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9 第二期

Bom dia meus amigos,

Saudações de Lisboa!

您正在阅读的《壹苇可航》电子报 2025 年第 2 期(总第 96 期)。本期头图由 Dall-E 3 生成,prompt 为 Rows of glowing red lanterns create a magical canopy over a bustling city street during Chinese New Year festivities. Traditional performances bring ancient customs to life amid rising steam and modern architecture. The warm glow of paper lanterns contrasts beautifully with the cool blue twilight sky, while nearby food stalls add their aromatic contribution to the celebratory atmosphere. Golden signs and traditional decorations line the street, creating an enchanting blend of old and new Chinese culture.

本期笔记和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

本期的内容筛选在 Heptabase 上完成,这是一个以卡片、白板和标签为基础,专注于帮助使用者更好地学习、思考、研究和规划,并以中观视角对摄取的信息、知识建立深度理解的可视化知识管理工具。

以下是本期正文。

一、乙巳新春快乐

无论身处海角天涯,春节对炎黄子孙而言始终是一道温暖的光芒。它不仅凝聚着深厚的文化认同与身份归属,更承载着我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以及对传统价值的传承与守护。这份牵系,既是对历史的追溯,也是对未来的期许;既是对根脉的眷恋,更是对希望的播种。

乙巳年已经到来,我和泽泽恭祝读者菩萨们新春快乐,六时吉祥,四季安康,阖家幸福,财源广进。

给您拜年了!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二、Chinese New Year or Lunar New Year

近年来,"Lunar New Year" 一词在国际语境中日渐普及,尤其是在主流媒体的使用中,引发了海外华人群体的诸多争议。究竟是采用 "Lunar New Year" 更为妥帖,还是坚持 "Chinese New Year" 更显本源?这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撇开意识形态与民族情结,我愿在此分享一些浅见。

中国农历作为一个精密的阴阳合历体系,凝聚着中华先民对天象的深刻洞察。从冬至后第二个新月的精确计算,到十二生肖与五行的哲学系统,无不展现着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这套时间体系不仅滋养了整个东亚文化圈,更通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往来,在东南亚各国乃至更远地域生根发芽,涤荡出独特的文化涟漪。

在东亚文化圈内,各地区都以其独特方式诠释着这一传统节日的内涵。例如,韩国的傩戏面具、越南的灯笼节、新加坡的舞狮表演等。这些文化表征虽各具特色,却共同传承着中国农历的文化精髓。这也印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春节列入非遗名录时的阐述:「春节始于中国农历元日,涵盖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是迎接新岁、祈福纳祥的仪式,也是家庭团圆、促进社区和谐的盛会。」

然而,文化的传播往往伴随着创新与变异。韩国在传统祭祀仪式中保留了《朱子家礼》的基本框架,却用韩式年糕汤替代了中式祭品;越南在十二生肖系统中以猫代兔、以水牛代牛,体现了其独特的热带农耕文明特质;琉球则将清明祭与春节相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十六日祭」……这些文化形态的演变,既见证了文明源流,又展现了地域特色。

在当代语境下,"Lunar New Year" 的使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因为它不仅体现了文化平权的理念,也为文明互鉴提供了新的可能。从旧金山春节游行中的越南奥黛方阵,到南半球的奥克兰每年的元宵灯会,再到迪士尼动画中多元文化的交织呈现,这种更具文化包容性的名称非但没有削弱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反而凸显了其作为文化母体的深远辐射力。

再者,中华文明的气度,始终体现在开放包容的特质上。从鉴真东渡传播岁时节俗,到郑和下西洋时携带历法赠予他国,这种开放精神一直延续至今。由是,悉尼大学设立「泛亚节庆研究」,国际品牌推出融合多国文化元素的生肖系列,皆是文明活力的体现,并未因称谓的变化而有本质差异。

最后,我想说,使用 "Lunar New Year" 不仅不是文化立场的退让,更是文明气度的升华。这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更是中华文明从单向输出走向多元共生的历史性跨越。

三、每逢佳节倍思亲

今晨,里斯本细雨绵绵。我索性赖在床上,随意浏览着 YouTube。当《桂枝香》悠扬旋律的旋律响起时,思乡之情顿时涌上心头。

去岁中秋,遗憾未能等到院子里几株桂花绽放芬芳便匆匆启程。直至十月,一场秋雨过后,母亲兴致勃勃地给我打来视频,将盛开的桂花树尽收镜头。泽泽更是体贴,在我身旁轻轻喷洒着他精心挑选的桂花香氛,让我隔着屏幕,也嗅到了那缕缕清甜的桂香。

「每逢佳节倍思亲」,大抵是天下游子的宿命,尤其在春节这样意味深长的时节。所幸,这十几年来,我和父母都渐渐习惯了聚少离多的生活。

前两日,泽泽一边念叨着「搞不懂为什么你们会对这些节日那么有仪式感」,一边拉着我去超市买了鱼和鸡。回家后,把鱼处理好,鸡汤煲上后,就开始打扫卫生,把房间里里外外全部清洗了一遍。当我揶揄他不要那么有仪式感的时候,他嘟囔着「这不是仪式感,是规矩」。

「规矩」这个词,恍然已许久未闻。记得我常说,一年中最要紧的事只有两件:查看父母的体检报告,给祖宗烧纸祭祀。这是我为自己定下的规矩。如今身在异乡,烧纸祭祀的规矩只得以诵读佛经回向给祖宗聊作替代。

发小发来拜年的短信,问我有没有想家,我思忖良久。似乎并不会。自幼父母就教导我:「你住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如今想来颇为不可思议,他们竟不是说「我们住在哪里,哪里就是你的家。」或许正因如此,十几岁离开父母后,我便很少生出思乡之情。反倒是每次回到父母身边的途中,越是临近,思念之情愈发浓烈,心中愈发忐忑。「近乡情更怯」,大约就是这般滋味。

但当我听着《桂枝香》,思乡的情愫却是真真切切地涌上心头。恍惚间,我又回到了童年时光:站在桂树下,使劲摇晃着枝干,金黄的花蕊纷纷扬扬洒落一地。我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收集起来,装进陶罐,加入细砂糖和醇香花雕,静待时日,直到那一罐浓郁芬芳的桂花浆酿就成形。

END

顺颂时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