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展信佳!
TL;DR
::先说个顶重要的事儿:::
因为从2025 年 3 月 1 日起,“竹白”停止服务,所以我这也需要搬家了。
邮件订阅转移到 Quaily 平台,点 这里 订阅。如果你是从微信看到这里,可能会在Quaily平台订阅的时候遇到困难,麻烦你换成系统的浏览器后再点订阅,非常感谢。
因为以后可能没有微信推送了,所以麻烦选择上面或者下面的方式继续听我唠叨。(对不起,微信公众号因为别的原因还没弄好)
小红书可以关注这里: Off-Beat(418266466)(暂时还没有内容,之后会慢慢更新上去,形式上会有一点不一样)。
另外,还是可以发邮件到:[email protected] ,联系到我。
具体的事儿详见这次的推送。
那么,再来一次:
您好,
展信佳!
多多少少觉得,上次拖太久了,其实憋了很多话想说。开始写以后,发现自己真的是个话痨,总需要不停的提醒自己,少说点少说点;以及,简洁简洁简洁;以及,多改几遍把没必要的东西统统删掉……然后,才能最终呈现出一篇,自己不觉得过于啰嗦的东西。
以上开场白,写于2024年的年底。转眼又拖了两个月,上面的话像过去的自己射出的箭,精准的击中现在的自己。
然后,当我再一次打开又准备关掉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个推送:关于竹白的下线通知
哭笑不得。
上 竹白百科 看了看,一片都是搬迁通知,有点想说,“哀号遍野”,又觉得不准确,觉得有一种莫名的好笑,对我自己来说,仿佛49年入国军的故事。
说归说,想归想,事儿还是得赶紧做,于是这才“架起势”来,开始抓紧时间找迁移方案。摸摸索索,东找找西望望之中,发现有人订阅了感恩却哭笑不得
翻了一圈,目前决定newsletter本部换到了Quail,我还不确定它能不能直接将邮件订阅直接迁移过来,所以建议看到的各位进去重新点一下订阅。
https://quaily.com/off-beat
如果之前是微信订阅的话,竹白停服以后就再也收不到和找不见我了,所以只能麻烦您在上面订阅,或者,换到小红书 同名账号 Off-Beat(418266466) 看看吧,虽然暂时还没有内容,但是之后会慢慢更新上去,形式上会有一点点不一样啦~
另外是,其实是准备趁机把微信公众号弄好的, 然后发现,自己的个人号额度,已经用掉了,绑在了之前的飞盘的账号上。只有等我处理好了,再说吧~
最后是,我本打算把写稿的地方(Craft)我也设置了一个发布的目录页,里面有之前所有的存档,但是可能国内访问没有那么稳定,以及打算自己搭一个独立博客站。
但是,如果你看了我几期,应该也会发现,我是个虽然爱折腾,却也因为太爱折腾也没太多时间的人,所以以上很多可能都只是计划~
最后的最后, 您依旧随时可以通过邮件联系到我:[email protected]
当然,如果你没有看到,或者觉得太麻烦放弃了,那就把这次当作缘分已尽吧,我想,这也没关系。
我想,每段旅程都有尽头,山高水长,有缘再见~
每一个尽头都是起点,就把这当作我第二年newsletter的开端吧~
算不上总结的年度总结——恰如其分、点到为止
1.
又是应该做年度总结的时间段。又是拖延最严重的时间段。每到这段时间,就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年度总结以及年度总结的工具,今年没有看到特别想要推荐的新的工具。
推荐一个年度总结利器 | 参考答案Answers 里推荐了40个问题,去年在 Off-Beat No.4 长风破浪会有时,病树前头万木春。 里也介绍过,当时洋洋洒洒写了好多有的没的,我惊讶于当时我居然认真思考过这40个问题,而今年的我,甚至没有把40个问题的每一个问题读完。确确实实的,没有太多想要说的东西。等我静下来,也许会好一点。
去年还说:
希望明年,再次回答这40个问题的我,有变得让自己多满意一些。
好像,并没有?
翻看去年的flomo笔记,10月的时候记录过7个问题:
七个改变我人生的问题 - 佚名
1、如果我把今天重复过 100 次,我的生活会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2、如果有人观察我一周的行为,他们会说我的优先事项是什么呢?
3、如果我是我人生电影中的主角,观众现在会大叫着要我做什么?
4、我生命中的船锚是什么?
5、我是否让过多的信息阻碍了更多的行动?
6、什么谎言我对自己重复了很多次,以至于感觉它就像真理?
7、如果我知道我将在 10 年后死去,我今天会做什么?
可能会是更简化的一个反思的版本,
没有答案。
但是至少这七个问题我读完了,然后第一反应是萨特的——他人即地狱。感觉这些问题虽然提供了一种,外部视角,却也太当回事儿了?
转念一想,也许也只是一种思维方式, 帮助自己跳出去思考一下,如何行动?人有时候总是凭着惯性走,切换一下也许确实是个办法。
想起这个短片:人类的本质就是「重复」?获奖动画短片《LOOP》_哔哩哔哩_bilibili
以及,不是很相关,但是突然想到的:类似楚门的世界的游戏:2万人类同时参加的死亡真人秀!居民被圈养在玻璃城市中?24小时提供隐私直播给全球的人看!【美国阿卡迪亚】American Arcadia_剧情
2.
三十八岁了,不能再指望依靠某一首歌、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改变人生,否则就是荒唐可笑。不,一切都变得平和安定了,生活的背景音乐已然切换成友好亲昵的轻声哼唱,令人舒适满足,再也没有刺激的起起落落,也很难交到新的朋友,维持至今的大都是五年、十年、二十年前结识的老朋友,他们不会再幻想一夜暴富,也不太可能瞬间破产,只求多享受几年健健康康的日子。一切都卡在不上不下的中间位置:中产阶级、人到中年,连开心都是恰如其分、点到为止的。
—— 一天 ,大卫·尼克斯
我不知道触动我的到底是这段话里那种平稳的沉寂感,还是开头的三十八岁,还是那句:恰如其分、点到为止。
我常说,记忆里的几个年龄节点。陶喆的《22》那首歌,从不到22听到过了22。然后可能是30岁,因为读书的时候觉得30岁可老了。
不知不觉就超过这个年纪了,似乎慢慢变得平稳。就像这段话说的,一切变得温和,也不是死水,就是平和安定恰如其分点到为止。如果还有别的追求,未免也,太不知足了。
3.
是这样吗?
最近在听成庆的《人生解忧:佛学入门40讲》在 06. 从“苦”走向“佛系”与“躺平” - 看理想 中,他说:
在佛学的视野里,解决人生之苦的核心,其实在于“执着”,而“执着”本身,是要跳脱“非此即彼”的二元逻辑。比如说,我想要完成一幅画作,我当然是有目标指向的,但是如果我赋予这幅作品以更多的要求,比如“我一定要画出惊世之作”,或者是“我要画出能售出高价的作品”,那么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会时刻去拿这个标准来反观这幅画作,但凡有一点失误和瑕疵,都会让我感觉无法实现预定的自我要求,于是烦恼升起,焦躁不安,甚至最后干脆扔下画笔,草草结束。
如果以佛学的逻辑而言,当创作这幅作品时,只需要按照创作者当下的状态和条件去努力完成,虽然努力,但却并不需要去刻意要求作品达成某个自己设想的目标,只是在每一分、每一秒都认真地投入,最后这幅作品自然会完成,而它最终是否会打动人、是否会售出高价,则应该是它未来应该自然呈现出来的结果,而与我现在的设想无关。此时的“我”少了一些执着,收获的却是创作过程中的自由与快乐。
摘录这段大概是因为,总觉得还是有所求,所以没那么温和。在有所求中,又执着有烦躁,看到这段的时候觉得很贴,所以算是个提醒,勿忘初心。
4.
我自己的话,也是从2019年开始,每年会比较自动的出现一个类似年度诗词的东西。就是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一句诗词会在脑子里翻来覆去的徘徊,仿佛是恶魔低语。有的当时可能不知道是为什么,有的知道。
2019是:云在青天水在瓶。
2020是: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2021是:在大街上颓然倒下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2022是: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我)能做的只有小声说话。
而过去的2023年,则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病树前头万木春。
每一年的那一句话/诗词,都有很个人的来历和含义。
2024年结束的时候,脑子里其实是空的。
翻看去年随手记的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两句喜欢的,其中一句是: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想了想,品了品,起身倒了杯酒喝掉,回到电脑前,还是喜欢下面这句,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祝君好,也祝自己好。
5.
整理的时候才发现,今年居然看了21本书。但是特别喜欢的好像没有很多。不过翻着记录,还是有几本喜欢的,蹦蹦跳跳的,从回忆里跑到眼前来了,因为大多数都在当时的newsletter里评价过啦,我这里就不多赘述啦。有兴趣的可以翻翻我前面的话(还在迁移中所以暂时没做链接)。
但是真的要排名的话,感觉好困难,我不严谨的说一下个人观点吧:
喜欢,但不够:
《食南之徒》《长安的荔枝》《太白金星有点烦》
连着看了四本亲王的小说,这三本是真的,一口气读完,扎实又好看。相比起来,《龙与地下铁》,什么玩意儿(对不起)。
但是放到这里怎么说呢, 不是他们太好,是其他的都没有那么能打。
重看,就不排名了:
《情人》、《箭术与禅心》、《沉默的大多数》这些都是挺喜欢的,但是毕竟以前看过,再看的心境和状态也不太一样,拿来排名好像没有那么公平~
《情人》
书里,那种氤氲,雾蒙蒙,似有似无,萦萦绕绕的气氛真的很舒服,非常喜欢这种絮絮叨叨、缓慢流长的语言,克制又暗流涌动。
《箭术与禅心》
我感觉我在不同的阶段、时期、地方都说过很多次喜欢了,但是再看依然有新的启发。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认真的记下“正射必中”,希望自己能走在正确的路上。这次看更多的是方法:
「你们必须在路上就开始收心。把你的心神集中于练习厅中所发生的事。视若无睹地经过其他一切,彷佛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是重要而且真实的,那就是射箭!」 要能够自然地完成这种无为的行为,心灵需要有一种内在的定力,这种定力就要靠呼吸的专注来达成。这是刻意的练习,而且要刻意到装模作样的程度。吸气与吐气都要极仔细地一再练习。不需很久就会有效果。一个人越是专注于呼吸,外界的刺激就越来越模糊。 充满了心灵的觉察,所以又被称为「当下的真心」。意味心灵与精神存在于一切。 叶子被雪的重量越压越低。突然间雪滑落地上,叶子却一动也不动。就像那叶子,保持在张力的最高点,直到那一击从你身上滑落。 箭就像「竹叶上的雪」一样。
《沉默的大多数》
看完毛姆又重看王小波这本,想起读大学的时候看这本书的自己。怎么说呢,会觉得我也真的没怎么变过,以及其实语言习惯也确实受他们(还包括其他嘴欠的)影响不少。这次再看会真的觉得,好的东西,就是会跨越时代的通用,换个角度,也会觉得确实没有多大进步。
但我就不信他不知道自己是在胡闹。由此就得到一个结论:一切人间的荒唐事,整个社会的环境虽是一个原因,但不主要。主要的是:那个闹事的人是在借酒撒疯。这就是说,他明知道自己在胡闹,但还要闹下去,主要是因为胡闹很开心。
——肚子里的战争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实际上,就是唱高调的人见了一根稻草被冲走,也不会跳下水,但不妨碍他继续这么说下去。事实上,有些崇高是人所共知的虚伪,这种东西比堕落还要坏。
——关于崇高
历史总重现,文章总通用。真的是:
常看常新常唏嘘
多闻多思多呵呵
第三名:《精力管理》
不回顾的话,完全忘记自己年初的时候看过这么一本书了,而且当时还觉得很棒。
里面有很多方法的东西、心法的东西都值得学习。(但是我没有学习进去)以及,老生常谈的:认识你自己:
“我们只有满怀震惊地看到真实的自己,”精神学家爱德华·惠特蒙写道,“而不是看到我们希望或想象中的自己,才算迈向个人生活现实的第一步。”
也许应该抽空再快速读一遍并付出一些行动。实在觉得太长不看的,可以瞧一眼这个总结得不错的思维导图:《精力管理》思维导图整理 - 简书
第二名:《身后无遗物》
本来很担心这本书和另外一本乍看之下有点像的书一样(《树木希林 人生遗言一百二十则》),会很无聊不好看的,没想到,非常不错。
她用温和又有点俏皮的语言,记录着面对老病死的各种现实,非常坦然,像躺在地上翻着肚皮伸懒腰那种坦然。
确实像一个智慧的老人在娓娓道来自己的生活,而且有很多可爱的小心思,读来时常忍俊不禁。
非常非常的对自己诚实的记录着,看着看着,会觉得自己跟着作者在变得透亮,有被净化。
谁都能一眼看出,他在走一个长长的下坡。以此为界,喜欢了一辈子的威士忌他不再喝了。夫对威士忌非常挑剔,只喝苏格兰艾莱岛出的一种名字像咒语的单麦威士忌。去年春天,我们打算在伦敦之后专程去一趟艾莱岛,看看他念叨了多年的威士忌酿酒厂。当我们终于到了那里时,他不再喝酒了。
——希望死后无遗物
一边看一边觉得,感谢作者展示出来这种平时自己很难见到的状态,死亡不是一个开关,死亡是个过程,是个凋零,是逐步的发生着的生活本身。作者一点一点的解剖自己的心给大家看,坦率真实,真的很可爱~
也许因为在我的生活里,那种必须保留不可扔的东西,已经没有了。
——想扔
关于死亡:
“死,其实就那么回事。让我难过的是,平日里,我看见落日那么美,看见云那么壮观,狗那么可爱,都不能跟人说了。
——恋恋难舍
睿智的自我的小老太太:
能坚持“我就是我”的人,也能理解“他人是他人”。懂得了“他人是他人”,就能恋爱,能和邻居、亲戚、职场同事打交道
——人生咨询的回答
以及,我还是喜欢这个译名:《暮色渐至》
想了想,回味着,几乎要把评分调到5分,哈哈哈~
第一名:《疼痛部》
容我直接引用我在Off-Beat No.8 里说的:
这本书,带来一种很难向没有看过的人描述的感觉,感觉心被糊住了。
通篇一层一层的,把那种:”漂泊无依的人,孤身站在一根漂浮在海面的木棍上,周围的空气都像湿透了的毛巾,并且人也被这毛巾变成的触手不断地捂住口鼻掐住喉咙,又仍然要努力活着,并且想慢慢游到岸上去“的感觉。作者把这种感觉用力的,直接的,赤裸的,一把一把的,塞进读者嘴里。
这本书的调调实在太浓了。 随时都有一种被深深的带到作者的沼泽里的感觉。越陷越深。一会儿陪作者觉得疏离,一会儿陪作者强作镇定努力抓住生活的方向盘,一会儿又被绝望攥住。
看着非常的难受,又忍不住看下去。 有好多超棒的比喻,我也有好多想要说两句,写了又删的话语。 并不能做到真的感同身受,但是却深切地感觉到她的感觉。 对于阅读来说,是很棒的体验,非常推荐。
后来一而再再而三的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每一个今年问过我什么书值得看的人。真的很喜欢。
6.
关于读书多说两句,也是在这里 如何建立你的阅读Routine? | 参考答案Answers 看到的,其中“只需要记得的六件事”非常有益于我:
但如果你在读完这篇文章后只记得六件事,那应该是以下关于阅读的真理:
- 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如果你每月读一本书,但充分欣赏和吸收它,你会比那些动不动就读完半个图书馆的人成长更快。
- 速读是胡说八道。 掌握大概的要领和完全吸收内容是两件事。如果把它们混为一谈,你将陷入危险。
- 书籍摘要服务无法抓住重点。许多公司为了盈利,会出售内容仅具有微弱相似性的书籍摘要,并收取高昂的价格。虽然摘要可以作为一个有益的跳板,激发你的探索兴趣,但你无法像阅读原著那样从中学到东西。
- 花哨的应用和工具是不必要的。一个笔记本、索引卡片和一支笔就足够了。
- 我们不应该读我们认为无聊的东西。 生命太短暂了。
- 读完整本书籍不是必需选项。你可以开始读很多本书,但只读完其中的几本。
我总是会太在意要读完一本自己不喜欢的书,近年其实好很多,舍弃了不少了。但是硬着头皮往下读的仍然不在少数。这也导致我同时看很多书,也会是不是的觉得痛苦,看不下去。25年试着,别勉强了吧?就算要看要学要了解不同的思想,也试着让自己别那么辛苦~
试试呗。
睡的变奏 - PoemWiki
我愿做那口空气
在你身体里做片刻的
逗留。我多愿自己也是那样的
不受注意,那样的须臾不可分离。
忘了什么时候看到的了,我喜欢的类型看上去还挺像的~这首感觉,和《情书》的氛围差不多。
Real Love - TEN'S UNIQUE/KAYA/JAMS ONE/BEAR B/1LAW - 单曲 - 网易云音乐
我是在病房陪护,等待手术的时候听到这首歌。坐在椅子上发呆,随着音乐想起早上的日出、朝阳,看着窗外的阳光洒下,太舒服、太适合了。而这首歌本来就像沐浴在阳光下,以及十足的少年感,非常美好。朝气蓬勃的爱恋,似乎什么都不惧怕,对于未来,充满憧憬,一切都可以轻松自如,从容面对。
今風に乗っていたい 今雲に乗っていたい
此刻只想脚踩祥云,乘风而去
今羽を伸ばしてそう 今ここで歌ってたい
此刻只想张开翅膀,把酒高歌
初恋 - 莫文蔚 - 单曲 - 网易云音乐
这首其实听过很多遍不同的版本了,回春丹、日语版,各有各的味道。但莫文蔚这个版本完全是因为封面点进去的,真的很美,有一种旧时光的恍惚感,复古又靓丽。可能想拍出的是“初恋”的感觉,在我觉得,是一种过去的90时代,低清简陋却微甜的感觉。相片拍出了春天的微风带着湖水柳树摇曳而来的感觉。
其实这首歌本身我没那么喜欢的,特别是这个版本之前,虽然听过几次,但都只觉得是还不错的好听的普通的歌。直到看到这个画面以及由此翻了一下视频片段,恍然发现早在《食神》里就出现过。尘封的记忆逐渐浮现。
第一次出现是这里:【食神】初恋_哔哩哔哩_bilibili
幻想和女学生的初恋,假装偶遇的娇羞和美好。
但我想大多数人会更喜欢片尾这里,嘈杂喧嚣中,山鸡有点不安的打扮了,白帽子白衣格子短裙站在人群中等待食神看过来,然后款款走向他,问,”喜欢吗?“,背景音乐小小声的响起,温柔惬意的Happy Ending:
这次这首歌好像是《食神》重置专门发行的,有个非常复古好看干净大方的初恋MV:
〖B站首发〗【4K】食神 正式版 莫文蔚 Karen Mok 《初恋》Official MV 粤语_哔哩哔哩_bilibili
也很推荐大家听听这首歌的不同的版本,真的很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演绎,区别很大。比较推荐的几个演绎区别大的版本:
村下孝藏、玉置浩二、林志美、回春丹
网易云有个评论很可爱:
碎语
1.
前段时间,特别要好的一个朋友的小孩出生了。
挺感慨的。
他是我关系最好日子最长久的好友了。我们三个人算起来至少都是要从小学计算友龄。
不过自从读大学以后,大家感觉其实还是挺远的,各自发展。
每年都会尽量见一次。我相信大家应该都有类似这样的朋友,就是那种,平时不说话不聊天,但是见面可以一直聊个不停,非常放松的那种。
之前我们三个,两个在成都,一个在香港/上海。前两年,成都的另一个好朋友去了青岛定居。突然觉得, 心里空落落的,这个城市似乎,缺了一块。
说要去上海、要去青岛找他们玩。一年、两年、三四年过去了,一直没走过。
2.
我消失的这段时间,经历了“过年”这个流程。大约从元旦开始,疲惫感、颓废感混杂着不安有时又带点对放假的期待,一些厌倦,一些麻木,整理家务的宁静感,还有很多复杂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去年不舒服的那段时间,情绪怪怪的,想要排解。
按照计划,去了名古屋玩了几天,走走游游,看了一些展、打卡了一些人并不多的景点,一场轻松的城市旅行,比大阪之行满意很多的是:吃的感觉非常不错。
探访了一家魔术道具商(手品屋)的店,在一个非常非常不起眼的街边小屋的狭窄的二楼像房子里,甚至算不上有个门面,而仅仅是个仓库的样子。走进去,和不会英语的看店的女子面面相觑。
我也不知道我去的时候到底是抱着怎样的期待。但是最终有点无奈的,买了几个之前查过的道具, 也不在意到底划不划算了,然后照了几张相片,当作纪念,然后逃走。
非常失望。
不是对这个店失望,而是一种难以言语的,落空感。
3.
其实就像开头说的,这期拖了很久,且这次也是因为竹白下线,不得不抓紧时间更新,又不想只发个搬家通知,所以还是努力静下来写。慢慢的,似乎也没那么浮躁了。
之前康复的时候,接触的概念是,运动处方,大意是,
用处方的形式制订对患者或者体育健身者适合的运动内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频率,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达到科学地、有计划地进行康复治疗或预防健身的目的。
我想对我来说,运作和写这个newsletter,也相当于我的,写字处方吧~
100.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你的时间。
订阅地址:https://quaily.com/off-beat
如果觉得这封newsletter有那么一点点意思,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如果有什么想聊的,想和我讨论的,
可以发送到邮箱:[email protected]
或通过小红书 Off-Beat (418266466)找到我
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