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展信佳!

我发现我上一封信,完全忘记推荐书了。并不是没看哦,就是单纯的忘了还有这个板块(吐舌)。

最近一两个月的闲暇时光几乎没有用来看书,不知不觉刷了很多电影讲解的视频以及在玩FC2024(对不起,偶尔沉迷),感觉是在逃离日常。

想起曾今玩FIFA的时候,是我非常容易愤怒的时候,仅次于刚开车那段时间的路怒。我对会影响自己的,不按预期走的事物,会很容易感到愤怒。投入,就容易生气,所以时不时的,会选择不那么认真,希望自己的情绪能在可控的范围内。可是玩游戏又能很明显的感觉到,认真和不认真,投入的程度对于结果的直接影响。这点在体育竞技里其实也是一样的,大概这也是成长,慢慢学习怎么控制自己的投入程度?

最近一次比赛,背着包袱打,表面平静但是无法足够投入,很多失误。下来对自己表现很不满意。只能说,修炼是一辈子的事儿。

也挺好,不是吗~


《酒精计划》跳舞片段——bilibili

非常非常喜欢的一段表演,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看的视频,看着就很惬意,自由自在、快乐肆意,很羡慕这种状态,有一种对日常的逃离的感觉。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这个电影本身也很棒,非常推荐~

历史老师和他的三个老师朋友发现喝酒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甚至生活幸福指数,但学校因学生酗酒而禁酒,所以他们偷偷做了一个对于酒精含量对于人们影响的研究,起初尝试0.5%酒精含量上课,效果显著,后来他们控制不住自己喝酒的欲望,体育老师被开除后不久坠河身亡,历史老师也和妻子离婚,无奈最终他们放弃了这项研究,开始关注自己的家庭,最终挽回了心爱的人也送走了一批爱喝酒的学生。

电影中马丁对他的学生说:“这个世界从来不是你期待的样子。”而对这种错位和落差的不同应对方式,基本上就是,个人的人生观的体现了吧?

这段跳舞的视频的BGM 《what a life》的歌词很棒,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礼赞,不是逃离,而是追寻。

what a life , what a night,

what a beautiful ,beautiful ride,

Don't know where I'm in five

But I'm young and alive.

f**k what they are saying

What a life.

想起喜欢的另一首歌: 邦乔维《It's My Life》。第一次听大概是初中的时候,杂志配套的光盘里看的MV。MV里年轻小哥从显像管显示器前,接女友电话,然后拿着垃圾冲出门一路狂奔到现场的画面可能至少看了20遍。以至于虽然没有认真看过这首歌的歌词,在十几年后的某一天,异国他乡的酒吧里,也自然而然的随着人群从头唱到尾了。

当时是和一群同为异乡外国人的飞盘朋友(中国、日本、美国、新西兰),在莫斯科的一家小酒吧里,本来只是一个普通的酒局,结果不知道为什么,那天酒吧里气氛很high,大家都站着在唱在跳。我站在一边边喝边听,直到两声重重地鼓响起,我一愣,又两声鼓起:

“This ain't a song for the broken-hearted ”

整个酒吧的人突然就沸腾起来了,都站起来蹦着,唱着。记得有个一起玩的朋友,指着我,大声喊着什么,我才发现我也在人群中一起唱着。哥们过来搂着我,把我们几个人聚起来,开开心心地蹦哒完……想起来,大概就是因为这个体验,和前面《酒精计划》那个状态很像吧。不止是逃离,还有释放。

而那,是2016年,9年前,那会儿的朋友们几乎都没有联系了,偶尔回忆起,很开心,却恍如隔世。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重说中国近代史-张鸣

⭐⭐⭐(五星制)

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满脑子不停的闪现着问号。比较集中的问号在于:真的不用举一点论据来证明书中各种论断和说法吗? 在很多疑惑的地方,看了一些微信读书里画线的评论以及豆瓣的评论——算了 我还是不说话了。 很少在书的评论里能看到那么多针锋相对的充满气场的攻伐。不过,这样说起来,这本书也因为这些评论变得值得看一下。

书里确实有一些我觉得有趣又不错的观点,以及喜欢“金句”。但是我看书不是为了寻找自我认同的呀。

你现在成功了,人家才会重视你的过去。如果你现在什么也不是,那么你的过去就是一堆垃圾。

只要民族主义起来了,道德口号起来了,你不跟着走就是卖国贼。

中国人对于宗教没有特别的信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虔诚,很多人信教都是有功利心的。任何一种神灵体系在中国人看来可能都是他处理世俗问题的助力,可以来帮他忙的。你灵,我就信你;你不灵,我就去拜其他的神。多信一个神或少信一个神,对他们来说是无所谓的。在中国人眼里,各种神灵或者宗教信仰体系的区别和边界向来是不清楚的,他们也不愿意分清楚,他们所在乎的,只是这些神灵是不是够厉害,是不是有真本事。正因为有着这样一种实用理性的心理,他们对外来宗教的排斥性也是不强的。

这些都很典型。

其实整本书有点像冯唐的《三十六大》,有一种酒桌上四五十岁的成功叔叔给你讲道理的即视感。

翻豆瓣的时候,有个 评论 写得很有意思,摘录一段供大家参考:

首先,此书轻浮油滑,立论轻率。说洪秀全“通过正规渠道上不去,那就走邪路,只要能出名就行”,这真是洪秀全的想法,还是张鸣的“夫子自道”?“农民失地和失业不是一回事……只要还有别的赚钱的行当,而且可能比种地挣得多,那么农民肯定会去干的。”(《重说中国近代史》第219-220页)张鸣对被权力损害的农民没有丝毫同情心,还用上了晋惠帝“何不食肉糜”的神逻辑,骂同情农民的的学者“一根筋”,可叹!

下次自己选书擦亮双眼。 给3分是因为,确实给了不同的视角看问题,以及,豆瓣里的评论实在是太值得看了。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

⭐⭐⭐⭐(五星制)

看这本其实主要是因为,看前面那本《重说中国近代史》的时候,不断地冒出很多疑惑,会觉得:说的啥啊,我要看看更被认可的说法是什么。于是找来这个看。

三级打分对于这种书来说真的还挺难的。我会觉得7.5分的样子。对比前面那本,会觉得:嗯,好多了。毕竟在说观点的同时,会把自己观点的依据和来源讲出来。 我觉得本书对于清末民初的事件是清晰的梳理,中肯且踏实,值得看看~

有个问题就是,这本虽然道理观点讲得更清楚了,但是确实是几十年前的作品,存在一些史料和观点不如最近的清晰,以及总觉得有点站位的问题。所以可能,还需要再找一本看?

想起之前看的《叫魂》和《天朝的崩溃》甚至包括《万历十五年》,也许可以翻出来重新快速过一下?一直觉得这种类型的书,对照起来看,会比较有意思。

作者对于近代最痛苦的变化,总有一种,觉得我们本可以避免,并且有更好的发展的遗憾和惋惜:

我们也说过,我们本可以转祸为福,只要我们大胆地接受西洋近代文化,以我们的人力物力,倘若接受了科学机械和民族精神,我们可以与别国并驾齐驱,在国际生活之中,取得极光荣的地位。

对于中国历史,作者有这样的史观,很是赞同:

中国历史还有一个循环套。每朝的开国君主及元勋大部分起自民间,自奉极薄,心目中的奢侈标准是很低的,而且比较能体恤民间的疾苦,办事亦比较认真,这是内政昌明吏治澄清的时代。后来慢慢地统治阶级的欲望提高,奢侈标准随之提高,因此官吏的贪污亦大大地长进。

对了,这本书有另外一个“毛病”是:截止的很突然,而原因是:历史追上了作者的生活。本书成书于1938年,而作者那会儿才40多岁。。。哈哈哈哈

作者即便不算是完全的近代史的亲历者,至少也亲历了一部分。同时他自己的经历也颇具代表性:幼年读私塾,少年学英文,青年留美欧,归国做学问。蒋廷黻先生本人即受中西两方面的影响,很理解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变化。同时,在他收集近代史资料为著书作准备的时候,许多历史人物还健在、资料还存在,蒋先生利用自己的身份,有机会取得不少珍贵的第一手史料。比如,为了掌握李鸿章1896年至1900年期间从事外交活动的史料,他走访了许多李鸿章的旧部,或助手,或秘书,一有机会就把话题引到资料的搜集上。因为材料丰富,提供材料的又是熟友故交,蒋先生讲述起来,便少了些隔板猜物的空洞,多了些感同身受的真切。

是值得推荐读一读的好书~

太白金星有点烦-马伯庸

⭐⭐⭐⭐(五星制)

看小说真的比看社科轻松太多了。看完前面两本以后,想找一个书调剂一下,找了亲王的几本书买来看。然后一口气看完了,中间有的时候是有点看不下去,觉得流于形式和轻浮,但是稍微熬一下也就过了。总的来说是很舒服的~

有很多很具体的讽刺,打工人们都会会心一笑。然后我会反过来想:“又如何呢?”。所以也没有那么开心。

其实单纯干活啊,真不累。累的是,咱们一半脑子都用在提防自己人上了。

只有不主动做事,才不会沾染因果啊!

真的,打工人热泪盈眶。

巴别塔-匡灵秀

⭐⭐⭐(五星制)

属于看完不知道应该怎么评价的科幻小说。设定上有很多别的书的影子,尤其是《哈利波特》。

但是很喜欢这种,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的讨论。会想起《你一生的故事》,比起来更推荐那本书一点。

这本书里的一些设定,刚好也是近代史的涵盖时段,所以会有一些有趣的印证,比如:

清朝皇帝颁布诏令,教外国人学汉语者可能被处死之后,事情就有点难办了。

在《重说中国近代史》里看到:那会儿在广州也有人冒险去教外国人中文,会随身带一只鞋子,意思是,我是来买鞋的 不是来教书的。说到底,在中国这些政策的执行,真的在下面执行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变数的。

另外就是,书里说:

他受够了委婉的说辞,他再也不能、也不愿相信,像斯特林·琼斯、洛弗尔教授和贝利斯先生那样的聪明人真的相信他们口中那些蹩脚的借口。只有他们那样的人才能用灵巧的辞藻、雄辩的反驳和错综复杂的哲学推理为剥削其他人民和国家的行径辩护。只有他们那样的人才会觉得这问题仍然可以讨论。“你知道的。”

会回想起在工作/生活/飞盘中,遇到的一些人,瞪着眼睛看着你,一脸真诚的说的话或者做的保证。看着他们嘴一张一合的时候,我经常走神:“这些人脑子里真的真的真的是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想的吗?他们是真的像他们所声称的那样相信的吗?他们说那些话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点点内心的犹疑呢?”真的,太好奇了,甚至有时候好奇会大于愤怒。通常,最后看到这些人做出的事儿或者选择以后,会归因于:有的人就是自私且又蠢又坏而已。

最后是,书里也有些喜欢的短句。总的来说,感觉作者属于那种年轻又想得多的人,就会有一种,想要被认同的需求。

听别人说话,试着超越你自身的偏见,去体会他们想要诉说的内容。你向世界展示自己,同时希望别人能够理解你。

但是我始终觉得,没有人能够真的真的真的理解你。所以总会有孤独,所以有很多事情只能自己面对。当这种时候出现的时候,有人虽然不理解,但是陪伴着你,就很棒很棒。想起曾经某本书还是某个采访里看到的一位母亲说的话,大意:“我不懂他说的那一切,他的诉求他的思想他的愤怒。我只知道他是我的儿子,而他现在需要我。”


If I ain't got you——平井 大

很喜欢这首老歌的这个版本。有很sexy的声线,舒服的咬字,温柔的腔调。很喜欢。

顺着去听了一下别的歌,很多都喜欢诶,适合放松的时候顺着一首首听下去,或者和喜欢的人开车去郊外的路上,随意的放下去,春风拂面,是适合夏天听的歌。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life hack——Vaundy

又是一首日文jazz(对吧?)。好喜欢这种调调的歌,轻松,愉悦,像阳光洒下草地上烂漫的样子。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有点像校园里小男孩无忧无虑的青春样子,像宝矿力水特的青春广告,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像虎杖悠仁那无忧无虑且没心没肺的笑,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像不管自己作业做完没有的小屁孩在院子里追逐,像坐在大学校园双杠上晃着腿打望女生的少年,像一切都清澈美好的样子。

说起来,感觉这首歌也有点像 《咒术回战》的片尾曲,也一并推荐一下~


碎语

前段时间成都天气很好,有天早上去上班,坐在车里,后座靠窗,头靠在门边,树影斑驳,阳光闪烁。八点的太阳还是明媚而明媚的,沿河边的路行进,跳跃的阳光并不会刺痛眼睛,感觉仿佛将要放映看不清的闪回。

耳机里播着随机的歌曲,看着窗外,思绪如烟雾聚在一起又轻轻飘散。放空、切换,不知道想了什么,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

大好的天气,有人晨练、有人遛狗、有人步履匆匆有人晃晃悠悠。他们都知道自己要去到哪里吗?他们都有自己想去的地方吗?他们都将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吗?

想到待会儿将要去工作,觉得格格不入的割裂。即将从阳光草坪上蹲进内部带刺的小黑方格。阴暗、潮湿、冷酷、散发着腐朽的霉味。

虽然还没几期,但是每次拖的时间线都挺长,我已经发现我有时候会忍不住想推荐的东西已经推荐过了。按照我的习惯,可能会每次去重新检索一次。但是,也有朋友建议我在每篇文章加上免责就好,类似:“如果你再次阅读这段文字,那我可能是忘记自己已经分享过,但同时也说明我真的非常喜欢它。”

非常合理,喜欢的东西,就是会忍不住一而再再而三的向人推荐呀~

前几天突然发现:居然有陌生人订阅了!开心!

谢谢这几位陌生朋友,有一种,“被看见”的喜悦。

最近也时不时的在想,是不是可以做点小小的宣传了,或者怎么扩散一下。还没想好,会担心随之而来带来的压力。以及到底应该怎么做、怎么拆分,感觉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自己没有想好,就先懒散的不动吧。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你的时间。

订阅地址: https://offbeat.zhubai.love/

如果觉得这封newsletter有那么一点点意思,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我也不知道有什么意义,所以也没关系,都可以。)

如果有什么想聊的,想和我讨论的, 可以直接回复这封邮件,

或发送到邮箱:[email protected]

或通过微信 offbeat00 联系我

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