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展信佳!
似乎又拖更了。
前段时间,有老友突然发了一个截图给我,是我自己9年前发的微博:
多说两句:生活细致的人同样不应指责嘲笑粗俗。不过是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什么时候人们可以对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生活方式等均持包容的态度,什么时候这个地方可能就算变好了一点了吧。
是我完全不记得自己曾经说过的话,也是我觉得是我会说的话。
想起上一期( Off-Beat No.7 这个世界从来不是你期待的样子) 里聊到《酒精计划》的时候也说:
电影中马丁对他的学生说:“这个世界从来不是你期待的样子。”而对这种错位和落差的不同应对方式,基本上就是,个人的人生观的体现了吧?
所以你看,人真的还挺一致的。或者,换个说法:人真的,很难有什么改变。不知不觉都在重复自己。
我在高中-大学那段时间,还爱自己写点有的没的东西。后来停下来的主要原因就是觉得自己在不停的重复自己,而且还有一种“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的感觉。这次换了个形式,而且有了这几年的阅历和储备,我想大概能持续一段时间吧~
这期不小心写得太长了, 有的想说的内容,就放到下期吧,沉淀一下后,也许会变得更香。
GitHub - zijie0/HumanSystemOptimization: 健康学习到150岁 - 人体系统调优不完全指南
这是一篇去年底看到的文章,当时刚好处于雄心勃勃给自己定计划的状态。结合去年的体检报告上十多项的“小问题”,想着今年一定要好好调整一下。也琢磨着:体验以后可以给别人多一个样本做为参考。
然而,然而……
第一个“然而”当然就是,根本没有做到好好调整。
《指南》里有一个极简版,是真的很简单,也很常识。
另外在健康生活实践方面,也提供一个极简版的基础列表,供大家参考:
- 保持睡眠时长与质量。
- 不要吸烟。
- 尽可能每天做点运动。
- 减少糖分的摄入。
能做到这四点,就已经可以达到一个还不错的健康状态了。剩下的可以根据各自的身体状况再来做补充调整。
有个很火的效率Youtuber一个 讲执行力的视频 里说过:
他有健康生活的知识,去健身房、吃蛋白质、每天好好吃饭等等,但是:
我并不骄傲的说:我也没有做到。
我个人的问题主要在于饮食和睡眠。
饮食上烧烤火锅串串干锅冒菜都是我日常饮食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年其实有稍微好一点点了,比如夜宵的烧烤明显吃的少了,不过目前也没有感觉到对身体的影响。
睡眠的问题之前其实比较严重的,会报复性熬夜,有一段时间11点加完班回家,12点半上床,然后2点睡7点起,中午可能休息1小时的样子。是真真切切感觉到了脑子经常是昏昏沉沉的。今年稍微好了一点大概是1点前睡,时不时的努力12点睡,明显感觉脑子清爽起来了,脑子里的雾慢慢散开了。
这段时间不知不觉看到的一些类似的:
geekan/HowToLiveLonger: 程序员延寿指南 | A programmer's guide to live longer (github.com)
斯坦福教授 Huberman:如何延长寿命 ama.12 - 知乎
还有一篇介绍某位有钱大佬希望通过研究来提高人类整体寿命的,据说已经做了很久的个人实验,有一些结果啥的,当时看了忘了存,有缘再补上吧,和上面两篇区别不大。
看完会觉得,其实目前流传的一些“常识”基本上都是OK的,只是问题是大多数人确确实实的做不到各方面,比如我真的难以抑制晚睡。
我按照自己的状态,简单的列个清单:
Do:睡够(时间和质量);多运动(力量、有氧、高强度);喝足够的水;保持愉快;
Could try:冷水澡;间歇戒断手机;冥想;
Less Do:糖油盐;坏心情;酒;
Not Do:烟。
额外推荐的书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3)。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指南 。
上面Could try里提的几点其实都和“多巴胺基线水平”有关。
可以参考阅读:
高级掌控:多巴胺动力学 | Beads #40 (beehiiv.com)
时常感觉到低迷,留意一下你的多巴胺基线水平|试行错误81(脑、认知与健康 4 期) | 试行错误 (zhubai.love)
【Huberman Lab】Andrew Huberman:利用多巴胺克服拖延症并优化努力_哔哩哔哩_bilibili
(顺便说一句,搜索相关内容的时候,真切地觉得这个Huberman有点牛,除了专业和播客做得好以外,另一个牛的点是,养活了一大批搬运/切片/短视频/公众号。鼓励看原片: Leverage Dopamine to Overcome Procrastination & Optimize Effort | Huberman Lab Podcast (youtube.com))
回到《指南》里说的,有段我很赞同的理念: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自我暗示,把努力过程本身当作一种“奖励”。我在努力学习,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有趣的,会让我不断变得更强,这样的想法会在过程中激发身体系统释放多巴胺,而多巴胺提升了我们的情绪和动力水平,也会让努力的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变得相对容易克服。专注于这个过程的本身,而不是在过程前进行各种外界刺激(如前面提到的药物),或者在过程后给自己巨大的奖励。
希望飞盘训练也能做到这样:自我的成长本身就是奖励。赢得比赛只是附加而来的结果,不是追求的目标。就像考试不是目标,而是学习成果的验证一样。
这段时间尝试过一点的事情是:冷水澡。除了文中的内容,顺藤摸瓜有以下两篇内容可以参考:
The Science & Use of Cold Exposure for Health & Performance - Huberman Lab
Using Deliberate Cold Exposure for Health and Performance - Huberman Lab
愿意进行尝试的原因之一是之前在做康复训练的时候,也看到过很多关于用冰水浴来促进赛后恢复的内容。
也可能因为我印象里,小时候父亲一直坚持用冷毛巾洗脸?感觉传统里有一点这个“吃苦”的文化?所以接受起来是轻松的。
我是春节的时候开始后尝试,后来时不时的会想起,结束以后是会感觉到一点平静和清爽。至于持续的效果,因为还没有系统的记录,所以暂时无法评价。
另一个自己觉得值得一试的事儿是 冥想 。
这也是一个知道但一直没尝试的东西,但是:
还有研究表明,17 分钟的冥想,能够对大脑中的神经元做重新连接,永久地改善注意力。只要做一次就可以,完全可以尝试一下。
感觉也属于另一个代价很小回报很高的事情。但我属于没有证据就很难去相信的那种人,所以就算看了这个,还找朋友推荐一些内容,日子也过去几个月了,我也并没有真的静下来专门花时间去尝试这个事情。
反而找到了一本书: 新情商 (又是一本被译名耽误的书,台湾译本叫: 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 : 禪修鍛鍊,如何改變身、心、大腦的科學與哲學 )。是一本讲冥想的科学背景的书,也许看完会慢慢进入吧。至少应该,会愿意抽出17分钟来试一试了。
关于冥想,我一直有一个幻觉般的期望,好像冥想是去“修仙”,是一个很重的事情,但是其实只要开始就好,简单的流程可以是:
- 找一个安静的环境
- 调整呼吸
- 集中注意力(在呼吸上)
- 放松并扫描身体(关注自己的感受)
- 观察自己的想法
- 持续一段时间后慢慢完成
在这其中,集中注意力在呼吸和自己身上,以及让思维自由的飘散这两点,是我平时自己偶尔会做的事情。(不就是,发呆吗,我可擅长了。狗头)
最近重新看了一遍《箭术与禅心》,是一本关于从箭术入禅的书,也是我接触以后非常喜欢的一本书。
我一直时不时在射箭(并不厉害),这两年转入传统弓以后,在慢慢尝试按照这本书里的一些理念去射箭,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呼吸、身体、肌肉的感觉、慢慢平静自我,摒除杂念(也不完全是要摒除),而不是目标靶中心的那个红点。整个体验其实和冥想的描述是有点像的。
「你们必须在路上就开始收心。把你的心神集中于练习厅中所发生的事。视若无睹地经过其他一切,彷佛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是重要而且真实的,那就是射箭!」 要能够自然地完成这种无为的行为,心灵需要有一种内在的定力,这种定力就要靠呼吸的专注来达成。这是刻意的练习,而且要刻意到装模作样的程度。吸气与吐气都要极仔细地一再练习。不需很久就会有效果。一个人越是专注于呼吸,外界的刺激就越来越模糊。 充满了心灵的觉察,所以又被称为「当下的真心」。意味心灵与精神存在于一切。 叶子被雪的重量越压越低。突然间雪滑落地上,叶子却一动也不动。就像那叶子,保持在张力的最高点,直到那一击从你身上滑落。 箭就像「竹叶上的雪」一样。
————箭术与禅心
这一段就讲的很清楚,其实是有不少共同的点的。所以,应该就是鼓起劲儿来,尝试起来。
已经太长了,最后分享一个图:
我是在这看到的, 「上坡要努力,下坡要开心」|财务自由实证 #64 。
虽然是讲投资的, 但全篇对我最大的触动是:人要更多的关注自己。
悟空传—今何在
⭐⭐⭐(五星制)
借着黑神话悟空的热度,想起以前特别喜欢的这本书,翻出来重温一遍。然后,我有点,想不起以前为什么那么喜欢了。
就像书里说的:
好像一扇门被打开了,但那扇门里却什么也没有。
也像起床回忆昨晚的梦,却只记得做过,不记得内容。
原来一生一世那么短暂,原来当你发现所爱的,就应该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因为生命随时都会终止,命运是大海,当你能够畅游时,你就要纵情游向你的所爱,因为你不知道狂流什么时候会到来,卷走一切希望与梦想。
我记得里面的玩笑、 记得一些中二的豪言、记得那些梗、记得喜欢看紫霞的紫霞、记得变成妖精的阿瑶、记得“不要死也不要孤独的活着”、记得紫霞那个关于松鼠的梦。然后怎么都想不起来初中的我为什么喜欢,发现有的地方熟悉得像“锄禾日当午”,有的地方却像从没看过一样。
我记得那几年很喜欢今何在,几乎把所有能找到的他的小说都看了一遍。这次想起的时候,好多都不记得了, 甚至有一本没听过的。今何在的书,其实看多了会有一种同质感,但是就像你喜欢吃泡芙,不同口味的泡芙摆在面前,还是会想吃,吃了还是会很快乐一样。所以,应该会翻出来开开心心的看一段时间吧。
刀锋-毛姆
⭐⭐⭐⭐⭐(五星制)
又是一本重看的书,这几个月断断续续看了不少以前看过但是觉得自己忘记了的书。这本的阅读体验,是发现自己之前偶尔日常里会突然想起的情节原来出自这里。
书里对拉里的有个评价, 很像何老师对我的评价:不太爱具体的人,更爱人类。乍一看是一种伟大的爱,可最近会觉得是一种自私的爱。也有另一种说法:不爱具体的人,是为了逃避爱具体的人所对应的责任。
我会觉得,与伟大相比,会更像一种——空旷的爱。
不过再回头说,也可能其实是兼具。比如既想逃脱也想承担,也可能爱人类反而承担了更重的责任,比如背负一些不被人理解的痛苦。
然后还是回到了——孤独。但是又又又可能,人也不会觉得如此。
关于怎么理解这本书叫《刀锋》。除了扉页上的话:
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
是故智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
——《迦托·奥义书》
我还会觉得,自己似乎也总走在“刀锋”上,总喜欢各方的世界,都看着。
说回这本书,毋庸置疑,是值得看的好书。整个看书的过程中,都在思考,到底什么是真的好的生活,或者说,到底有没有真的好的生活。也会由此反思一下自己平日里做的一些决定,比如关于物欲的部分是如何如何,或者精神的部分可以如何如何等等。
另外,毛姆的笔锋也是真的刻薄又可爱,读起来轻松愉快,不知不觉就恋恋不舍了。
箭术与禅心-奥根·赫立格尔
⭐⭐⭐⭐⭐(五星制)
前面也提了,最近又看了一遍这本书。
多年以后,再看这本书。当初是看了梁文道的推荐看的。本身也在玩射箭,说来惭愧,并不是个厉害的人。但虽然刚开始进步快,却很快裹足不前。 在上次看了以后,转入了传统弓的行列,很喜欢它”正射必中“的理念,偶尔会去玩一下。会把射箭当做凝心静气的办法,也能当作看自己心烦程度的指针。 重新看完,确实有很多新的很难描述的感触,重新审视自己是否能做到去探寻一下禅的境界,是很想去尝试的事情。
关于呼吸的的一种很漂亮的比喻:
老师曾经说过,吸气是一种交融与结合,屏住呼吸,让一切顺利运转,而呼气则是通过克服一切局限而达到放松和圆满。
一种传道的精神,师傅送了他一把弓,然后说:
当你用这张弓射箭时,便会感受到师父的精神就在你的身旁。不要让它落入好奇之人手中。当你超越这张弓时,也不要留作纪念束之高阁!毁掉它,除了一堆灰烬,什么都不要留下。”
非常的武侠。有一种,入道的感觉,玄之又玄又引人入胜。有点好奇,希望能慢慢窥探到那种境界,看看到底,是怎样的。
附上总会想起的,前几年很喜欢的一首诗: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疼痛部-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五星制)
这本书,带来一种很难向没有看过的人描述的感觉,感觉心被糊住了。
通篇一层一层的,把那种:”漂泊无依的人,孤身站在一根漂浮在海面的木棍上,周围的空气都像湿透了的毛巾,并且人也被这毛巾变成的触手不断地捂住口鼻掐住喉咙,又仍然要努力活着,并且想慢慢游到岸上去“的感觉。作者把这种感觉用力的,直接的,赤裸的,一把一把的,塞进读者嘴里。
比如说流亡:
我们像弃船求生的老鼠一样逃离了那个国家,跑得到处都是。很多人已在国内奔波许久,东躲西藏,以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以为它只是一场暴雨,而非一场大火。
有一些生活中的小场景,细腻又真实:
“我去机场接你。”她说。“不用了,”我说,“我打车。”但下飞机时,我还是感到一阵失望:她的脸没有出现。所谓外国,就是没人去机场接你的国家,我想。我对自己的敏感感到惊讶:太幼稚了。都没来得及穿上盔甲。
写一夜情,冷静又疏离:
我需要空气。我把公公的笔记本扔到地上,穿上外衣,走出了家门。我沿着善德街走了一段,然后进了一家我偶尔会去喝咖啡的酒吧,名叫失踪情人。我到吧台坐下,点了饮品。人们嗡嗡的说话声和人体发出的热量安稳了我的神经。我需要人的温暖肉体来消除撞击太阳穴的疼痛,就像熄灭香烟一样。我身边坐着一个男人。我们聊了几句,喝了几杯,看了几眼,身子相互蹭了蹭:我们要来一次涉及体液混合的小小互惠交易。交易圆满成功:我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自我羞辱的安慰。疼痛消失了。
关于伤痕的金句:
时间不会治愈伤痕;时间制造伤痕。
作者的语言在第一部分以后,每一部分都越来越浓厚,缠绕。把那种空洞、隐约的不安,一点点撕碎(或者说本来就是碎片),又捡起来,默默不语的捧给人看,然后又漠然洒回地上。
“不过,我怎么会在自己的城市里走丢呢?” “要是萨格勒布已经不再是你的城市了呢?”
说自己的简历也不忘顺便刺一刀:
我本人的简历像我的公寓一样空荡荡,我不知道是有人趁我不注意搬走了家具,还是一贯如此。
那种绝望:
我手中的遥控器还能用,但我的内部控制装置已经没电了:不管按多少下,我都动不起来。
这本书的调调实在太浓了。 随时都有一种被深深的带到作者的沼泽里的感觉。越陷越深。一会儿陪作者觉得疏离,一会儿陪作者强作镇定努力抓住生活的方向盘,一会儿又被绝望攥住。
看着非常的难受,又忍不住看下去。 有好多超棒的比喻,我也有好多想要说两句,写了又删的话语。 并不能做到真的感同身受,但是却深切地感觉到她的感觉。 对于阅读来说,是很棒的体验,非常推荐。
Mystline - Nujabes/Fat Jon
本来是想找 Luv(sic)的,点进混沌武士的歌单,就着工作听下去,却生生被这首音乐扯出来。
说扯出来其实不太贴切,更像是不知不觉被它用丝线缠上了,等惊觉的时候,已经密密麻麻缠满全身,无法挣脱,只能放下工作任由它带我去飘荡一下。
想起前不久在大理吃了菌子以后,晚上做了两个飘逸的梦,是那种日常中又有点离奇的梦,和这首歌的感觉有点搭。
第一个梦是梦到小时候住的地方,还是在我自己的房间,当我走进房间的时候,感觉到地在摇,上下大幅度的晃动。有点像踩在悬空的木板上的那种上下摇。我深感奇怪地抬头,看见墙跟楼顶的楼板中间有个很大的裂缝,整个那一层已经脱了,我赶紧往回跑,就在往回走的时候,我站的那一层就塌了。我赶紧一跳,跳到门口的走廊上,在那儿扒了一会儿,然后喊我爸妈,一起走下去,发现。那一层都塌下去了,变成一个斜面。站在花园里看, 邻居里都这样,三三两两大家惊魂未定得说着:是啊,是啊,感是房屋寿寿命到了。
这是第一个莫名其妙的梦。
在第二个梦中,我被征召加入了一个团队,我们将前往一所学校进行表演。团队中有几个我非常尊重的人物,包括一位我记不清是刘谦还是其他知名演员的人,还有许子东,以及一两位女性成员。其中一位男性成员,坐着轮椅,我还负责推着他(史铁生?)。
我们排练了两次节目。在第一次排练中,我参与了两个小剧本的演出,但具体内容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我记得在第二次排练,排练着排练着就变成实际表演了,我开始感到有些怯场,但最终还是鼓起勇气走上了舞台。表演中有一些即兴的部分,但整体表现还算不错。我记得最后还有一个双关的小对话,类似于:”别人本来问我:你要去哪里?我说,我要去追寻我的人生。“之类的。
想起我以前在床头有个笔记本,有梦的醒来,会尽量保持睡醒的姿势,把本子摸过来,脑子里再组织一遍,然后努力记下来。当时好像记录过不少有意思的梦,那会儿总会觉得,希望可以把梦中的场景画出来,可是自己没有这个能力,现在有了AI,一切就变得简单起来了。
说远了,这首歌,总给我一种,丝丝绵绵的感觉。虽然是《混沌武士》的配乐,我反而会更多的想起《恋如雨止》《言叶之庭》。
《混沌武士》
《恋如雨止》
《言叶之庭》
推荐一个安静的角落,放缓生活的节奏,听一听。
RAIN - 竹原ピストル
网易日推越来越棒了,时不时的出现会把我拽着脱离日常的歌。
很喜欢歌里最后几句话(大意):
伞再大似乎都不够,
永远有一边肩膀会被淋湿。
而我无能为力。
而我无能为力。
而我无能为力。
真的有好多好多无能为力的事情啊。感觉日语环境里经常能捕捉到这种很细微的小感觉,会觉得:“哇,原来大家都一样欸”。
很喜欢歌手在MV里闭着眼睛唱歌到睁开眼的样子,一点点探索着又逐渐的坚定,有点“虽然,但是,我仍然要”的感觉。
第一次听这个歌手的歌应该是看日剧 《by players》时的片尾,每次都认真的看完。
看着那几个老男人走来,散漫的半坐半躺,吃东西闲聊,画面摇到一边,一个胡子拉碴的大叔深情的声嘶力竭的坐在一边边弹边唱“不爱拔牙”(forever young)。喜欢这个状态,志同道合的几个朋友,分散出去又能聚到一起,带着各自的经历凑在一起,不自觉地就能感觉到一股能量围绕在那里。
喜欢的电视剧、喜欢的演员、喜欢的歌。凑到一起真的,会构成非常美好的体验。
碎语
没更新的这段时间,休假又去了一次日本,又看了一次近景魔术现场表演,但这次体验很普通。好的部分是,确认上次看的,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天花板水平的现场表演了,具体可以参见这期: Off-Beat No.6 魔术是对生命肆无忌惮的热爱与激情,详细讲了上次的表演体验。坏的部分是,整个这次日本行,开心的部分没有那么多(和上次相比)。以后有机会再慢慢说吧。
另外就是最近第一次出差去了沈阳。去年年底在哈尔滨街头走了走,今年在沈阳街头走了走。东北的地域气质在我心中的刻板印象是越来越重了。希望有机会能慢慢的多走走多感受下吧,看能不能多找到一点好印象~
图为沈阳铁路局附近一个路口,周三下午3:00
最近出去打了一次比赛,38-40度的报告温度,火爆太阳下的两天7场,极少的队伍人数,不强且互相不熟的队伍,安全完赛,但是不意外的没有什么好成绩。我是会经常怀疑自己的人,需要很多的反馈,正反馈获得动力,负反馈进行修正。所以真的很需要自己情绪稳定。
多多少少也是因为这个,所以帮着别人一起另外建了一个队伍,参与度不高,主要是为了观察。想近距离看看不同的人是如何coaching一个队伍的。风格、思路、处理一些问题的办法。希望能缓解一点自己的内耗。
但目前感觉用处不大?
做这期newsletter的时候,打开一个作文字图的网站: Retro Card
弹出的默认界面非常的像冥冥之中有谁在对我说话,有一种,天启感:
最近工作上最近陷入了以前那种可怕的忙碌的状态,但是因为忙碌的是技术工作(而不是前段时间比较恼火的一些杂七杂八的内容),反而有一种踏踏实实的感觉,看见成果一点点显像,是有获得感的。每天的忙碌是有在往前进的感觉,会比每天就是协调、处理、到处堵漏洞要好得多。
马克思大概讲过,离生产成果越近的生产者越幸福。大概就是这样?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了类似观点。他谈到了劳动的本质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感受。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如果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那么他们会更加幸福。这是因为,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是他们劳动行为的直接体现,也是他们劳动价值的实现。——腾讯元宝
时不时就会想起那两本关于禅和摩托车和工作的书:《禅与摩托车维修技术》《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时不时就又会想要逃离。
我有时候一边翻别人的newsletter、和一些工具、办法类的网站,一边在想:关注效率、认真固定的写newsletter的人会不会有一点点不知不觉陷入一种慢慢给自己上紧了发条然后使劲push自己的状态呢?
有时候会有一种,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的感觉。
希望自己能经常警醒,避免这种情况吧。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你的时间。
订阅地址: https:// offbeat.zhubai.love /
如果觉得这封newsletter有那么一点点意思,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我也不知道有什么意义,所以也没关系,都可以。)
如果有什么想聊的,想和我讨论的, 可以直接回复这封邮件,
或发送到邮箱:[email protected]
或通过微信 offbeat00 联系我
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