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ep Dive
2 月份,我尝试制作了两个视频,和往常不同的是,这次剪辑工具从剪映切换到了 Final Cut Pro。这不是我第一次想脱离剪映,但却是第一次用 Final Cut Pro 制作完整的成片。
这次切换,让我意识到,快速上手一个新工具需要满足几个条件。这些条件不仅适用于 Final Cut Pro,也适用于 Notion、滴答清单等其他工具。
1、认识界面
拿到一本非虚构的书,第一眼应该看的是目录。目录是一本书的框架,它告诉你这本书的结构、内容分布,以及它最终要帮助你解决的问题。
上手一个新工具,也应该先理解它的框架,再深入学习具体功能,否则很容易迷失在工具中。
工具的界面,就是工具的框架。以 Final Cut Pro 为例,它的界面,也就是框架,主要分成四个部分:
- 资源库:管理剪辑所需的所有媒体素材
- 检视器:实时查看编辑效果
- 检查器:用来调整视频颜色、位置、效果等参数
- 时间线:放置剪辑片段,决定视频顺序等
清楚了这个框架界面,再掌握常用的 3 个元素——「发生器」、「效果」和「转场」,就能够用 Final Cut Pro 制作视频了。
PS、PR、Final Cut Pro 这类工具,比较麻烦的一点是,界面上的 icon 不够直白。半年前我觉得 Final Cut Pro 不如剪映好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认识它的 icon。
剪映的界面对新手很友好,icon 下方会标注中文,而 Final Cut Pro 只显示 icon,同样剪映的功能描述也比 Final Cut Pro 更直接。
这种界面设计、功能描述上的差异,让 Final Cut Pro 的学习门槛更高,但是必须认识界面,才能够上手使用。
2、理解概念和原理
理解概念和原理,比死记硬背技巧更重要。
在剪辑里,「蒙版」和「关键帧」是高频出现的概念,单独理解它们的字面意思,会觉得抽象。
- 「蒙版」用于遮挡或显现画面的一部分
- 「关键帧」用于记录特定时间点的变化,控制移动、缩放、透明度等
如果理解了它们的概念和原理,就能灵活组合出更多呈现效果,比如利用「蒙版」+「关键帧」,制作动态遮罩。
同样,如果理解 Notion 里的一切都是 Block,无论是 Page,还是 Database ,本质上都是 Block 的不同形式,它们同时又都是承载 Block 的容器,且 Block 之间可以互相转换、关联复用,那么就能理解 Notion 里的一些操作逻辑,比如:
- Database 里的每一行,都是一个 Page,可以独立编辑;
- Database 本身也是 Block,所以可以嵌套到其他 Page 里;
- 不同 Block 之间可以建立关联,让不同信息互相连接,比如在「项目」Database 里关联「任务」Database。
理解概念和原理的好处,就是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不用再依赖固定的教程和模板。
3、时间充裕
工具界面和原理的学习,都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摸索,否则很容易回到舒适区。
去年夏天,我就有过从剪映切换到 Final Cut Pro 的念头,并尝试用它剪辑视频。但那次是为公司做视频,有明确的 Deadline 和交付要求。在遇到界面理解问题时,没有充裕的时间探索,我需要先对产出负责,而不是让产出让步于工具的探索,所以很快就又回到了剪映的怀抱。
这次不同,我在为自己做视频,我可以自由安排进度,所以才得以切换成功,我愿意花十几个个小时,剪辑出一个相对满意的视频。
所以,只有在时间充裕、节奏自主的情况下,才能更快掌握一个新工具。
4、边做边学
快速上手一个工具,最好的方式不是从头到尾看教程,而是以问题为导向,直接动手,边做边学。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一个个去解决,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我用 Final Cut Pro 剪辑的第一个视频,花了十几个小时,是因为期间不断遇到细节问题:
- Command**+鼠标滚轮** 在 Final Cut Pro 里无法放大缩小时间线,怎么办?
- Final Cut Pro 中没有直接调整视频边框圆角的功能,怎么解决?
- Final Cut Pro 如何实现剪映里的 AI 抠像?
- ……
这些问题,如果只是看教程,估计不会有,可是一旦开始剪辑,就显露出来了。通过查资料、问 AI、翻手册,出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就能复用解决方案。
相比之下,单纯看教程的效果就比较有限。
5、设备支持
有合适的设备,能让工具上手更顺畅。如果你想学剪辑、做图、写代码,这些对设备性能都有一些要求。
之前用老电脑剪视频,总会遇到卡顿、渲染慢的问题,导致调色、特效都要反复等待,也让我没有学习欲。
更换了新的电脑后,剪辑不再卡顿,调整参数能实时预览,消除了很多障碍,让制作视频的体验更顺畅,更有动力去使用去学习。所以,购买合适的生产力设备,来提升生产力,也是值得的。
Final
不过,不论是工具的学习,还是技能的掌握,每一次的尝试,都在为下一次的进步和突破,积累功力。回顾我的剪辑,分成 5 个阶段,也跨越了 5 年:
- 2020.06,用手机剪辑,知道视频、声音、图片、文字都会占据一个轨道,视频、图片、文字在轨道中的上下顺序,就是图层的顺序
- 2022.08,用电脑剪辑,在剪映中选定特定区域来操作,分批导出特定片段
- 2023.08,业余做了不到 10 期视频,用 icon+录屏+动画的方式,配上有节奏的音乐,来制作数码类视频
- 2024.08,用 2023 年摸索的方式,为公司产品做视频,用关键帧来做动画
- 2025.02,脱离剪映,切换到 Final Cut Pro,也用上了之前积累的所有技巧
这个过程非常慢,因为没有一个重大的问题或者需求来做牵引。所以要快速上手一个工具,重要的,还是让问题或者需求来牵引,然后理解高频概念背后的原理,在生产力设备的帮助下,在实践中快速积累。
💎 Curated Gems
1、隐性知识
可以被语言表达的知识,是显性的知识,无法被语言表达的知识,则是隐性的知识。由于隐性知识的存在,所以世界的边界,大于语言的边界。
直觉,作为一种模式识别;品味,做为一种判断感知,都是隐性知识的体现。隐性知识,来自亲身经验,无法言传,只可身教,它深刻影响着个体的决策判断,所以实践出真知。
参考阅读:完整聊聊我对「隐性知识」的观点 ;关于「品味」的 23 点思考
2、收藏无用?
为什么要把收藏单独拿出来讨论?因为现在每次看到讨论收藏工具、收藏行为的文章时,总会听到不少「收藏无用」的声音。
我们习惯性地给收藏加上「囤积」「信息仓鼠症」等负面标签,但也忽略了重要的一点:这些词语描述的对象是人,而非工具。
当你在本能地怪罪于工具,习惯性地吐槽一句就离开,其实只是在合理化自己曾经遭遇的挫折,为自己开脱以获得心理慰藉。我们对于收藏的恐惧本质上来自于收藏之后的不作为,而非收藏本身。
参考阅读:与信息舒适共处:我的信息极简管理实践
3、内容的 RECH 原则
刘飞的新书《内容即品牌》,总结了一个成就好内容的 RECH 原则:好内容=共鸣(Resonance)×效率(Efficiency)×舒适(Comfortable)×有用(Helpful)。
「共鸣」和「有用」是常见的内容标准,前者偏向于提供情绪价值,后者偏向于提供实用价值。
「效率」和「舒适」,相对较少地被讨论,我认为这两者都指向同一个问题:是否尊重内容消费者。
「效率」,意味着尊重用户的时间,内容应当表达清晰,在有限时间内提供高价值信息。
「舒适」,意味着尊重用户的体验,无论是排版、语气,还是信息层次,要降低阅读阻力,让人愿意停留。
我的观点依然是:内容和产品,都是作者本人审美、品味、性格的体现。如果内容的结果是品牌,那么这个品牌的气质,就是创作者的气质。
参考阅读:《内容即品牌》
🧵 One More Thing
重新装修了我的 Notion 主页,非常简单。我在 Notion 中并不遵循 P·A·R·A 这套笔记管理方法,因为在 Notion 里我用得最多的是,写日志、写文稿,就这两样不需要复杂的管理。
但是在 flomo 我有使用 P·A·R·A,因为从外部剪藏了几百条有启发的内容,需要好好组织。
现在,我对这两个工具的定位变成了:flomo 是我的外部知识库,Notion 是我个人的创作库,当我在 Notion 的日志里,有满意的想法、观点出现时,我也会剪藏进 flomo 中,因为 flomo 可以每日回顾,这样就可以发挥自己想法、观点的价值。
一切方法理论,还是要因己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