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展信佳!
第二期如约而至。
在我真的开始做这个以后,平时会有意识的把看到的、喜欢的东西存一下。似乎并没有真的占用我很多时间。然后某天抽出时间来回看、体会、查资料、 整理。目前看来是一个可持续的模式。接着就,看看自己能坚持多久呗。
所以,那就是这样,开始吧。
你的怀抱是世界上最温柔的地方|史蒂夫说每周通讯 #104 (hedwig.pub)
这个订阅的newsletter我并没有真的每一篇都看,打开自己邮箱的时候, 在一堆未读邮件里,看到这个标题,立刻点了进去。很喜欢这段话:
所以今天如果要说我对你的情感究竟是什么样的,我想说,你的怀抱是世界上最温柔的地方,我并不在那里出生,但却愿意在那里离去,这样的我不会再有任何遗憾。
会想起以前看余杰的《香草山》以及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感觉这些家伙写起情书来真的情真意切又动人可爱,我到现在都会偶尔想起其中一些可爱的话,“一想到你,我的丑脸就泛起微笑。”以及海子那首著名的,”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虽然这首诗我最喜欢的一句在前面:“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但,真的很喜欢看到人世间这样,温情又可爱的部分。
有时候看这些人写的情书,真的很可爱就是了,翻了翻以前存过的一些东西,翻着翻着,“我的丑脸就泛起微笑。”
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
我也安慰自己过,
我说: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情书》沈从文
这几天给视频找配词,翻到这段,也很喜欢,虽然最后那个视频没有真的用,因为觉得作为个人vlog的配词实在是太文艺了,有点羞羞。哈哈哈哈。
我应该相信还有别的。其实都不可信。
只有你实实在在。你是我的不幸
和我的大幸,纯真而无穷无尽。——《恋人》博尔赫斯
在网上搜这首的时候,翻到一个叫做: 读首诗再睡觉,的个人网站/博客。逛了一下,从2013年到现在几乎每天一首,每一首一个配图、中文、原文、感想/推荐词、有的甚至配了不同人的朗读。 看到的时候,只觉是幸运的瞬间,就像在沙里真的找到了金子。互联网上总有人在某个角落安静的专注的做着自己的事儿,不知不觉是会影响到其他人的。
想查《香草山》的相关内容的时候, 意外的发现资料少得可怜,好像是余杰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被封了?
游戏界的『沉思者』!他到底想颠覆什么?他又想创造什么?_游戏杂谈 (bilibili.com)
我觉得《时空环境》应该算是独立游戏里的翘楚吧?当年火的时候应该也稍微有点出圈的。对我自己而言,大概在一路玩到第五章的过程,在不断感慨机制的巧妙的同时,还是放弃了这个游戏——并没有能静下心来细品和揣摩的精力。以那会儿的互联网上我接触到的只言片语,就已经能感受到,这是一个“神作”,各种介绍里除了强调游戏机制的部分,还会提到背后的制作人,以及他所想做的表达。
这次认真的看完半个多小时的视频,体会到云游戏的部分乐趣,视频作者也很用心,从《时空幻境》讲到《见证者》,我才知道这两个是同一个人做的。也看到了吹哥(游戏制作人)的“哲学”。我始终觉得做一个好的作品,一定是背后有他自成一体的一套逻辑在的, 足够好的情况下,就是他有一套完备的哲学。很难说清楚这两个游戏带给我的感受,也很感谢视频作者以这种方式挖掘和展示了这两个游戏的内容和背后的东西,如果是我自己去玩,也许也玩不到那一层。
按图索骥找到了视频中提到的那个启发吹哥做出《见证者》的演讲,确实也是极其有意思的,机核的这版不错:
难道我们的想象力真的如此的贫瘠,不得不凭借小把戏才能让玩家对我们的游戏感兴趣?
令人敬畏的事物不需要隐藏。
令人敬畏的事物既富有又慷慨。
宝藏就在那里。
一点题外话是,我真的觉得游戏是很有意思的媒介。有非常多的富有才华的人在各种意义上的游戏的事业里已经奉献了很多精彩的内容了,推荐大家能够多去了解这个种类,毕竟也是“第九艺术”哇。
中国式摇滚席卷石家庄 (qq.com)
不知道怎么看到的一篇文章,里面有很多看上去又魔幻又现实又抽象又熟悉的东西。特别是结合这两年自己的一些经历,看着文中的好多描述,嗯,,,同一片大地没有新鲜事儿。
被问到怎么看《杀死那个石家庄人》被改编,聂永问:“你希望我说真话还是说假话?”
他提出要回答两个版本。一个是“改得好,太正能量了,太符合当下的要求”,而且“以后真促进摇滚乐的发展了,不管它艺术水准如何,我是赞成的”;另一个版本是“很无语,我无法评价”。他说创作者都接受不了作品被人改,“我本来是一把刀子,你给我改成个棒棒糖......这已经不是摇滚的意义了”。
再感慨一次——真的非常真实的体验。
后来终于落地了原创音乐节,韩强说,起初定在5月20号,后来改到8月5号和6号,开幕式有市领导讲话,但因为5号领导没时间,改到6号和7号,又因为7号不是周末,改成了6号和13号……几个月过去,时间、场地变了七八次也没定下来。韩强一气之下拉黑了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但这个项目他还得跟。
很多话不好说,有时候听人说,“理解一下理解一下”,也会想,都说理解,谁理解我呢?
后来段郎对我说;“我们和《通俗歌曲》都曾经受到过......没有感受到有关部门的善意,你现在用到我们了,又把我们拾起来,不断利用我们曾经的名声,我们的心理有点复杂。”
其实面对采访,看得出来大家说得很委婉了,知道搞摇滚的也这么说话,就放心了,哈哈哈哈哈哈哈。想起之前在哪里看到的,说中国人现在很自然的能够脱口而出两套逻辑的语言的能力。一套是私下和朋友说的,一套是官方对着镜头说的。几乎从小朋友到老人,人人都可以自由切换,还是很奇妙的群体能力。
14岁时听的歌,影响了你的一生?丨消失的歌丨HOPICO
当年是一个好朋友推荐的一个UP主,虽然这个人已经很久没联系过了,但是这个频道就一直关注了下来,几乎每期都看,很多分析、描述和细腻的点,都很到位。
这期这个主题也让我想起自己14岁的时候,应该是第一次在一本杂志(大约是什么《微型计算机》之类的)送的光盘里,附赠的两首歌中的一首——陶喆的《二十二》。当年一边听一边幻想自己22岁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然后就,接近、到达、超过、远离。当年听这首歌的自己,一直站在原地向我傻笑着挥手。
另一首印象深刻的大概是王力宏的《Can You Feel My World》。那会儿就有一种很绝望的孤独感,觉得没有人能真的理解另一个人,明明还是个小屁孩。
《迷失情感迷宫》——曾舜晞
网易云日推感觉越来越不错了。时不时就能推到一些喜欢的调调。
这首一开头那种80、90年代港风的味道扑面而来,像落日余晖下的天台,夏日晚风轻轻吹动发梢,暗藏不语的情愫,轻轻试探的对话,似有似无的暧昧。听起来觉得很熟悉,总觉得会是一首老歌,结果稍微查了一圈,不只是新歌,还有另一个版本《Dancing with my phone》——HYBS,顺藤摸瓜看了下HYBS页面里推荐的几首歌,余佳运又出现在第二首的名字里,有点喜欢他的另外一首歌《填满》,想起来也是这种都市男女迷幻慵懒的歌,都有种可爱的情欲在下面流动,会忘记很多别的事情,目光从远方落到眼前,从世界回到自己和身边。
时钟摇摆时空
因你在摇动
跟车声跳舞 跟街灯跳舞
跟身影踏步 跟手机跳舞
《我与地坛》史铁生
⭐⭐⭐⭐⭐(五星制)
说来,这本书应该在我广义的案头至少放了十五年了,直到我也双腿都受伤(没他严重且最终算能恢复),才终于真的看完。先不说身体的事儿,真的很喜欢这些,说真话敢说话的人。 活得真实又炙热,字里行间也能感受到他有许多好友,以及最亲近的人从未抛离他,一直相伴而行。这些都算是幸运的部分吧。 敏感的人细腻,受伤的人自卑,自卑又会加重这层细腻,于是可以看到全书好多好多特别细微的感触,一字一句描写出来,就仿佛灵魂也去了他身边,陪他看听闻嗅想。真的很喜欢,怎么没早点看~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
下面这段让我想起有人问读书有什么用,也算是一种回答。
还是看看书吧,你不是爱看书吗?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将来你工作了,忙得一点儿时间都没有,你会后悔这段时光就让它这么白白地过去了。
以及,这段会想起我的父亲。不知道是否久未归家的人,都会这样?记得我大些时候有一次回老家——父亲生长的地方。父亲要带我去走走,也可能是我要求的,走过老家水乡的小街小巷,对于父亲来说处处都变了模样。他走得时快时慢,指指点点,“这是我以前上学的路”,“以前回家路上会在这买什么什么”,“那边住着一个谁谁谁,还见过你。”在一座桥上停了一下,站在小桥拱顶,父亲给我指着岸边,这以前是什么、那以前是什么,我没听进去,只看着夕阳印水面,水光也粼粼,回忆也粼粼。
父亲说:“就是这桥。”我们走上桥,父亲说:“看看吧,那就是你母亲以前住过的房子。”
那铃声,上课时摇得紧张,下课时摇得舒畅,但无论紧张还是舒畅都比后来的电铃有味道,浪漫,多情,仿佛知道你的惧怕和盼望。
史铁生描写的这些片段真的非常细节又触动。想起另外一个不知在哪里看到的话:“
但是母亲,直到她去世之前还在一趟一趟地往那儿跑,去之前什么都不说,疲惫地回来时再向她愤怒的儿子赔不是。我便也不再说什么,但我知道她还会去的,她会在两个星期内重新积累起足够的希望。
《人生十二法则》乔丹·彼德森
⭐⭐⭐⭐(五星制)
以前我并不觉得我会打开这种书并看完。这类书名在书架上属于我一眼跳过的东西。找到这本书是源于之前在B站看了一个作者和女权主义者的交锋。
我觉得应该是介于3-4分之间的一本。 看下来的感觉,像理想主义者面对现实提出了一套自己觉得好的观点,并认真的希望你好的推荐给你,甚至不惜给了很多论断似的语句。 但确实是看下去会反思会启发思考的那种好的。
可能是最大的收获就是:
- 定期清理你的生活。
你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什么在困扰我?” “我有能力改变它吗?” “我真的愿意改变它吗?” 如果其中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就换个问题,缩小范围,直到你找到困扰你,但你又有能力和意愿改变的事情。光是这一点就需要用不少时间。
2. 认真的表达、反思以及聆听自己。
停止卑鄙的行事方式,停止令你感到懦弱和羞耻的言语。只说让你感到强大的话,只做令你为之骄傲的事。
3. 以及,这两年接触了太多人:说得漂亮,做得敷衍,或是甚至背道而驰。 吃了好几次亏以后,总结的经验就是,不信任人,不听人怎么说,而只看他做什么。 “请证明给我看”。
一个人宣称自己的行为是出于高尚的原则或者是为了他人的利益时,我们并没有必要假设这样的动机是真实的。
不过,书里有的关于男女的一些观点有点触雷,但是也可能是一种:矫枉必须过正的尝试。 龙虾教授之前有几个辩论视频,看下来和书的感觉还是略有不同的,但都能启发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这也就够了其实。
比较有争议也是促使我去看这本书的一个是这个: 龙虾教授与女权主义者的争议采访,关于父权制、男性主导等_哔哩哔哩_bilibili
说起来,译者后续最后两段话说得很好,要我总结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能让自己去想这些问题并寻找自己的答案,就很好了。 书本身其实也就是一个例子,关于怎么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来让世界好一点点,我一向觉得的也是:向一滩水里丢下石头,如果涟漪能打动到谁,就够了。
成长之路永远没有终点,彼得森教授在这本书里不一定给出了所有问题的答案,但是他的确提出了许多十分宝贵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我们不曾考虑的,也有些问题是我们不敢面对的。因为这样的原因,这是一本适合慢慢读,并在人生不同阶段反复咀嚼的书。
我鼓励你带着书中提出的问题继续思考和探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建设自己的价值体系。就像本书结语最后一句话所说的那样:“你会用你的照明笔写下什么?”
碎语
碎语应该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写得又乱又长。
- 最近在家里收拾旧的和闲置的数码产品,尤其是手机,准备送人或者回收掉。每一台拿起来,都有一种,老友重逢的熟悉感。突然想起办公室放了一台iPhone 5s,小巧可爱,很是喜欢,但是它无法充电,且屏幕翘起来了,应该是因为电池的缘故。突然就很想把它修好了留着把玩。兴致勃勃的搜了如何修理的视频,感觉不难。到办公室拿起手机,还是喜欢,尝试着再充充电,果然不行。开开心心的打开淘宝准备买配件,结果第一页就推荐99新二手iPhone 5s,250块的样子。突然就没有兴致淘配件了。有一种,很微妙的情感爬上来,抓住了我,整个人从轻快到僵硬就是一瞬间。有一点点像,珍视的东西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时代已经过去了,虽然什么都没错,但是已经过去了。不过的不过,过了几天,想不通,又搜了一下,电池才40元。所以还是买来了,在一个周末的清晨动了手,动手真的会感觉很治愈,就像给自己放了一个小小的假,只需要专注在眼下此刻,只需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和手艺。单纯而简单。并且最后有效能感,收获美好的小半天和勉强能用的5s。
- 选标题的时候很纠结,是:你的怀抱是世界上最温柔的地方,还是:“你希望我说真话还是说假话?”。最后选了后者,遵从自己的直觉喜好。又反过来从直觉,感受到最近自己内心应该还是还是愤懑大于温和。几十岁的人了,无法释怀的事情怎么还有那么多。大致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