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如果不是最近媒体对《学神》这本书的密集报道,我都不知道它引发了那么多关注。

如果不是看了《学神》这本书,我也不知道现在的高中生活已经完全出乎我的想象。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我读中学的年代,大家只是粗略分为“学习好的”和“学习不好的”两类。按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成绩会成为群聚的重要参考,但也不是唯一参考,兴趣、居住地等等,也会成为群聚的原因——所谓“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虽然说得没错,但并不是每天、每件事都要被“命根”所支配。

这之后,慢慢听说了“学霸”和“学渣”的说法。有趣的是,在我的印象里,“霸”在很长时间内是被官方意识形态所否定的,所以早前“学霸”大概算“学阀”的同义词,在学校里党同伐异、为害一方,是为“霸”。

后来,“学霸”这个词慢慢演变,成了“成绩好的学生”的代名词,与之对应的“学渣”,指代的当然就是“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很长的时间里,这都是我的认知。

直到前几个月,我读完了姜以琳女士的《学神》。在这本书中,作者根据自己在田野调查中长达数年的细致观察,详细描绘了北京超级中学里学生的生活情况。我才知道,原来“学霸-学渣”的两分法早已过时,在这之外,另有“学神”和“学弱”。

“学神”,是指闲庭信步之间,就能轻易取得顶尖成绩的学生。

“学霸”,则是指依靠刻苦用功,拿到好成绩的学生。

“学渣”,对应那些成绩不好,但也无心用功的学生。

至于“学弱”,当然就是“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成绩糟糕”的那些人了。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如果读者以为,这种“四分法”不过是对传统的“二分法”的细化,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按照《学神》这本书的描述,这四分法形成了一根以成绩为刻度的主轴,完全统摄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大环境来说,“学神”当然是万众瞩目的对象,人人都景仰学神,都希望结识学神、成为学神。相比之下,“学霸”则是比较尴尬的存在,成绩虽然不错,却出自刻苦用功,远不如学神轻松惬意。所以,“学霸”会尽力伪装成“学神”,只让人家看到自己成绩好的那面,却不希望人家看到自己花的苦功。

同样的倾向也存在于“学渣”和“学弱”之间。“学弱”会伪装成“学渣”——“我成绩不好,但我不在乎,我本来就没花什么精力在学习上”。如果让其他人知道,自己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成绩平平,那真是再丢脸也没有了。反过来,“学渣”内心也会掂量,花时间精力学习到底能带来多少成果,起码要避免被人认成“学弱”。

如果说“学霸要伪装成学神”、“学弱要伪装成学渣”,还只是出现在“相近阶层”的情形,那么,阶层距离更远一些,情况就要更为有趣。

“学神”作为金字塔的顶尖,可以轻松享有各种特权,也非常热衷和善于利用各种特权。

比如书里提到的一位“学神”,在听到某位低年级同学不认识自己时感到不可思议——“我是学神,他怎么可以不认识我,应该人人都要认识我才对”。但是真的有机会见面,遇到她的仰慕者,她绝不会直接走近,而是要刻意留出足够的距离,也不愿意与对方多说话,以此维持自己可望不可及的“地位”。

还有位“学神”,因为对艺术和拍摄比较感兴趣,在学校里拿出DV来锻炼拍摄。在她的认知里,自己身为“学神”,理应具有拍摄一切的权利,其他人被自己拍到是一种荣誉。当某位老师对未经许可的拍摄提出异议时,这位学神同样感到不可思议——“(所有人都应当配合我啊),(不配合)那又怎么样?反正我就是要拍。他的反对根本毫无道理”。

有一位男生,成绩只能算中等偏上,勉强够到“学霸”的阶层。但是,他非常喜欢音乐,被老师评为“大概是整个学校里最具音乐天赋的人”,之后也顺利考上加州大学,生活自得其乐。然而,这个男生不是“学神”,读的也不是哈佛耶鲁之类“顶级学府”,所以他在学校里获得的关注,要远远少于“学神”,毕业后很快就被大家遗忘,不像学神,可以留下长久的传说。

如果说,“学霸”仅仅是因为成绩不够好,而没有人关注,被迅速遗忘,那么“学渣”和“学弱”则会受到全方位的压力,甚至是赤裸裸的鄙视。《学神》里提到一个场景,即某位“学弱”考试分数很低,老师在讲题时专门点到她,让她给出下一个问题的答案。在他唯唯诺诺说出一个“错得离谱”的答案后,有位同学脸色大变,在课堂上公然大骂 “你他妈的在说啥?” 因为质问者的成绩不错,老师并不会指责如此无礼的行为。

作者也问过不少“学神”,关于“学弱”他们是怎么看的。大多的回答都类似“他们脑子不好”、“他们天生不会读书”,因此当然也就没有多少同情可言。也有人提到“他们大概没有找对学习的方法”,很可惜,这样回答的人是极少数。

在“学神-学霸-学渣-学弱”的四分法之下,老师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影响,对成绩好的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和宽容。

上面提到的“学神认为自己理所当然有权利在学校里随意拍摄”,不少老师并不完全赞同,但并不会直接表达反对,而是放任对方拍摄。即便是那位明确提出反对的老师,事后也说“只要是她想做的事,谁也拦不住她。即使老师禁止也没有用,她还是会去做。……不过那(抗议)也没用,没用的”。所以他最终也只选择了私下批评,虽然他也知道私下批评同样毫无效果。

许多报道《学神》的媒体都提到一堂地理课,老师在讲解深厦铁路时,一位“学神”有不同意见,最终他公开表达了自己的意见,“纠正”了老师的看法。这些媒体在报道时,往往侧重的是“学神不畏惧权威”、“学校气氛宽松包容”的方面。

实际上,如果读过原文就知道,作者还提到了一个侧面,就是学神在“纠正”老师的讲解时,向同学暗示老师能力不足,而完全无视老师的紧张和难堪,而且如批改作业一般直接在黑板上擦去老师的讲解,代之以自己的观点。对此,老师没有动用任何“师道尊严”来加以阻止,这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放任学生追求真理”的表现,而是对“学神”无奈的纵容。

另一个例子是,某“学神”在深夜,美国名校申请截止时间之前几小时,将申请材料发给负责辅导申请的外籍教师,“要求”对方帮自己修改。尽管学神之前一意孤行,三番五次拒绝了对方的建议,但在最后时刻,她仍然认为对方“有义务”帮自己润色小作文。这位辅导老师虽然因为学神缺乏尊重而感到无奈甚至恼怒,但考虑到升学成绩会让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也只能出手相助。

实际上,在“学神-学霸-学渣-学弱”的四分法之下,学神备受来自全方位的优待,不只来自同学、老师,也来自家庭。有时候,这种优待甚至达到了让读者吃惊的程度。

书中提到,某位“学神”与同学商量中午去哪吃饭。学神想吃烤鸭,无奈其他同学都不同意,学神很不高兴,立刻打电话给父母,以不容分说的语气,“命令”今晚必须全家人去吃烤鸭。父母应允之后,脸色方才愉快起来。虽然父母其实有自己的安排,但是在学神的“小小要求”面前,他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包容和退让。

书中还提到,某位“学神”高考失利,以几分之差,没有考上理想的顶级大学,其它顶级大学当然也不会录取第二志愿。在这位学神手足无措之际,他的母亲紧急出手,历尽艰难险阻,帮他争取到了香港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是学神对此却毫不领情,埋怨母亲“除了赚钱,其它什么都不懂。趁我睡觉的时候乱给我报志愿……” 短期的发挥失利当然难不倒学神,他在香港读了一年书之后,顺利转学到英国的顶级学府,因此也更有埋怨母亲的资本。而这位学神的母亲,或许同意了学神对自己的评价,或许是不想打击学神的信心,总之是默默承受了“除了赚钱,什么都不懂”的评价。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无法一一列举。坦白说,最早我是抱着“跟学神学习”的想法,阅读《学神》这本书的。但是越往后看,就越觉得惊讶,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般。

北京这些顶级中学里成绩优异的学生,二十多年前我也认识一些。稍一接触,立刻可以感觉到他们有缜密的思维、丰富的见识,所以成绩傲人也是情理之中。但是,我确实没有在他们身上领教过如此“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相反,有几位还给我这个来自内地、成绩平平的普通朋友(甚至只是网友)不少热诚的帮助,让我感怀至今。他们讲起自己的中学生活,当然是丰富多彩、让人羡慕的,却绝没有这样赤裸裸的“地位区别”。

然而今天看《学神》,感觉和二十多年前已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差异大到让我无法想象。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曾有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到了《学神》的世界里,这句话大概要改为“分数是万物的尺度,是学神学霸吆五喝六的尺度,也是学渣学弱低三下四的尺度”。或者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身处这套等级系统,学生把考试成绩归结为天赋、能力与基因,并未察觉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是不平等的结果。”

抱着怀疑的态度,我参加了一次关于《学神》的线上读书会,有幸直接向作者姜以琳老师求证了我最关心的两个问题。

第一,学神自己认可这个体系吗?

第二,老师和家长认可这个体系吗?

我得到的答案是:

第一,有一些学神也不喜欢,主张“这不合理,不应该以分数为唯一标准”,但他们也只是“不喜欢”而已,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还是相当自然而且惬意地享有各种特权。

第二,老师和家长不太清楚这个体系的存在。老师大概有模糊的觉察,但日常会有意无意适配这个体系。即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更宽容(甚至纵容),对成绩不好的学生更严厉(甚至严苛)。家长到了高中阶段一般很少去学校,也比较少和孩子交流,在“考好大学”的核心目标面前,家长更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其他方面都“不那么重要”。因此,一定程度上,老师和家长的作为更加固化了“学神-学霸-学渣-学弱”的分层结构。

实际上,第二个问题也是我比较失望的点。因为高中生虽然有相对完整的主体意识,毕竟还不是成年人。如果只是具体地去描摹高中的世界,或者说分数统御下的世界,而对家庭环境、兴趣爱好、文化品位等等“外部因素”没有足够的涉及,其实是失之片面的。

其实,我还问了第三个问题:有人的地方就会分三六九等。如果我“不幸”成了学弱的家长,自己的孩子应付功课本来已经焦头烂额,在学校里还要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尤其是来自学神学霸的不那么友好的压力,该怎么办?我以为,相比起优异的学习成绩,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才是拥有幸福生活的前提,在这样的环境里,如何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这个问题,我得到的回答是:“(大意)对于努力但没有成果的人完全没有安慰,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不只是学校的问题。” 坦白说,这个答案让我失望。

我当然理解,《学神》是田野调查的总结,更多的是描述“是什么样、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回答“这样好不好、对不对”。但是,尽管我知道各位学神日后都成了名副其实的“社会菁英”,顶级学府为它们敞开大门,顶级公司向他们伸出橄榄枝。他们天资聪颖,又懂得妥善利用各种资源,也早早习惯做好各种备案,所以拥有了普通人望尘莫及的机遇、地位和财富。可是想到那样的学校氛围,想到作为反面陪衬的学渣学弱,我仍然感到淡淡的失望。

我总记得《哈利·波特》里说,看一个人的成色如何,就看他能不能平等对待地位不如自己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这直白的道理,极简单,又极深刻,极难做到。

我看到关于《学神》的报道,大多把关注点集中在“菁英如何再生产”、“菁英家庭如何为下一代编制安全网”,引起许多读者焦虑的留言:“能不能不要太凡尔赛,不要再刺激我们这些普通人了”。我只想说:

这“学神”的世界,我不懂,你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