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如果不是朋友提醒,我都快忘记了自己两年前写过《 拍飞奇遇记》。

当时,这篇文章还有不少好评。

我相信大家都会认可,这两年世界变了很多,我们的生活也变了很多。原来,“历史向前发展”大概只是从几百年上千年角度的宏观观察。把观察粒度缩小几十年,普通人很可能遭遇的是其中的波折甚至回潮,听起来很无奈,但这就是普通人的人生。

在命运的无奈面前,我们能做什么?如果你执迷于思考各种宏大话题,大概只会感到更深的无奈,因为个人的力量太过微漠,甚至完全无足轻重。我的建议是,在宏大话题之外,不妨留出一点精力,把自己周围过得更好。就像我说过的(《 与一位留学生朋友聊天》),人生如打伞行路,如果无法改变天气,起码可以把自己的伞撑大一点。

前段事件看陈嘉映老师的网友交流记录,有段对话印象很深。

有网友问:

如果你是大学教授,身处抗战时期的沦陷区,日军绑架了你的家人,要求你担任校长。如果不答应,你的家人会被枪杀。如果答应,战后会被人当成“汉奸”清算。你会怎么选择?

陈老师的答案是:

这是一个极难的选择,因为没有道理可言,只能庆幸我们不在战乱时期,不必面对这种极端情况。我们现在应当关心的是,在正常生活之外,仍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环境变得比之前更好。

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前几年广为传播的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李晓教授的演讲《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中,为什么要在解读了各种大形势之外,还要专门寄语毕业生“提升审美能力”。

第四,审美能力。如果展开一幅世界经济地图,你会发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如美国出口的是金融服务,日本出口的是制造业技术,中国人出口的是劳动力,欧洲人出口的是古老的贵族文明积淀下来的审美,几乎所有的奢侈品都来自欧洲。审美是一种历史积淀,前提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连续性。

这个话题其实是很沉重的,在此我只想谈谈自己的体会。对个人而言,审美是一种品质和修养。一个审美能力低下的民族不仅素养、品格不高,道德水准也会有问题。迄今为止,大家的审美能力基本上都是从父母那里熏陶出来的,问题是在座的各位父母都是“文革”后的一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问题所在。

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上,大家都穿着皮鞋,穿着带领子的正装,我跟赵勇书记提出过毕业典礼上同学们的着装要求。为什么?看看我们的校园里,许多男同学穿着一条大短裤,露着带毛的双腿,穿一双拖鞋,身披庄严的毕业礼服满校园逛。你们觉得美吗?

今天,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中国人的标准,基本上就是服饰与行为。针对个体,主要看服饰,相对于其他亚洲人,中国人的服装搭配比如衣裤、鞋帽、鞋袜等的搭配基本是不合体的,远远一看便知道是中国人,在亚洲人里韩国人喜欢穿着鲜艳,穿的素雅且搭配合理的多半是日本人。如果是团体,看到一个人在说,几乎所有人在听是日本人;一个人在讲,一半人在听,一半人乱乱哄哄的是韩国人;一个人在说,少数人在听,多数人各干各的,大多是中国人。

审美是一种尊严意识,是一种自我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在庄重的场合,一个没有仪式感的人、着装随意的人既是对自己的贬低,也是对他人的极大不敬。在更大意义上讲,审美可以让人知晓世界上的美好与丑恶,它告诉每一个人,人类的行为应当是有底线的,知道有些事情是绝对不可以去碰的、不可以去做的,而不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样,我们社会的道德水准才会有所提升。

这种嘱托一点不出戏,反而很用心。可惜虽然整篇演讲广泛流传,大家往往注意的只是其中的宏大叙事,对“重视审美”的良苦用心置若罔闻。

那么,《拍飞奇遇记》和审美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

孩子的心灵,如果不是被那些空洞、伪善、肤浅的东西所占据,而是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健康爱好,而且愿意持续主动投入精力(而不是等着被动投喂),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收获,那么他就是美的,对他的培养也就是美的。

而且,如果从小懂得审美,长大后就不太可能被充斥社交媒体的各种“爽文”所诱惑。这些“爽文”无论多么义正词严,仔细想想,它们基本不能提供任何美的享受,也没有任何韵律可供回味。看一百篇爆款文章的回味,远远不敌认真看一百页好书。

当然,这也正常。互联网或许极大提升了信息流动的速度,但美的产生自有其规律。信息流动的速度再快,美产生的速度仍然是大致稳定的。

今天是周六,祝你度过一个有美感的愉快周末。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如果喜欢本文,欢迎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