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总有朋友让我提供一些“学习经验”,说实话,这种要求很让我为难。因为在我看来,学习其实没那么多“经验”可谈,或者说,“经验”没那么重要。大部分时候,学习都是“功到自然成”的,花的时间到了,基本就学出来了。

不过现在我的看法有些变化。今年之前我从没想过,自己这辈子还能再学会一门外语。更没有想过,和世界各地的同学一起学德语,我可以名列年纪最大的几人之一,学起来竟然能不落下风,甚至不少时候还被老师同学夸奖“学得快”。仔细想来,主要还是靠自己之前积累的学习经验,培养的学习方法。虽然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但是“不看广告看疗效”,从结果来看,我的这一套还不算糟糕。我也惊奇地发现,许多我认为的学习“常识”,他人竟然闻所未闻。同时,我也从其他人的“常识”里,学到了很多。

所以,就有了今天这篇简单的总结。以下我尝试总结出提升学习效率的若干要点,有一些可能已经有很多文章提过,有一些似乎并没有太多人指出。不过无论如何,它们对我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希望它们对你同样有用。

目标

我见过很多人抱怨“学习太难,花了时间却没什么效果”。仔细了解,问题往往出在目标上。

你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典型的回答如“我就是想学好英语”。看起来非常有气魄,甚至可以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不幸的是,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目标。

好的学习目标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我看来,它应当具体,起码包含时间期限,包含确定的评价标准。所以,“我想在半年后,把英语学习到雅思7分的水平”就是一个好的目标。如果你嫌和考试挂钩太麻烦,那么换一换,“我想在一年之后,能脱离字幕看懂大多数英语纪录片”,也是一个不错的目标。

为什么目标这么重要?因为学习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人说它是违反人性的,因为“人性就是好逸恶劳”。我不知道能不能用“好逸恶劳”来概括所有人的人性,但我知道,任何认真的学习,都是对学习者头脑、精神、毅力的考验。

目标不清晰,常常让我们深陷朦胧的迷雾之中,看不清过去,更看不到未来,所以产生迷惘和怀疑,继而懈怠甚至放弃。我亲眼见过许多人,把“学英语”这种模糊的描述作为学习的目标,而没有认识到“学英语”只是一种状态。即便有毅力,长久处于这种状态当中也相当折磨甚至煎熬,选择放弃也是大概率的事件。

相反,如果目标清晰,即便暂时遇到困顿,抬眼一看,目标仍然像悬在天空的北斗星一般清晰明亮,迷惘和怀疑自然不容易产生。就像前面说的,如果目标是“我想在一年之后,能脱离字幕看懂大多数英语纪录片”,即便仍然不能完全脱离字幕,至少能准确认识到“我看某些纪录片可以不用依赖字幕了”,明显感知到自己距离目标更近了,放弃的几率就小了很多。

度量体系

许多人认为,如果确定了目标,接下来就是制定计划。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这种例子,比如“半年后要考到雅思7分,所以现在开始,工作日每天要学习2小时,周六日要学习4小时”。有目标,有计划,这已经足够了吗?

以前我也认为,这足够了,但是我现在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不够。在“确定目标”和“制定计划”之间,往往还缺失了一步,那就是制定度量体系。

什么是度量体系?简单说,它就像坐标系,学习者可以依据它,将大的目标分解为若干小的目标,然后才能制定具体计划。

“雅思7分”是一个明确的目标没错,但它也只是一个大的目标。如果你希望达到这个目标,当然还需要多维度分解。具体来说,你需要问自己几个问题:“雅思7分”这个目标,可以在几个维度上进行分解?在每个维度上,我目前的状态是怎样的?那么,针对某个维度上的具体差距,我应该如何学习?

传统的学校教育里,这一系列问题往往是由“名师”来回答的。对这些“名师”来说,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个多维度坐标系,每个学生都是其中的一个矢量,其状态可以得到准确的描述。所以我们会看到,他们总能“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某个合适的时间点,给出合适的建议。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事半功倍“。

脱离学校教育之后,许多人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在“确定目标”之后就迫不及待“制定计划”,这样做,如同在没有大比例尺地图的复杂环境里长途行军,不清楚地形地貌,分不清东西南北,认不准海拔高度……即便目的地能一眼清晰看到,却也只能望洋兴叹。

说来惭愧,我也是离开学校之后才认识到度量体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对成年人来说,时间非常宝贵,又缺乏专职老师的教导,度量体系才格外重要,有它在,才能保证学习的效率。

更重要的是,学习计划从来也不是一经定型就无从更改的,一定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只有依靠度量体系,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馈,不断观察自己: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是距离目标更近了,还是更远了,还是在原地踏步?为什么会这样?基于这种变化,我应当如何调整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情商

“情商”对学习特别重要。但是在讲解这种重要性之前,我想先为“情商”正名。

“情商”这个词,在中文世界里基本已经被用滥了。有无数不靠谱的写作者在阐释它,发明了无数口号,典型的比如“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并辅以若干所谓“情商高”的例子,比如众所周知的“这孩子找对象真会挑,继承了她妈妈的好眼光”,理由是“一句话夸了一家人”。

不幸,我在这里说的“情商”,和上面的“会说话”完全不沾边。回到“情商”这一概念的提出者丹尼尔·戈尔曼那里,简单说,情商指的是“觉察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为什么这种能力对于学习重要?因为学习虽然是一回理性的活动,但人都是情绪的动物。想要从学习的过程中把情绪完全刨除,这是痴人说梦。

我和其他人聊学习话题时经常遇到一类困难,就是“谈不下去”。尝试引导对方树立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或者制定一套完整的度量体系,往往困难重重。一开始我认为是能力的问题,或者习惯的问题,后来才发现,真正的问题在于情绪。无论要树立学习目标,还是制定度量体系,都离不开不断了解、不断打磨,但是在刨根问底的询问面前,许多人会感觉不自在、难为情,甚至愠怒,认为“你这根本不是在帮我学习,分明就是在找碴”。此时他的情绪胜过了理性,而他自己完全没有知觉——这恰恰是情商不足的表现。相反,如果情商足够高,就能意识到自己过度阐释了当下的场景,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情绪对学习的影响还不限于在学习开始的时候回答这些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情绪的困扰,比如“我就是不想学了”,“我怎么也学不动了”,“我一直没有进展,自己大概不是这块料”。从我的观察来看,许多时候这只是某种状态的描述而已,而状态是会反复变化的,支配状态变化的未必是理性,大多数时候反而是情绪。

这时候,情商能起什么作用?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句话我非常赞同,情商高就是“对情绪的敏感和不敏感”。对情绪的“敏感”,意味着能敏锐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意识到“我就是学不动了”的原因,是最近其它某件事情导致情绪比较低落,和学习本身没有关系。对情绪的“不敏感”,意味着能主动“脱敏”,适度减轻外界因素对情绪的冲击,或者说“更有包容心,更有弹性”,考试没有考好心里当然失落,但也要告诉自己不必为此太过忧虑,稳定情绪之后仍然可以坚持之前的学习计划。总之,依靠“敏感”和“不敏感”,始终把情绪引导到适合学习、适合进行理性思考的稳定状态。

当然,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一般都是比较强调“教师威严”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情绪并不重要。不管你情绪如何波动,老师总会布置那么多作业,考试也总是躲不掉的。所以,“情绪”大概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但是,成年之后的学习,“教师威严”往往是缺位的,很大程度上要靠学习者自身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学习者也有更多的退缩空间:作业没做完,大不了就当学费打水漂了;考试考不好,大不了证书不要了。没错,成年人当然享有这样的权利,但仅仅因为驾驭不了自己的情绪,就因此放弃本来可以取得的成绩,在我看来实在是可惜。

节奏

众所周知,阿诺·施瓦辛格先生在屏幕上饰演了众多“硬汉”形象,他的肌肉非常发达,身形非常健美。按常理猜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一定下了很多功夫锻炼身体。

不过阿诺自己说过,要想锻炼肌肉,最大的障碍是“身体调整得太快”:“如果你每天按相同的顺序举重,即便不断增加重量,肌肉还是长得很慢,然后完全停止生长。只有按肌肉期待的节奏去锻炼,肌肉的增长才会变得高效”。

其实这个道理不限于锻炼肌肉。我和学音乐、搞体育的不少人聊过,大家都有个共同感受:一味苦练的效率并不高,掌握身体的节奏,效率才高。乐谱中的一段怎么练也练不好,没关系,放一放,第二天再练,似乎就水到渠成了。某个动作怎么练也练不到位,同样没关系,好好睡一觉,第二天再练,就易如反掌了。看起来,似乎身体内部有某种神奇节奏,像发酵一般,时间到了自然成,时间没到,怎么用功都只能干着急,反而可能帮倒忙。

再拓展一点,哪怕不是学音乐、搞体育,是正儿八经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节奏也同样重要。

比如按照德国政府的指引,从零基础开始学习到能用德语完成日常生活(B1水平),普通人需要600小时的学习。那么这600小时,到底是每天学12小时,50天就能完成?或者每天学1小时,600天就能完成?

答案是“都不对”。每天学12小时,大概学得头昏眼花,能坚持几天就算不错了。每天学1小时,大概要花一半的时间回忆“昨天学了什么”,600天远远不够。

真正的答案在哪里?答案是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符合学习者自身具体情况的安排才是最好的。

比如,是先背单词好还是先练对话好?不背单词,许多对话根本听不懂。单纯背单词,学得又支离破碎,最后用不起来。怎么办?你需要找到两者配合的节奏:什么时候该背单词,才能为未来的对话铺垫素材;什么时候该练对话,才能在对话中强化背过的单词。

又比如,早上和深夜同样没什么干扰,哪个适合练习听力,哪个适合练习阅读?背单词不怎么需要动脑但效果非常有限,写作对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很大但也很耗费脑力,这两者该如何搭配?这些问题同样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了解了个人的具体情况,才能定出安排。

找到学习节奏,是“一个人一个样”的摸索过程,需要不断的观察、思考、试验,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即便别人的学习节奏看起来效果很好,也未必适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根本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一味照搬所谓“先进经验”,执意强调“苦学”,计划定得细密无比,结果却像施瓦辛格说的“肌肉完全停止生长”。这反过来又增加了家长的怒火:“我为你辛苦付出这么多,你怎么连这都不会?”,如此恶性循环,实在很可悲。

以上谈了这些点,似乎都在强调,学习是一种高成本的活动。没错,要想学得好,确实得花大力气了解个人具体情况,然后才能制定出合理、高效的学习方案,这或许才是“因材施教”的本意。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可以说是公平的,因为外面的资料再高级,都未必是适合自己的菜,最了解自己(以及自己孩子)的,终究还是自家人,前提是自己愿意花那份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