源的主力项目经验。

这一般代表你已经具备:

  • 良好的代码规范

  • 团队协作能力

  • 与大牛一起工作的开阔眼界

  • 成熟的技术体系

2、加入一家高速发展的创业公司。

如果你具备了上述经历,积累了足够的技术资本,那么下一次跳槽选择:青睐你、已融资A轮/B轮、to C的创业公司——会是不错的选择。这意味着你会获得:

  1. 更高的薪水(上涨30%~double)

  2. 更多的可调用的资源

  3. 更有挑战的技术/更大的任务量

  4. 更NB的技术牛人指导

总之,在人才流动市场上,大公司技术人才中有60%流向了小公司,40%跳到了另一家大公司;小公司的技术人才约有30%被大公司招安,70%跳到了另一家小公司。如果说有一次大公司工作经历可能是运气,那么拥有两次大公司工作经历的人才可证明是实力了,能轻松获得更高涨薪的跳槽机会。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