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展信佳!

最近三个月工作压力有点大,又忙又烦躁,无心摄入别的营养。

不知道你会不会也这样,压力大的时候,也许当下并不忙,但是却无法也无心做任何事,只想耗着,让时间迅速的过去,逃避,逃避一切,只想躲起来。

想起之前看世界奇妙物语有一集,设定大概是,吃一个药以后,就会忘记之后的一段时间。对于个人来说,仿佛就是直接穿越到忘掉的时间之后的时间点上去了。仿佛是一个逃避的好办法?

我记得当时我就满脸问号:那个经历了那一切的自己,难道不是自己吗?不是一样的要经历那些恶心、无助吗?反而之后会忘记当初经历过这一切的自己,那个自己得多无助?

到现在都无法理解这个药的意义。

目前算是好一点了,回想起自己当初开始做这个newsletter的原因,也是“拥抱自己”。所以“逼迫”自己打开来继续治疗。

其实有很多想说的东西,拖延了很久,甚至有的感觉都淡忘了,那就抓紧开始吧~


トップページ - TABLE MAGIC BLACKBOX

——”你的内心住着14岁的自己“

春节假期的时候,去了横滨玩,选横滨是因为在玩的游戏如龙7的取景在那里,就是去随便走走,找找游戏里的人生活的痕迹(which 真的很有趣~)。

魔术和飞盘作为我个人两大爱好,本来打算分别都在日本体验一下的。不过神奈川的飞盘在Facebook上回复我的时候,我已经回国3周了。。。而魔术的话,原计划有点想去东京的half moon(魔术酒吧)朝圣,但是太远了,于是选择在横滨找一家。Google map上搜索、查找、比选以后,有两家合适的。给其中一家发了邮件说可能要去。我们在日本每天都走得很累,当天到晚上的时候,都差点不想去了,但还是去了。事实证明,实在过于值得,甚至在结束后, 我们太兴奋以至于又选择的走路回去。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我们顺着地图指引来到一条小街上,走到一栋有点旧的写字楼下面,类似国内会开一些桌游吧、摄影工作室或者其它奇奇怪怪的店的写字楼。在楼下就能找到小招牌,然后从一个小小的电梯上去,站在楼道里一个小小的复古的门前,打开的时候有轻巧的铜铃声响起。推门进去是一个小巧的细长开间的小酒吧,左边一排靠墙的座位,椅子全部收着,右边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吧台,靠近门的地方是一排酒柜,顺着过去是两个挂在墙上的画框,再远端有一个小小的挂着门帘的门洞。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听见铃声,门帘下钻出来一位挂着惊讶在脸上的青年,大约是对于怎么会有人7点就来酒吧感到惊讶。在确认我们真的是来看魔术的,而且知道这里是魔术酒吧且就是专门是来看魔术的,脸上的表情明显从惊讶变成了欢喜。连肢体动作都慢慢变得夸张了一点点了,特别可爱。在再三和我们确认了只能用浅浅的英语是ok的;确认了费用、表演时长,并在询问我们第一杯饮品要什么并给到我们之后,他让我们稍等一下, 然后开心地走回到了刚才他挂着惊讶出来的门。灯光变暗、音乐起、欢快的VCR出现在吧台后面的墙壁上,当VCR结束,换了装的他从那个门帘钻出来开始,就是巨开心的将近2个小时的体验。

……

……

我停在这很久,发现始终无法很好的描述当时的感觉。我可以复述出他的Routine、编排、还记得一些小细节。但是,这个很复杂、很糅合的综合体验真的很难向你传达清楚,不忍心因为我的转述而使他原本的美好减少一丝一毫。

如果作为一个普通游客,那这部分的我的感觉就是:amazing,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应接不暇。以及开心,纯粹的开心。并且不会真的去探究魔术背后的原理。而是会沉浸在表演的氛围中去。整个过程中,会不断地感受到他对于这个魔术本身的热爱,他对于表演乐在其中,以及他真诚的希望观众你能感受到、并享受到乐趣。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那种状态,非常像邀请了在外面新认识的喜欢的小伙伴来家里看自己珍藏的玩具的小朋友。一件一件的把喜欢的东西拿出来和小伙伴分享:有的是展示给你看——看,这个东西多有意思;有的是想吓吓你——哈,吓到了吧,好玩吧?;有的是想让你把玩——来,试试这个,还能这样,神奇吧~

回想起来, 有时候会有点恍惚,因为表演者展示出了个人的能量,个人魅力的具象化,像一个光圈围绕在他周围,随着他的表演,不断地在扩大化,扩大到把观众包裹进来,把整个场地包裹起来。 会觉得这个人在闪光,但是又不是会让人需要闭眼的那种闪耀,反而是一种温暖,会让人不自主放松和靠近的温暖。

如果作为一名水平一般的魔术爱好者,那这部分的我的感觉是:WTF!

我之前也看过一些著名的魔术师的现场表演,都是讲座的时候的表演,但可能之前这些著名的魔术师来讲座的时候的那些表演,大多数(想得起来的里面,除了 Michel ammar),会感觉到:魔术师给爱好者表演和给普通观众表演的状态会有点不一样,而且因为是穿插在讲座里的表演,所以也和真实的演出的状态不太一样。所以这次,完全扮演一名“麻瓜”,静静的欣赏和享受的感觉,就格外的好。

在继续说明之前,我讲一下我对兴趣爱好的水平的定义:从低到高大约是:知道、喜欢、爱好者、业余、职业。那么作为一名极其普通且现在几乎不表演的云魔术爱好者,第一次看到这种水准的职业魔术师在面前进行整场的表演,感觉非常震撼。所有的表演都是信手拈来的,熟练、自然、松弛。突然明白,原来之前有大师说,"be natural"是这个be natural的意思。和之前自己觉得自己已经理解的”be natural“——尽量做到自然、模拟自然,是不一样的。更多的感觉是,应该让动作成为身体的下意识,是自在的反应。在最后的大招之前(这个大招留到最后来说),其它的表演并没有超出认知的内容,一些有趣的技巧、小小的可爱的魔术笑话和梗,非常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并且也没有用鬼都不信的”故事“来强行把内容叠加到一起,浑然天成。整个过程一再感慨:这就是爱好者和从业者之间的差距吧。

表演本身大约90分钟的样子结束,中间停下来过两三次,作为一个段落的结束,也刚好给我们做下一杯酒。时光在欢声笑语中飞速流逝,其它表演没有特别想说的,但是他最后的大招实在是惊到我了。近景吞香烟的表演,我之前只知道并看过一点点视频,最著名的也就是 Tom Mullica(香烟之神) 。我找了一段和他的表演相类似的表演: tom mullic 世界玩香烟魔术第一人,推荐观看。

他最后的表演是一个独立节目,他回到小房间换衣服,并跟着音乐节拍一起冲出来,整个人的能量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自信、洒脱、充满光芒。我并没有对这个魔术效果本身,感到多么多么的神奇,但是我对整个表演、对这个节目、对这个人,实在是喜欢得不得了了。包括现在,都深深的记得他当时的样子。

结束后, 和他用彼此仅有的日语和英语聊了一会儿,期间他也时不时的给我们表演了一些小trick或者展示了一些有趣的道具。他说他14岁开始接触魔术,就喜欢上了。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了这个行业,以前还在电视上表演过,但是后来日本电视不允许在电视上吸烟,他的特长表演就不能演了,辗转了一番以后,回到横滨开了这个酒吧,酒吧开了7年了,而他表演魔术其实已经20年了。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我还想和他多聊一会儿,但是何老师提醒我,这是付费的地方,现在时间早就超过1.5小时了,不要影响别人继续做生意,该识趣的走了。于是我们道谢离开,他让我们等一下, 送了一副自己签名的牌给我们。临走看到酒吧酒柜里看到一瓶茅台,忍不住问,哪来的?说是之前他和中国的魔术师们交流的时候,别人送的(但是他觉得不好喝并不喜欢,哈哈哈哈)。一路送我们走到电梯,等着我们关门的时候,还给我们做了一个空手变出一根魔术棒的小惊喜。哈哈哈哈哈哈,可以感受到他也非常的快乐了。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在电梯里我们都在说,余味悠长的一晚,而且感觉,他可能也因为有人真的喜欢他的魔术而感到真的很开心吧。真的很好。我自己的感觉就是,他可能也觉得遇到了舒适的观众,所以自己也很开心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带给别人。

回想起来,6000日元/人的费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长。饮品是任何酒都可以,过程中随时都可以要求需要。但他的鸡尾酒水平和魔术比起来就普普通通,并且只会最基本得大概10款的样子。但是谁去是为了喝酒呢?而可以看到非常专业的魔术表演,非常超值了。

最近半年也在断断续续的看在世的魔术老神仙的魔术理论神作:《The Magic rainbow》(因为有中文版了!),有很多东西之前隐隐约约,或者散落的感觉和知识点,被清晰的讲出来并连上了。

我以前觉得:魔术是一种个人的表达,人要有”内功“,让自己作为一个人就很棒,使得观众即使你在那里5分钟都没有效果出来,观众都愿意继续看着你,继续be with u。然后再做表演、再做“表达”。这里的表达不是刻意表达,而是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世界展示给别人看,就像邀请别人来自己心里坐坐,一点点晕染开来的一种感觉。而不是只是,”说“,或者,”讲个故事“。

《The Magic rainbow》里说:

因为魔术理应是生命,或者说就是生命。魔术是对生命肆无忌惮的热爱与激情。

--尝试理解魔术奇迹

非常喜欢这句话。

而书中对魔术艺术的详细定义:

艺术的经典定义为:通过美来表达自我。
因为人的任何举动、姿态、语言和态度都或多或少能够表达自身,这由不得我们控制,所以这并非偶然,一切都出于魔术师(现称艺术家)的自由意志。他透过华丽悦耳的语言上演“魔术游戏”,完成不可能且迷人的魔术奇迹,深深地吸引着观众,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向观众透露着自身的感受、情感,展现着最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人设,倾诉着自己或人们的爱与恐惧,传达着他的梦与心愿。
我们的内心世界越丰富,内在精神世界得到越强烈、越和谐的表达,我们美丽、神秘、具有象征意义的魔术的艺术品质就越能更上一层楼:它们将获得“犹如魔法般”的特质。

--论魔幻艺术的本质

达伦布朗关于魔术结尾有过一篇文章,写在书《notes from a fellow traveller》里。提到关于魔术的结尾,最后的最后,魔术师到底想要给观众什么东西。他用的词是,除了效果之外,要给观众一个情感的礼物。算是,另一个方式的阐述了。(也是一本一直没看完的书,英文书是真的看不下去。)

我觉得,我没有,也无法再有什么补充了。只能说那次看完表演,感觉是看到了一个实践者,也看到了“魔术是对生命肆无忌惮的热爱与激情”,这句话的具象。

聊天的时候,何老师对他说:“你的内心住着14岁的自己。”他笑得像个孩子,然后表示,没听太懂。

愿每个人都能在心里保留一点,曾经的自己。


Be water, my friend.

李小龙这段采访有太多地方引用了:

empty your minds,

be formless, shapeless, like water.

now you put water into a cup, it becomes the cup.

you put it into a bottle, it becomes the bottle.

you put it in a teapot, it becomes the teapot.

water can flow, or it can crash.

Be water, my friend.

很喜欢李小龙的这段经典的话,两次都把他用到队服上了。感觉可以适用于任何地方。

顺手丢到AI里想看看,如果把这段用程序语言表达出来是什么样,调了几次,得到一个相对满意的结果如下:

def empty_mind():

清空思维,保持心态空灵

mind = 'blank'

def adapt_form(environment):

根据环境形状调整自身形态

form = environment.shape

def choose_action(resistance):

根据遇到的阻力选择行动

if resistance == 'low':

return 'flow'

else:

return 'strike'

def be_water():

像水一样流动

empty_mind()

while True:

environment = observe() # 观察环境

adapt_form(environment) # 适应环境

resistance = measure(environment) # 测量阻力

action = choose_action(resistance) # 选择行动

execute(action) # 执行行动

# 启动程序

be_water()

喜欢的一个花切组合曾经拍过一个视频,也是用的李小龙这段话的主题: 艺术大师官方宣传片【蓝光】Cardistry - Virtuoso ׃ Liquid Paper feat. the SS16 Virtuoso Deck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居然已经是2016年的视频了,现在还没能掌握背后飞牌的技能。。。

在同样的访谈里,他还说了很多,比如这段:

“对我来说,武术的终极含义就是忠实地表达自我,它是连结起内部和外部的桥梁(bridging the gap)。”

所以,同样也表达。认识自我的同时,会发现,自己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一种表达。

当我四下环顾的时候,我总能学到一些东西,就是永远要做你自己、要表达自己、相信自己。不要去找一个完美的人格然后去复制它,而是从你存在的根源开始——即我怎么才能成为我自己。”


The Boring Phone | Heineken.com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我好喜欢喜力这个“广告”。

There's more to social life

when there's less on your phone.

我还很讨厌人吃饭的时候,一群人就各自拿着手机的样子。或者走路的时候也一定要拿着手机,不管是发消息还是看什么。注意力集中在了手上小小的一块上,而忽略了自己在世界的位置。

曾经有一个小小的构思:从外星人的角度来看地球,也许手机才是地球上智慧生物的本体,发现这个小方盒子奴役了一种两足动物,他们每天会主动为手机进行喂食(充电)、为手机建立社交网络(基站)、带手机到处活动(旅游拍照)等等。

也许会挺有趣。

登记了这个手机,但是登记完就在想,家里之前买的Nokia复刻8810不还躺在那吗?我有一堆数码垃圾闲置躺在家里的抽屉里,按前面那个思路的话,也是个,小型坟场。

同样,这种痛点,也许也不过是另一种消费主义的陷阱。

想起:现代消费主义,把买东西、选品同样当作一种,自我表达。

哈哈,原来这期的主题,都是自我表达。


How to Design a Custom Deck of Cards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一直有点想做一副完全自己定制的牌。有过很多想法,但是碍于能力、精力和时间,一直没有做。无意中看到这个文章,整个找思路、到实现的变化的过程真的很有意思~


《十二楼》——李宗盛

有好多喜欢的歌,这首是其中特别喜欢的一首。其中,最喜欢的几句歌词:

日子像是道灰墙

骂它没有迴响

“又能怎样?”

工作了一整天只喝了

一碗冷汤

李宗盛的白描,普遍都很舒服,几个简单日常的词,场景出现在眼前的同时,细腻的心情也浮现在心头:

向左、侧身、半躺。

等体温下降

孤独、惆怅、隐而不发的寂寞。类似: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苍凉、空旷、虚无的疏离感。

《不呼不吸几多秒》——薛凯琪

无意中听到这首歌,感觉有人从耳朵往我脑子里打了很多粉红色的小泡泡。浪漫、可爱、俏皮、撒娇。

薛凯琪真的,就是好适合这种啊。想起之前有人让她“什么年纪要有什么年纪的样子”,但我觉得,她真的就,好适合现在自己的样子。如果可以,天真烂漫一辈子也挺好不是吗?


碎语

近期的小反思:

多考虑一点自己。

要认识到人的有限性。

很多事情其实和自己没关系的。

这一期拖的时间真的挺久的,好多内容存了很久,甚至可能是从年前准备的,然后就不知不觉一推再推了。然后有的心情、有的感想也就过去了,再看那段内容,觉得不合适,删了改改了删,最后干脆取消掉了。有的事情,甚至发展着发展着,突然发现当初的事情也不重要了,于是也就删掉了。

“没有什么事儿是多大不了的。”

最近参加了几场婚礼,感觉有点奇妙。我经常觉得很多婚礼,都是过于功能性了,像是在宣告。不过参加过的每个婚礼,感觉氛围到了,都会哭的稀里哗啦的。年轻的时候我会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现在会觉得,也挺好。这大概是,人上年纪开始变得更柔软了。

最近还送别了几个朋友,会担心朋友不再回来了。我对于离别总是不太有抵抗力,是比看婚礼的感动更加容易动容的事儿。

与之相对的,当一个已经出国好几年的朋友,在买了机票以后立刻告诉我她几个月后会回国的消息时,我也立刻弹起来开始开心。

何老师还当了她学生婚礼的证婚人,写证婚词的时候,突然想起宫泽贤治的《不畏风雨》。虽然并不合适最终没有放进去,但是再读一遍,还是很喜欢。以后单独来说吧,先摘录在这。

不畏风

不畏雨

也不畏冬雪 和酷暑

有一个结实的身体 无欲无求

不会发怒 一直静静的微笑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你的时间。

订阅地址:https://offbeat.zhubai.love/

如果觉得这封newsletter有那么一点点意思,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我也不知道有什么意义,所以也没关系,都可以。)

如果有什么想聊的,想和我讨论的, 可以直接回复这封邮件,

或发送到邮箱:[email protected]

或通过微信 offbeat00 联系我

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